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苗栗通霄小鎮,只有國小文憑的朱銘,從一個傳統的木刻師父,一步一履,順著藝術天性和十足的勇氣,傳奇地成為國際知名的雕刻大師。
民國二十六年,五十一歲的朱李記為四十一歲的妻子王愛接生,這個貧寒家庭的第十一個孩子取名為朱川泰,鎮上的人因為他的父母生他的年紀加起來是九十二歲,而喜歡叫他「九二」,也就是日後的雕刻大師朱銘。
慈母碑
朱李記患有嚴重氣喘,天氣轉壞的下半年,經常在床上喘得透不過氣來,家裡十一個孩子,就只能靠妻子王愛編織大甲草蓆來維持家計。朱銘最記得,深夜裡母親的手從不停歇,若是孩子們叫她休息,她就會說:「憨囝仔,阮去睡,明天要吃啥?」在朱銘美術館,最早完成的區域就是慈母碑,以雕刻刻畫出十一個孩子圍著忙於編草蓆的母親。施工期間,朱銘每天都要去供上一朵鮮花,並在那裡思念母親。「若不是出生在這麼艱困的家庭,也不會養成我這不怕困難和打拚的性格,」朱銘深深感念父母的辛苦。
生在日據時代,又這麼艱困的家庭,朱銘從小就得上山放羊幫助家計,至於功課,「經常拿零分,」朱銘笑著說。因此,來自通霄國小的畢業證書,成為他唯一的一張文憑。
十五歲時,鎮上要替媽祖廟翻新,找來了雕刻師父李金川,朱李記見師父手藝好,就帶著十五歲的朱銘拜師學藝,展開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在李老師的門下,朱銘學會「一刀一斧,要三分便三分,要一吋是一吋」的精準功夫。在眾多的學徒中,長的瘦弱斯文的朱銘,卻是負責快刀的粗胚雕刻工作,他的速度總是別人的三倍,然而他所負責的粗胚過於粗獷,卻也是其他負責細胚的學徒最不愛接手的。對於朱銘這樣異於他人的性格,李金川也並不加以「糾正」,日後會有太極那樣大刀闊斧的作品,其實在當時已見端倪。
然而在拜師一陣子之後,朱銘卻不滿足於只刻些家具或平面的板刻,他向人借了一台相機拍下水牛的模樣,自己暗暗地摸索了起來。沒想到,這樣「不守規矩」的行為,令李金川十分欣賞,師徒倆也開始雕些立體的作品,送到三義去販賣。
最有長輩緣的少年家
二十歲不到,朱銘出師了,馬上到木刻家具行工作,好改善家計。然而野心更大的朱銘卻想要更有一番作為,有一天,他偷偷拿了兄長十六塊錢,一人搭上火車到了北台灣的基隆,想在這個繁華的都市闖天下,很快就找到一家佛具店安頓下來。
外表斯文秀氣的朱銘,工作賣力,個性純樸,雖然出身寒微,卻廣受長輩垂青,佛具店的房東於是想把念高中的女兒嫁給這位木刻師父。之後自己租了店面當老闆,同樣地,房東也想把女兒嫁給他,等到他回到通霄收學徒時,經常到一位結拜同學家去走動,結拜兄弟的媽媽看著朱銘「老實,巧巧,既努力又打拚」,於是直接拿著女兒的照片給他看,或許是因緣到了,這位十二歲起就到台北工作養家的陳富美成了日後的朱太太,和朱銘一樣地打拚,是朱銘不可或缺的總管兼秘書。
在朱銘生意忙碌時她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煮飯給十多個學徒吃,還要幫忙噴漆、磨平等木刻雜工。在朱銘生意失敗時,她四處賒借,孩子想吃一小節甘蔗都買不起,她都暗自扛起,不想叫朱銘更加煩心。在日後朱銘拜到楊英風門下,或是近年來將所有家當投進美術館的興建,朱太太都義無反顧地支持朱銘。「夫妻尪某就是這樣,咱若不給他支持,還有誰會支持他呢?」
拜大師
生意失敗雖然苦了朱銘一家人,然而卻也讓作不成生意人的朱銘,更加堅定地走向藝術創作之路。經常不滿足於為他人訂單而雕刻的木工師父朱銘,平日經常翻閱報章雜誌,在當時就對已經是國際大師的楊英風深感景仰。
民國五十七年,朱銘拎著一個大包袱,裡面裝著〈慈母像〉、〈玩沙的女孩〉兩件作品,在沒有人引見,素昧平生之下,直接敲開了楊英風的大門。在那之前,他和朋友已經拜訪過多位楊英風的學生,希望透過他們引見大師,卻都遭到拒絕。不放棄的朱銘,任性十足的冒昧登門,並打算學電視那樣長跪不起直到大師答應收他為徒。朱銘的認真與誠懇打動了楊英風,楊英風覺得,學美術不是學技巧,而是學做人,人要純真、善良,人若不純真,藝術上也很難有成就,於是這名來自鄉下的木刻工人開始跟著大師學藝八年。
