十年前,剛到紐約的台灣留學生若患了思鄉病,老紐約都會給他「良心的建議」——到中國城走走,聽聽中國話,看看中國人,如今,這個建議則變成了——到法拉盛去!
原來法拉盛是個新興華人社區,住有很多台灣的移民,約佔當地居民的百分之卅,光是滿街的中文招牌,就足以令來此解鄉愁者痊癒大半,再吃吃蚵仔麵線、聽聽鄉音,思鄉病又消幾分。
二年前,各種吃食中還沒有臭豆腐,現在不但有,連台灣風行的卡拉OK也唱了起來,難怪留學生要稱它是紐約的小台北。但有趣的是,韓國人也認為法拉盛是「紐約的小漢城」,這是怎麼回事呢?
持平而論,說法拉盛是「小台北」,其實是情感因素多於客觀的事實因素。
紐約市分為五區,曼哈坦、皇后區、布魯克林區、布朗克區、斯史坦特島。曼哈坦是著名的商業中心,而皇后區則為住宅區。富有的台灣移民多住長島,有些積蓄、英文不錯的住皇后區的郊區,小康但英文不好的,則多居於法拉盛。根據皇后區Daily News八九年的統計,法拉盛的華人佔六萬,韓國人卻有六萬五,所以嚴格地說,法拉盛是個小聯合國,除了華人、韓國、印度等黃種人,還有黑人、白人等。而即使是華人,也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
保險業者戴冬生提供一個辨識的技巧:「同樣姓陳,因為方言的關係,拼音就很不同」,戴先生指出:從台灣來的拼Chen,大陸則拼成Zhen,新加坡華人是Tan,越南就變成了Cheng。
所以說法拉盛是不折不扣的紐約縮影,但對台灣人而言,看到「天仁茗茶」、「永和之家」、「台北酒莊」、「紅葉蛋糕」等招牌,真是不叫它「小台北」也難!
左下)中國人離不開中國食品,逐「中國食物」而居,這也是華人社區形成的原因之一。(張良綱)
法拉盛因緣具足
「紐約是個國際都市,人種多,來這兒感覺上比較不會被歧視」,旅行業者張婷婷表示,移民最怕歧視,而到紐約可減少很多這方面的困擾。此外,紐約交通方便,有中國城,中國人初來此,工作機會較多,因此台灣來美移民中,有四分之一住在紐約。為什麼又會集中在法拉盛呢?
「法拉盛可說是中國人讓它起死回生的」,皇后學院陳祥水博士追憶,七○到八○年代,長島及皇后區其他地方開了幾家大型商店,導致許多不滿居住環境遭破壞的白人離開,不少窮人遷入,使得法拉盛逐漸步向蕭條。
而交通又如何方便呢?法拉盛位於紐約皇后區的南部,原本在都市計畫中就是中心區,附近有甘乃迪國際機場及那瓜地機場;除了地下鐵,還有廿三條巴士線經過,地利再加上其他種種因素,中國人就住進來了。
看到這些招牌,恍若置身台北市。(張良綱)
天時、地利、人和
「那時我到這兒買印刷用的電纜,老闆一直說我們中國人真了不起,這個地方要沒落了,我們還敢來」,世界日報社長李厚維表示。
世界日報是紐約第一大華人報紙,廣告、資訊都得靠它,它的進駐法拉盛,讓大家對此地刮目相看。「當時完全是考慮到同仁的方便」,李社長解釋,以前是出午報,同仁須凌晨三點來中國城上班,百分之九十的人又都住在皇后區,每天要花三個鐘頭在交通上,所以便決定到交通方便、有潛力的法拉盛「開店」。一九八○年七月,報社就正式在法拉盛營運。
飲食是另一個吸引中國人來此的因素。八一年來此開金山食品的黃希隆被人看成神經病,事後看來是慧眼獨具:「中國人因為治安、停車等問題,大都住在治安較好的皇后區」,黃先生表示,中國人講究飲食,喜歡吃家鄉菜,常常大老遠到曼哈坦中國城去買,位於皇后區的法拉盛出現後,再也不用趕遠路去採購了。八○年蔡仁泰設立了亞細亞銀行,他也是看準了法拉盛交通方便,又有住宅區,潛力極大。他銀行的設立,對於來此創業的人,在貸款融資上幫助極大。「我們第一代來的人創業,要向美國銀行貸款很困難」,蔡仁泰怨嘆地說。
