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顆都會新星中的大台中,由於位居台灣中部,納入了海、空、港口,縣市合併後版圖增大十多倍,人口263萬,被視為最具嶄新發展格局,也肩負著帶動中部縣市成長引擎的大使命。
市長胡志強以「世界的大台中」為新都描繪未來藍圖,期許大台中10年後超越香港、新加坡,成為兩岸經貿和國際運輸樞紐城市。
有人比喻,縣市合併就像剛步入禮堂的新婚夫妻,對幸福滿懷期待,但柴米油鹽等務實考驗也接踵而來,其中最大難題是,都會性格的市府如何融合並接納山、海、屯各區的優勢,在既有的地方產業和文化特色上連結互補?而原本生活、思維與行事風格都有差異的新婚夫妻,度過蜜月期後,如何透過細緻溝通縮短歧見?將是最大挑戰。
台中縣市合併後,在五都中面積僅次於大高雄,人口排名第3。
翻開大台中地圖,幅員2,200平方公里形似一把湯匙,過去多半以山、海、屯3大區塊區分縣內不同自然資源和文化產業特色。位於東區、湯匙柄的「山線」包括中央山脈境內的和平、東勢、新社3區,面積最大的和平區有梨山溫帶水果和中橫公路沿線的高冷蔬菜,東勢、新社擁有歷史悠久的客家聚落,新社近年異軍突起的休閒產業,更是亮點。山海之間是屯區,除了市中心,北邊豐原是原縣府的行政中心、潭子工業發達、后里是花卉重鎮;南邊的大里、太平有密集的工廠,霧峰的省議會和林家花園是重要文化資產;最西邊的海線包括大甲、清水、梧棲、龍井等區,以漁業和沿海濕地資源為主。(詳見附圖)
有山有水,姿色貌美的台中縣,帶著物產豐饒的嫁妝,嫁入了大戶人家,但初期卻感覺備受冷落,自認嫁妝不少的台中縣,為何未感受到新婆家的體貼與善意?
台中市地重劃的後遺症之一是舊城區蕭條沒落。圖為台中火車站附近的干城區一景。
首先,原來的「鄉」、「鎮」、「市」因行政區域重劃,完全不見了,都改成「區」。以前勤走基層,靠選舉拚搏出來的鄉鎮市長改為官派的「區長」,村長變成「里長」,合併前手上有權有錢的地方首長,覺得頓失手腳。
梧棲區長陳廷秀表示,梧棲每年從跨年、燈會到成年禮、暑假音樂會等,都會舉辦許多應景的節慶活動,今後都要寫企畫案向市府專案申請,由於以後的主導權都在文化局、教育局,會不會持續辦下去,他也沒把握。
最令他難以釋懷的是,過去梧棲鎮是「財政優等生」,現在卻需和其他「放牛班鄉鎮」一視同仁,由於以往多數鄉鎮負債累累,新市府認為公所不善財政,因此對水電費、加班費等設了許多限制。以清潔隊為例,過去隊員週六提供大型家具回收清運、定點服務等便民措施,鄉親滿意,同仁也樂於賺取加班費,現在服務縮水,鄉親覺得合併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大台中相關位置圖
其次,「台中市的官員並不瞭解縣的本質與差異,」陳廷秀說,都市中人口稠密,一棟大樓寸步之內可能住了好幾位鄰長,但在鄉村一個鄰長要跑好幾公里才能送一張政策宣傳單。對鄉鎮施政和都市一體適用,會造成很多扞格,在合併適應期,市府官員應常下鄉瞭解各地方的差異性,在經費、人力上作出因地制宜的配置。
「現在市府的二十幾位一級主管中只有4位來自台中縣,原本縣府的一級主管都變成副局長,」豐原、后里選區的市議員謝志忠說,原來台中縣、市的行政位階平等,合併後應產生一新政府,現在情勢似乎變成縣府被消滅了,由台中市主導,一來對基層公務員士氣打擊大,二來也難以切中鄉鎮需求。
謝志忠舉例,新市府對守望相助隊的補助只針對4千人以上的里,若人數未達標準就規定要和隔壁里聯防,但以目前鄉鎮規模來說一個里(以前的村)很少多到4千人,連人口集中的豐原都達不到,何況其他鄉鎮?而隔壁里也未必願意聯防,有些就索性解散了,對地方治安影響很大。
又如原來縣市政府在教育、環保、文化等施政上各有不同的自治條例,合併後都應重新修法,才有法源依據,但修法的標準依據為何?