楊英風對這位學徒出身的學生十分愛護,先是給了他一個新名字「朱銘」,希望他告別過去在工藝界已經十分有名的朱川泰,同時也期許將來全世界都會「銘記」這一位雕刻大師。
此後,楊英風不僅經常帶著朱銘出國,更略施巧計把自己原本在歷史博物館的展覽,推託準備不及而推給了愛徒。民國六十五年,朱銘的首次個展,各方佳評如潮,在藝文版面稀少的年代,中國時報連續做了五天的報導,而館方在延展一個月之後,順應越來越多的人潮,乾脆另闢專室,進行為期一年的長展。
民國七十一年,四十六歲的朱銘儘管已經享有不小名氣,然而,嚮往現代藝術的追求,瘦小的朱銘跟著一位畫家朋友就飛到紐約,在治安欠佳的布魯克林區租下房子,同時利用房東燠熱的車庫當工作室。
同行的朋友飛回台灣之後,接下來的日子就朱銘一個人自己煮、自己吃,沒一個講話的對象。日子寂寞地令一向不愛看書的朱銘,在失眠的晚上竟翻起瓊瑤的言情小說來打發。新的視野,新的人文風景,讓朱銘創出了另一個嶄新的主題──人間系列。
從水牛的鄉土台灣,到太極的中國胸懷,如今是國際的人間視野,「這都是自然成長的,」朱銘表示,就像三歲的孩子自然要講三歲的話,到了五歲就要講五歲的話。不用設計或是計畫,只要每一天修行自己,創作自然源源而出。儘管在當時,有人質疑〈人間〉不中不西,但是朱銘反問,今天我們的生活裡,有什麼是中國的,什麼是西方的?不中不西才是一百分,應該說是「又中又西」吧?
登峰造極,歸於自然
一九九七年年底,朱銘的三十七件太極作品放進法國的梵登廣場,這個巴黎市的精華地區,從來沒有展出過尚且在世或是歐洲以外的藝術家,朱銘是打破這個紀錄的第一人。加上美術館在九九年開幕,四個孩子全都從事藝術相關工作,一生打拚辛苦的朱銘,在家庭及創作上都已爬上顛峰。
接下來的日子呢?
將美術館捐給了基金會,現在的日子,朱銘每天依然五點起床,除了持續打太極,也作半小時的倒立運動,然後吃著太太為他準備的菜脯、醃瓜和饅頭。午睡之後,或許也看看電視,事實上,人間作品中的運動系列,就是朱銘從電視的運動頻道中觸發而來的創作靈感。很少交際應酬的朱銘,大多時間就是創作,每天就寢前,他會從生活中找出一個問題來自己參解,「藝術來自生活,藝術就是修行,」這也是他從鄉村牧童成為大師的不二法門。
訪問當日,大雨傾盆,震天響雷撼人心弦,生性大器的朱銘連說:「過癮」。望著山邊的一株枯樹,朱銘若有所悟地說:「你看,下大雨,滿枝的小鳥也不用躲,就是等好天再打算。」不曾受過學院訓練的朱銘,覺得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老師。看他氣定神閒、微微仰頭地站在屋簷下聆賞滂沱大雨,那連綿大雨竟然也叫人有了一種「靜」的感覺。
p.116
「藝術來自生活,藝術就是修行。」沒有受過任何學院訓練的朱銘,不曾刻意地規劃或構思,創作卻能源源不絕。
p.117
母親與妻子是影響朱銘一生最大的兩個女人。(朱銘提供)
p.118
身體瘦弱的朱銘,在恩師的建議下學習太極,在深入的浸淫之中,創作出了氣勢恢弘的《太極》系列作品。
p.118
李金川與楊英風這兩位恩師,一位給了朱銘紮實的傳統木刻訓練,一位將他引入藝術的創作天地。感念恩師,在朱銘美術館本館二樓,陳放了許多李金川的手稿與楊英風的雕塑品。
母親與妻子是影響朱銘一生最大的兩個女人。(朱銘提供)(朱銘提供)
母親與妻子是影響朱銘一生最大的兩個女人。(朱銘提供)(朱銘提供)
身體瘦弱的朱銘,在恩師的建議下學習太極,在深入的浸淫之中,創作出了氣勢恢弘的《太極》系列作品。(卜華志)
李金川與楊英風這兩位恩師,一位給了朱銘紮實的傳統木刻訓練,一位將他引入藝術的創作天地。感念恩師,在朱銘美術館本館二樓,陳放了許多李金川的手稿與楊英風的雕塑品。(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