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許多中國人在此置產安家落戶,促使了房地產的開發,「中國人愛置產,蓋了房子也多賣給中國人」,美東時報社長楊文瑜說,社區於是形成。「商業是燃料,房地產就是火車頭」,陳祥水如此形容這地方上的二大動力。
「法拉盛的發展大約是從地鐵終點一英哩內開始的」,華僑文物中心主任張學海說。台視駐美記者丘岳則更精確地指出,中國店是從Roosevelt Blvd四○路開始,然而韓國則店從Union Street發展。
大致說來,日本人努力地進攻紐約的心臟地帶——曼哈坦,中、韓這二大族裔則在皇后區的法拉盛短兵相接,不過中國人愛買房地產、開餐廳,韓國人則喜好開蔬果雜貨店,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努力地打天下。
(張良綱)
異鄉打拚辛苦
「美國確實處處有黃金」,黃希隆強調,不過得彎腰去撿。曾做過旅行社、餐廳、雜貨、房地產的王涵萬說,他已連續八年每天只睡三小時,因為不努力工作不行。
此外,在華人社區,人情也變成辛苦耕耘的一部分。開設江浙餐館的司太太對此感觸最多:在中國人的圈裡除了賣東西外,還要了解客人的身分、地位,免得得罪人,此外很多老人會要求免打稅,還有人請你捧場登廣告……。要應付這些人情世故,其實相當累人。
張少傑律師也有同感:很多客戶把律師事務所當成「菜場」,經過就過來打打招呼,所以在這堸等芛N,不能以鐘點計費,只能用案件收費。「華人的市場太小」,楊文瑜說明瞭何以造成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經營方式。
儘管打天下不易,各行各業倒是應有盡有,不過仍以餐館、食品雜貨及房地產居多。唯一沒人做的是葬儀社,「移民入境隨俗了,不在乎要守老規矩」,楊文瑜表示。
移民的生活,雖有不重死的灑脫,卻難奈生時的寂寞。
(上)交通方便是法拉盛興起的一個主因。(張良綱)
社團活動頻繁
一般人忙於工作,少有休閒,至多也是到近郊走走,「孩子在學校會比較去那兒度假」,張婷婷表示。
「在美國的生活很寂寞,所以社團活動十分活躍」,楊社長說,幾乎台北的高中、大學在此都有同學會。法拉盛退休的老華人不少,若有較嚴肅的活動如演講,都會找老人們來充場面。每天中午到福壽老人中心,會看到一大群老人在排隊領五毛錢的便當,「這些人不是貪五毛錢的便宜,慈善捐款他們都是很大方的」,楊文瑜說,這是他們聚會的一種方式。
至於慈善社團,則有台灣福利會成立的愛心基金,專門幫忙落難的同胞,「並不限於台灣來的。」薛純陽理事長說。
「參政會是比較重要且迫切需要的社團」,楊社長分析道,中國人要想在美國扎根,就必須有政治力量做後盾。擔任廿五學區副會長的朱寶玲對此感觸尤深:小學的社會科介紹亞洲只有二至三頁,我們去抗議、別人根本不理,因為投票人少,沒有力量。
(下)紐約臥虎藏龍,法拉盛亦然。他可是當年大名鼎鼎、具國際資格的籃球教練王增裕,現隨子女移民定居在此。(張良綱)
往下扎根