依照2月中市府稅務局提出的〈娛樂稅徵收細則〉看來,包括電玩、電影、KTV等都傾向照台中市標準課稅,台中市娛樂業一向發達,稅率也一直高於台中縣,而娛樂生意不如台中的台中縣等於都得「加稅」,讓業者大嘆不公平!
近幾十年台中大片農業區變更為住商建地,在開發思維主導下,不少人擔心未來台中縣農地也將流失。圖為受大雅區民抵制徵收的「中科特定區」農地,遠方為中科廠房。
除了第一線福利、建設處於混亂狀態,許多看不見、屬於基礎建設的政策是否能延續,也仍在觀望。
位於太平區的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系主任游惠遠表示,該系和台中縣政府3年前開始合作「台中縣美術家口述歷史」,是一項長達10年的計畫。由於台中在日治時代是人文薈萃之地,膠彩畫大家林之助、油彩畫廖繼春等人才輩出,但史料貧乏,她和台中國立美術館達成共識,希望做系統性研究,進而發展為台灣美術史研究的重鎮,這個大目標下,第一步就是和縣府文化局的「港區藝術中心」合作口述歷史,已發掘不少珍貴史料,但現在改朝換代,計畫卻毫無延續跡象,她擔心之前的心血白費。
游惠遠指出,台中縣幅員廣闊,文化資源迥異,縣文化局在山、海、屯3區各設一個藝術中心,管理地區藝文事務,默默耕耘文化扎根,例如位於「海線」的港區藝術中心舉辦8年的「藝術歸鄉」活動,包括和企業合作定期開著廂型車巡迴各鄉鎮、偏遠學校播放紀錄片、展覽書籍、複製畫等,培養文化刺激不夠豐富的偏鄉居民的藝文素養;藝術中心舉辦的拿破崙大展、故宮精品展等也具有相當水準,種種政策格局頗為開闊,可惜合併後3個藝文中心被納入市府文化局,自主性大減,甚至發生市區容納不下的展演才放到縣文化中心,邊緣化的現象十分明顯。
「海線」清水的高美濕地是生態瑰寶,但劃入保護區多年無所作為,地方人士希望新政府儘快提出軟體經營方針。
一般認為,縣市合併初期的陣痛難免,在〈行政區劃法〉通過後(今年底前),現有29個行政區可望整併為半數以下,行政效率應可逐步提升;目前最大的疑問是大台中市以「都市中心主義」的思維導向,是否應適時調整?
「台中縣這麼分散多元的產業和文化若以台中為中心的角度來思考,周邊的鄉鎮被吸納,較外圍的鄉鎮就會被邊緣化,」霧峰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雲科大文化資產系副教授李謁政表示,大城市應該朝多元文化發展,提供不同社會階層各種選擇,形成如彩虹般七彩斑斕的圖像,以台中過去幾年舉辦爵士音樂節、國際級的三大男高音、波伽利等演唱會,固然提升了台中的「國際文化」能量,若納入21鄉鎮後仍朝此方向發展,恐將排擠在地文化的成長空間,也難滿足散居各地、草根性格的民眾需求。
「山線」新社的休閒產業近年異軍突起,號稱為「台中的陽明山」,將興建纜車,前景看好。
儘管對於合併後的混亂有所疑慮,不少鄉鎮對直轄市輻射的能量仍有所期待。
梧棲區長陳廷秀表示,台中港特定區(含梧棲、沙鹿、清水、龍井等鄉鎮)已經劃設三十多年,由於長期缺乏基礎建設,不但人口沒有成長,土地使用還處處受限,原被劃入學校、公園預定地的土地,縣政府沒錢徵收,地主也不能擅自開發運用,多年來地方民眾怨聲載道,升格後應先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才能轉為一大利多;此外,原來縣府規劃位於梧棲的新市鎮中心是帶動特定區發展的火車頭,這塊占地140公頃、全國最大的商業區已經重劃好,地方民眾引頸期待以直轄市能量來開發,希望胡市長能積極招商。
長期耕耘清水生態文史議題的牛罵頭文化協會理事長吳長錕表示,清水的高美溼地是中部地區最大片海岸濕地,有130多種水鳥在此棲息和過境,瀕臨滅絕的黑嘴鷗每年夏天停留高美,還擁有雲林莞草、大安水蓑衣等台灣特稀有植物,劃入保護區已十多年,原號稱為台中縣的旗艦計畫,但多年來無所作為,擁有一片寶貴生態資源,地方上卻未因此而受益。
