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四年,筆者在史丹福大學,擔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時,曾應該校對亞洲研究有興趣的師生,做了一次有關我國教育制度的演講。演講後之討論,大家對台灣的升學考試非常有興趣;尤其是曾來台北訪問過的人,對各種升學及托福補習班印象最為深刻,另一項印象深的則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為外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覺為奇;而充斥在南陽街之各類補習班竟然上榜,頗令人覺得驚訝。
最近傳播媒體報導,有些經營升高中補習班的業者,前往士林國中,向反對在校國中學生參與補習的校長示威。最後還抬出神像,又和學生家長對峙爭吵。當然也有些補習班業者,認為這種行動,損害了形象,要求自律云云,而將補習班的有關新聞炒成了熱門新聞。補習班隨著聯考、托福考試、GRE考試、高普考等各種考試,其發展在卅六年來,如雨後之春筍,蓬勃發展。這種現象確實為研究教育制度與文化變遷者提供了思考的素材。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特徵之一,即為治國者均是經由考試而起之士人,而非世襲之貴族。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第六講中,提到「……歷代舉行考試,拔取真才,更是中國幾千年的特色,外國學者近來考察中國的制度,便極讚美中國考試獨立的制度,也有仿效中國的制度去拔取真才。像英國近來舉行文官考試,便是說從中國仿效過去的……」。由此可見考試制度,確為中國文化的傳統之一,至今仍影響著我們。
由上述我們知道,今日的文化現象,均有其歷史的背景與因素。換言之,這些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可稱之為歷史傳統(Historical Tradition)。任何一個民族與國家均有其歷史傳統,它包涵了不同的部份,若依時間因素來看,其優缺點隨時代不同而改變。例如今日擠升學、留學之門,便受到過去科舉考試之影響;今日推動民主政治艱難,是受到數千年君主專制之人治影響;今日喊出分離主張,便是受到異族統治,缺少強烈民族意識與國族意識之影響。
然而中國在北宋真宗時代(西元九九八至一○二二年)發行「交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比歐洲瑞典於西元一六六一年發行紙幣早了六百餘年。這一項中國的歷史傳統,使中國人很快地接受股票之運作。除此之外,傳統中國士大夫,倡言聚族百口,或九世同居,競以大家族同居相尚,傳為美談。百口與九世同居之家,雖然是標的高懸,不易達到;然而三代同居,照顧老人的基本倫理,在今日並不是一件猶若登天般的難題。如果這種制度鼓勵推行(如減稅、優惠購屋貸款等)相信必會解決一些老人安養的問題。
由於中國文化東傳,而使中國、韓國、日本在文化表現上,顯出共同特色,而重視考試與升學,便是其中之一項。古如唐代,便有日、韓兩地人士,因中試在中國為官的例子。至今在日、韓青年學子升學競爭之激烈,亦不亞於台灣所見之現象。根據美國新聞週刊二月廿九日出版的一期透露,日本在二、三月間為考試季節。學生住進專為考試而設的旅館,協助複習考古題,提供鋼琴室給投考音樂科系學生用,還有特製的椅子來放鬆身心,更還有特殊配方的維他命B2來增進記憶,用隨身聽來學習日本歷史,妙的是還有人舉辦赴各大神社的祈願團。這可真的是為了上榜這個單元目的,而作法卻是多元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與文化環境,無時不在改變。然而必須要注意是屬那一層次的變遷。變遷的現象往往屬顯而易見的部份,這是表面的,而在基本結構上並未改變。此處所指之基本結構便是一個文化的核心,也就是前面所稱之歷史傳統。這項傳統經過數千或數百年之運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在內心中形成其認知與判斷的基礎。因為文化是學習而得,而且是一代代的傳下去的。文化的傳統當然不會全部傳遞,但是仍有其影響力,否則現在的一切仍會與過去一樣。
任舉世界上的一國或一個民族,它今日的文化表現,均受其原有之歷史傳統所影響;換言之,今日之表現,均有其歷史源頭。今日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交通訊息交往頻繁的時代,當我們在學習別國長處時,必須先瞭解其歷史傳統,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則傾全力學來的事務,在轉瞬間又成了明日黃花,常此以往我們豈不是落入無窮盡的轉型期嗎?
形形色色的升學留學補習班,林立於台北市;一到春季報紙上又會出現有關聯考的新聞,複習功課的專欄,要到秋初始能告一段落。升學留學在我們社會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因為它對於日後之前途、就業,擇偶均有影響。這豈不是科舉取士這種歷史傳統的翻版嗎?
(本文作者現任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