「中國人要組織、要爭取」,朱寶玲強調。因此,上屆美國總統選舉時,參政會為傑西.傑克森辦募款餐會,一群記者跟著傑克森到了法拉盛,使法拉盛小出了一陣鋒頭。「後來市長競選,五位侯選人有四位到此來拉票,可見華人力量已受到重視」,陳祥水表示。「吳仙標競選德勒瓦州副州長時,傑克森幫了很大的忙。」參政會會長張寶華指出,雖然傑克森沒當選,但這方面的投資對華人整體仍是有益的。
社區參與,是扎根的另一種方式。
「中國人只會默默『有錢』,不會捐款」,華人工商促進會秘書林千鈴說,這是當地居民對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此外,也有人抗議在美國的地盤,招牌、菜單上卻都是中文,簡直是「歧視」美國人。所以工商促進會便擔起這公關的工作,除了反應雙方的意見,也努力參與社區活動,打入主流社會。「我們曾捐錢粉刷地下鐵車站」,林千鈴說,耶誕節街燈裝飾,也出錢出力,和當地人同樂。而韓國人則喜捐錢給當地警察局,因為有不少人開廿四小時商店的關係,容易與街頭混混起衝突,也因此需要廣結「警緣」,以求保衛,民族性的不同,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華商會目前與韓人繁榮會已結為姊妹會,如果說打入主流社會是直向溝通,那麼姊妹會的締結,就是最佳的「橫向發展」了。
(上)台視記者丘岳和妻子張婷婷開了一家旅行社。因近來返台人數頗多,使他們的業務蒸蒸日上。(張良綱)
教育是移民主因
扎根是移民的共同心願,但對華人而言,孩子的教育能否「成功」更甚於一切,有個人在後車窗就幽默地寫著:「我的錢和我的兒子都進了康乃爾大學。」
朱寶玲指出,很多父母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區,就算盡了責任。「其實小學的差別不大」,朱寶玲說,成績差的學區往往是因其他族裔多、拉下總平均分數,並不表示老師、學校不好。初來乍到,孩子的英文還不靈光,上了競爭強的學校,反而有挫折感。
「新移民父母至少要在孩子入學半年內,時時關心、幫助他適應環境」,朱寶玲建議,很多父母把責任丟給老師,孩子就會因為適應不良,逃學以致混幫派……。有對兄弟就因為想退出幫派,而被殺害,當然這只是較悲慘的特例。
另外有個小女孩則因為上課不說話,被認為腦筋有問題,沒想到最後發現她的智商高達一六○,才馬上轉入資優班。
至於生活教育,也要入境隨俗才行。譬如「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就得改變。
「美國人認為小孩是未來的納稅人,所以要好好保護」,朱寶玲說,有個父親因為打孩子被鄰居告發而關了二天,這位羞憤的父親竟然想不開服毒自殺。
「不過,大部分中國人的表現都頗優秀」,朱寶玲說。
在台北的孩子補英文,美國的華裔移民則努力學中文。法拉盛有六個華文學校,教會所辦的還不在此數。對移民的華人而言,這種心態其實有點矛盾——既要孩子趕快學好英文,又要求他們別放棄中文,無形中也增加了小孩的負擔。有些人不堪負荷,就漸漸疏遠。「以前是必修,現在是選修」,陳祥水以此形容孩子中文素質的下降,不過這也是受美式自由教育的影響。
全家移民的司太太表示,女兒念文章,不會的字就「巴拉巴拉」混過去,「常常就聽得一片巴拉聲」,司太太說,中文對生在美國的孩子尤其困難。這是一般移民家庭的頭痛問題。
下)在華人社區執業,只能按案件收費,這是律師張少傑的經驗談。(張良綱)
鬥不過天命?