胡市長曾公開表示,十分重視高美溼地的保育,也立刻加派巡邏警察防止傾倒廢土、燃燒廢棄物等,並已編列濕地附近一座公園、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等預算,地方保育人士在樂觀其成之餘,更希望新政府能積極向農委會爭取經費,提出經營策略和生態教育、研究調查等軟體計畫。
國際藝文活動可提升都市文化能量,若資源集中於都市,將排擠地方文化的成長空間。圖為今年台中燈節在「圓滿戶外劇場」的開幕活動。
位於山線的新社原本被台中人視為「鳥不生蛋」的偏遠地區,近年因緣際會地發展出自成一格的休閒農業,除了每年11月的花海節吸引20萬人前往賞花,平常假日也因為當地的特色民宿、咖啡庭園,吸引人潮不斷。最近又被市長相中為開闢纜車(大坑到新社)的據點,前景看好。
新社休閒農業導覽協會前理事長張學能表示,10年前進駐新社的幾個民宿業者都是退休自住轉型經營而來,例如原是建築師的他,退休後看上新社的天候和幽靜,到此蓋別墅,建材、設計都很講究,後來在朋友慫恿下改做民宿,由於不為營利,收費平價,成了特有的競爭優勢。
另一位景觀設計教授則把種植了100多種植物、占地2,100坪的自家庭園開放出來,兼營餐飲咖啡,獨樹一格;還有厭倦了台北擁擠緊張生活,來此經營類似新北市「食養山房」的創意精緻餐飲業者。
幾個特色民宿經媒體報導引來人潮,為了維持一定的休閒品質,業者組成協會,共同推廣導覽,也引進政府資源,爭取舉辦花海。十年發展下來,一家家民宿在廣闊山丘拔地而起,餐飲業者百花齊放,加上當地梨子、枇杷、香菇等農園的整理開放,已成為頗具魅力,適合放鬆度假的台中後花園。
張學能表示,新社休閒業者共有八十多家,風格精緻、選擇多元,自然環境遠離塵囂,距台中市中心40分鐘,若是真能興建纜車,對重建大坑風景區榮景(自從亞哥花園沒落後發展即停滯)和帶動貧瘠山線的繁華指日可待,但還需要交通配套如道路拓寬、高鐵站的接駁系統、停車場等相關設施建設齊全。
台中要躍升為國際大都市,必須將海空港效能連結大台中的工商業產。圖為台中港裝卸貨場景。
台中縣民期待滿滿,台中市更是積極看待合併利多。
台中市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全國飯店副董事長柴俊林表示,合併後打開了許多限制,有更大格局運用,以觀光來說,以前台中市只有一個大坑風景區,現在多了這麼多觀光資源,都會機能與鄉鎮美景二者相輔相成,讓國內外的旅人更有理由待在台中,而不只是買了太陽餅、喝過珍珠奶茶就走了。
透過便利的快速道路,觀光客白天可以向山崖海角移動,賞鳥、遊園、騎車、觀夕,晚上回到市中心體驗「愈夜愈美麗」的夜生活。
此外,台中豐沛的文化資源,如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活動,更具國際號召力,觀光客若能跟著香客去踩街繞境3~5天,不但可體驗在地的文化,也可帶來各區食宿消費;如果各地文化、宗教活動能分散到全年,每月每季都有活動可參與,就更如虎添翼了。
大台中在拚繁華和落實環境永續之間應如何取捨?是市府團隊的大考驗。圖為燈火輝煌的台中七期重劃區。
除了觀光,大台中要躍升為國際都會,必須在經濟產業上更加把勁。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台中在日治時代被定位為行政中心,腹地小、缺少工商業機能,國府時代的中部重心因在中興新村,讓台中轉為消費型都市;台中縣蓬勃發展的機械工業本可彌補台中產業基礎的不足,可惜多年來,「你做你的消費,我搞我的製造,」空有良好的區位和海空港優勢,卻錯失良機。
2003年成立的中科,第一次把台中縣、市的產業串連起來,光電面板業成為帶領機械業成長的火車頭,產生群聚效應,也提升縣內中小企業的升級,進而帶動縣市交界區域的房地產和消費暢旺,但這些成果是靠產業自然驅動,並非地方政府的貢獻。
