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吃甘蔗
除了周俊吉學有專精,農場的主要管理者也都是大學園藝系畢業。這幾位高學歷的5年級生,為什麼願意下田務農?
出身新市農家的周俊吉,原是位於高雄大樹鄉永豐餘生技公司的副總經理,負責管理發酵、農場和健康食品等業務。
他表示,當時公司雖然看到有機農業的前景,但似乎比較想做純粹的採購者(與農戶訂戶契作生產),而他則希望能從技術扎根,確實掌握生產流程;加上原來在永豐餘宜蘭南澳農場工作的部屬陳泰安,家人住屏東,週末舟車往返才能與家人相聚,早有倦勤念頭;又找了因業務往來認識、談得來的農業資材供應商李惟裕等人,大夥興起「自己闖闖看」的念頭。
2005年10月,周俊吉向十幾位親朋好友集資、籌措2千萬元租下台糖農地,原以為自己有研發技術,經營農場應該沒有太大問題,想不到「人定難勝天」,差點被營養不良的沙地和酷熱的夏天打敗。
由於土壤過於貧瘠,第一年的收成不如預期,90坪大的溫室只收了100公斤的青菜;第二年又因夏季40度高溫,遇到嚴酷挑戰。「溫室可以擋風雨、部分蟲害,冬天沒問題,但夏天無法散熱,溫室效應讓溫度上升,菜也長不好。」周俊吉請學界朋友幫忙想辦法,不外建議加裝水牆、風扇等,估計所有溫室加裝至少要百萬元以上,但菜又不是高經濟作物,一公斤菜才賣數十元,而且資金已經消耗殆盡,「當了好幾條褲子,」只能慢慢再想辦法。
「年年都會遇到天候挑戰,環境改不了,就要改變技術。」周俊吉思索,也許先將休耕面積擴大至10公頃,把生產力專注於幾塊產量較高的耕地上;其次是調整人力,當時農場僱用30位員工,人事成本佔了40%,如果擴大休耕面積,就不需僱用太多臨時工。
好在原來預期改善土壤至少要3年時間,想不到第二年就有好成果,如今冬天一棟溫室的葉菜類產量已經提高5倍,達到500公斤。
「『人』才是耕作主體,農業是良心事業。」周俊吉慶幸自己找到理念相同的戰友,但他仍很擔心人力不夠。台灣農友的平均年齡超過51歲,很多人常開玩笑說,不論哪個農場,3個歐吉桑年紀加起來一定超過200歲。「農業一定要有年輕人投入,只是夏天在沒有空調的環境裡工作,很多人吃不消;加上農業不賺錢、不受重視,問題是環環相扣。」他期許巨農農場未來能變身為「有機蔬菜的生產基地」,儘快轉虧為盈,並將這套流程標準化、商業化,大力推廣,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蹲在田裡,周俊吉細看,土壤表面有大量蚯蚓鑽來鑽去、麻雀在田裡快樂沙浴、白鷺鷥在蓄水池旁悠閒低飛。他很肯定地說,不論對作物、動物、生態環境,還是農民收益來說,這條路是對的。
牛糞堆肥自然發酵後,溫度會逐漸從常溫上升到攝氏70度,表示堆肥已完全腐熟,而雜草種子和動物糞便中的病原菌也被殺光光,成為土壤的最佳營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