此外,早期移民紐約的留學生,近來心裡有點彆扭。美東時報楊文瑜社長分析說,從前國內資訊較閉塞,國內無論民間或政府對旅美學者的建議十分重視,但是現在台灣經濟繁榮進步很快,美國華僑相形之下反變成了「老土」。有人說華僑有四氣——「穿著土氣,講話洋氣,用錢小氣,談吐俗氣」。
政治上一旦失去「草根性」,學者說話誰來聽?「這不是成了二百五?鬥不過天命啊!」楊文瑜一針見血說出華僑的心結。「尤其早期精英已到了中年,事業無法突破,心情很苦悶。」丘岳表示,在外國公司任職,只能升到某一階級,心裡自然不平,「而且得擔心被炒魷魚,學歷現在不值錢了。」楊文瑜說,所以回國發展的也不在少數。
「現在很多人受聘回台灣,也有人回去開計程車」,旅行業者張婷婷說,因為回台灣的人多,尤其很多留學生六月畢業,八月就回台灣,所以她的機票業務蒸蒸日上,成為目前法拉盛的「異類」。
(上)除了殯儀館,華人在此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張良綱)
開始走下坡?
除了「外患」,這堛熊堣H還有內憂。
法拉盛從八二年地產開始走上坡,八四到八六年開始狂飆,地產帶起了一股欣欣向榮的氣象,「那時每個月至少有二家店新開張。」保險業者戴冬生補充,八三年只有一百多家商店,現在有四百多家商店,據他估計約有四千多人靠華人市場謀生。而靠此社區過日子的,更不在此數。「那時天天有新廣告」,楊文瑜表示,由於香港九七大限,許多華人移民至此;台灣經濟繁榮,有錢的增多,再加上人為炒作,房地產節節上升。但是近一年多來,因漲得太離譜,造成有價無市,已經沒那麼景氣了。
以知名的餐館「東海漁村」為例,它的售價在幾年間就由美金七十萬,跳到一百八十萬,目前則值三百五十萬。
此外中國人投機取巧的心態也造成反效果,「規定蓋二棟房子的地,卻蓋了三棟」,建築師陳輝泗說,這也是無法出售的原因。有人說整個美國東部房地產都不景氣,等大環境好了,法拉盛自然沒問題;也有人說這是七年一周期,熬過了這段低迷期即否極泰來。
不過,就像很多小企業跟進王永慶在大陸投資一樣,世界日報在原址興建大樓,對很多人而言,是顆定心丸——法拉盛可能不只是「小台北」,而會變成「貨真價實」的「大台北」呢!
〔圖片說明〕
P.44
(左上)法拉盛是紐約華人移民集中的地方。
P.44
(左下)中國人離不開中國食品,逐「中國食物」而居,這也是華人社區形成的原因之一。
P.45
看到這些招牌,恍若置身台北市。
P.46
(上)交通方便是法拉盛興起的一個主因。
P.46
(下)紐約臥虎藏龍,法拉盛亦然。他可是當年大名鼎鼎、具國際資格的籃球教練王增裕,現隨子女移民定居在此。
P.47
(上)台視記者丘岳和妻子張婷婷開了一家旅行社。因近來返台人數頗多,使他們的業務蒸蒸日上。
P.47
(下)在華人社區執業,只能按案件收費,這是律師張少傑的經驗談。
P.48
(上)除了殯儀館,華人在此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P.48
(下)華人市場小,親切的服務也成了競爭策略。
P.49
(上)工作場合家庭化,是美東時報社長楊文瑜留住人才的方法。
P.49
(下)法拉盛華人所開理髮廳的裝潢,十足台北化。
P.50
(上)不住獨棟洋房,改住大廈的華裔移民越來越多。
P.50
(下)這兩對不同種族的小男孩正在為一個皮球進行「溝通」,在畫面上已看不到那個「闖禍」的球了。
P.51
世界日報在舊址興建大樓,可見法拉盛前途「利多」。
(下)華人市場小,親切的服務也成了競爭策略。(張良綱)
(上)工作場合家庭化,是美東時報社長楊文瑜留住人才的方法。(張良綱)
(下)法拉盛華人所開理髮廳的裝潢,十足台北化。(張良綱)
(上)不住獨棟洋房,改住大廈的華裔移民越來越多。(張良綱)
下)這兩對不同種族的小男孩正在為一個皮球進行「溝通」,在畫面上已看不到那個「闖禍」的球了。(張良綱)
世界日報在舊址興建大樓,可見法拉盛前途「利多」。(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