龔明鑫認為,縣市合併再次給了大台中機會,但還是要靠好的政策引導,包括強化產業基盤,產生國際連結,才能竟功。
首先,一個國際大城要具備轉運和對外聯繫的功能,目前台中港進口的是汽油、天然氣等原物料,和當地產業沒有關連;清泉崗機場則只載運旅客出國,沒有載客進來,這兩個大台中對外的聯絡窗口都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尤其,清泉崗的區位極佳(曾為美軍在東亞的空軍基地)、腹地也大,應設法將海空港功能和中部工商業產生關聯。
其次,大台中必須盡力吸引大企業來中部設立營運總部。縣市未合併前,水湳經貿園區是不錯的選項,但現在視野放大到大台中,水湳園區離海空港太遠,位置不如界於海空港和中科間的三角地帶,企業若能來台中設立據點,才能發揮經貿國際連結的功能。
此外,要善用台中大學林立、高等教育的優勢,將高階人才的研發能量擴散到中部縣市。
然而,各界期許大台中大力建設、創造願景的同時,如何兼顧繁榮與環境永續?仍是執政的大議題。
例如位於大肚山台地的中科,雖然十年來將台中市西區和縣境交界的荒涼邊陲地帶發展為大樓林立、商店旅館蓬勃的商圈,但同時也造成附近農地的污染、空氣水質的嚴重惡化。
熟悉中部地區環境議題的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指出,中科一二期基地附近鄉鎮過去曾發生導致各種癌症的空氣砷污染;還曾有廢水直接排入灌溉溝渠,使附近稻田無法結穗;而中科三期后里基地附近居民血液中戴奧辛濃度超過標準者的人數為全台最多;此外,后里的鋼鐵廠、造紙業長期污染水源,導致外埔大甲溪的養殖蜆和共生田螺都出現畸形等,業者卻因擔心影響銷售不願張揚,使污染情況難以改善。
地方環保單位是否能貫徹公權力執行稽查、防止污染情事,是執政團隊的考驗。
納入海空港、版圖加大十多倍的大台中,擁有全新格局,將扮演中部地區領頭羊的角色。圖為台中市議會新大樓。
再者,台中市幾十年來以「市地重劃」方式將原有大規模農業區變更為住商建地,如今炙手可熱的七期重劃區豪宅林立、地價飆漲,但對台中火車站附近舊城區的蕭條沒落無力振興,也遭到不少質疑。
「台灣農村陣線」代表詹順貴律師表示,中南部縣市因有大面積農地,地方政府為了大張旗鼓「建設」,無不以便宜的農地為第一目標,所謂「市地重劃」是政府向地主徵收土地後重新規劃整理:包括重劃道路、公共設施、住宅、農地等區塊,由於政府依法可取得約3成公共設施用地,另有1至2成土地可拿來標售賺錢;地主可分得的土地面積雖然大減,但農地變建地後,價值上漲許多,政府也賺到了公共設施、土地標售金,還可課徵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等,因此不斷變賣祖產來充實府庫。
詹順貴說,看來皆大歡喜的重劃政策其實問題重重,開發商因期望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利益,因此多會選擇重劃後利差最大的地段開發,火車站附近的干城重劃區,因原本地價高、利差小,根本沒有建商願意投資,現在一片荒涼,而地主既無財力開發,卻年年要繳變更為建地後的地價稅,十分荒謬。
若循此模式開發,台中縣許多都市計畫區內的農業區、保護區未來恐將步上台北市後塵,快速瓦解。近年全球天災頻傳,糧食安全議題備受國際重視,各國都致力提升糧食自給率和農地保護,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令人憂心。
黃昏之際,登上大肚山頂眺望燈火輝煌的大台中,二十年前的廣袤田地已化為璀璨繁星。大台中在拚繁榮和落實環境永續之間應如何取捨?而縣市合併後,在文化差異和城鄉特色間如何兼容並蓄?是新五都共同面臨的難題,能否化危機為轉機,全看執政者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