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小時的敦南誠品」,是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書店,優雅的空間質感,刻意營造的人文韻味,更成為香港、日本觀光客來台的朝聖勝地之一;然而也有人「嗆聲」,視誠品為「故作姿態的布爾喬亞式優越感」的代表。
不論評價如何,不可否認的,台灣有了誠品以後,感覺真的很不一樣了。
不久前,誠品提前度過它的十五歲生日,負責人吳清友在歡慶會上有感而發:「今年終於有比較『心安理得』的收入了。」原來,外界質疑誠品販賣的商品品項繁雜,過度商業化,失去了人文書店的本質;去年書店部分終於小賺,也讓吳清友展現了難得的笑容。
誠品集團分為文化事業、商場、零售,以及餐飲事業等部門,結合精品百貨、影音產品和咖啡廳,曾讓人質疑過商業化,忽略書店經營本質。圖為敦南誠品B2的影音專區。
對於「書」的態度
從販售藝術、建築書籍的獨立小書店起家,十五年來,誠品逐漸發展成複合、連鎖的大型書店型態,從北到南,四十九家的分店持續在各縣市擴張。
誠品的公關副理李玉華算是資深誠品人了,多年來一路陪伴誠品長大,她始終覺得,走進誠品,就彷彿走進一個可以好好靜下心來的魔幻空間,人也會因此變得謙虛。
到過誠品的人不難發現,書店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女性,清一色都是素著臉,安靜地在店內上架、走動、整理,原以為是公司要求不得上妝,後來才發現,她們本就是基調相同的愛書者。
李玉華說,每家誠品賣場內的書類都會分區域,例如文學、藝術等,工作人員得自己去「認養」,進貨、擺書都要學。就她所知,很多資深同事寧願留在賣場,也不願升任幕後管理職,只因為喜歡跟厚實的書本在一起。她覺得,誠品這個大家庭本身就是愛書人物以類聚的結果,即便員工頂著龐克頭,看起來還是質樸單純,這是價值觀,也是誠品的企業文化。
此外,「誠品最大的特色,除了創新,最重要的就是對理念的堅持。」李玉華認為,書店獲利困難,但他們總是咬牙維持原來的風格與品質。她指著咖啡桌說:「我們可以不要用這麼厚的原木,只要貼皮的就好。但吳清友總想不斷地超越自己,希望能提供愈來愈好的空間和服務,讓誠品永遠是台灣的驕傲。」
二十四小時的敦南誠品,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書店,更成為香港、日本觀光客來台的朝聖勝地之一。
書店?百貨店?
誠品目前營收最好的店首推敦南店,以單點營業額來看,光書店部分,每月約有四千多萬元收入,可說是全亞洲最大、營收最好的書店;就全世界來看,也可以排名第三或第四。
但二○○二年間,誠品一度傳出財務危機,讓許多人憂心,以台灣現有的閱讀市場,根本無法負荷誠品高品質的成本,直到去年轉虧為盈了,文化圈才鬆了一口氣。然而轉型過程中,質疑誠品過度商業化的聲浪也未曾停息。
以敦南店為例,一樓、G樓和B1都是各式精品專櫃或代理商品,B2是音樂、咖啡、藝文空間畫廊,真正的書店反倒侷限在二樓。甚至西門店陸續開設的兩家誠品,各式商品專櫃林立,幾乎完全嗅不到書香味。
據了解,誠品集團分為文化事業、商場、零售,以及吳清友的本業餐旅事業等四個部門。李玉華表示,先前確實得依靠專櫃來提高營收,但去年,單就書店來看,其實是小賺的。
她認為,「過度商業化」之說言過其實,誠品每家分店都有自己的風格,完全針對讀者並結合當地區域特色作規畫。
目前四十九家分店中,有獨立的店如敦南誠品;另有半數以上是依附在百貨公司裡,稱為「百貨店」;也有設於捷運站內(站前店)的「快速店」;至於南京誠品或西門誠品,則屬於社區型書店;去年還在台大醫院B1設立書店,讓病友也有一個心靈休憩的去處。
型態多變的誠品中,最特別的大概是桃園遠東百貨公司裡專賣食譜的誠品了:書店裡設有廚具、瓦斯爐、流理台、烤箱等,讓讀者可對照食譜現場操演;至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兩廳院裡有表演藝術書店,「光點戲院」裡有電影書店等,全因各地點屬性不同,依讀者需求做量身打造。
走過十五年,誠品負責人吳清友有感而發:「今年終於有了比較心安理得的收入了。」
不打烊的書店
誠品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史無前例、二十四小時書店的創舉。發想起源於一九九五年,當時誠品為了要換新家而舉辦一項「看不見的書店」徵文活動,希望讀者把心目中理想的書店,用畫或寫的呈現出來,沒想到收到很多迴響:海邊書店、公園書店、樹屋書店,甚至「行動書店」......,應有盡有。
企劃部趁勝追擊做問卷,想知道讀者最在乎的是什麼,結果比例高居第一的,是約百分之24%的人提到:「可不可以有一家不打烊的書店?」
那時台北的夜晚,除Pub、Disco、KTV外,深夜裡亮著燈的只有便利商店,看來這只是夜貓子讀者天馬行空的自由發想。然而為了真誠回應讀者,誠品在搬家前夕辦了「今夜不打烊」活動,活動當天,從早到晚安排了許多節目,人潮川流不息,多到需要交通管制。李玉華記得,那次讓她最驚訝的是:原來,半夜裡,還真有那麼多人在台北街頭出沒!誠品隨即嘗試二十四小時營業,初期試辦三個月,沒想到幾天後就發現不用再試了,可以繼續做下去。
小書店起家的誠品,逐步發展成複合式的大型連鎖書店,並依各地區不同特色來規劃,成為台灣文化的一景。圖為南京東路巷弄內的社區型書店。
堅守本土,暫不西進
十五週年的慶祝會上,許多人都關注誠品是否即將進軍中國大陸?據悉,對岸不時有業者來尋求各種合作的可能,但真正要開直營店,吳清友說了:「未來兩年內不會成行,」誠品希望再多方觀察。
對吳清友的決定,不少人直呼可惜,深怕誠品錯過了讓大陸書友們「驚豔」的時機,但吳清友認為,就現實條件看來,現階段大陸尚未開放外商獨資經營書店,若找當地合作夥伴,則主導權不完整,理想較難實現。可以期待的是,當大陸愈來愈開放後,也許就是最好的西進時刻。
年初PAGEONE進駐台北,為文化界帶來不少話題,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就公開說:「我要是吳清友,一定擔心死了......。」但李玉華指出,這幾年,除了誠品在擴店上有成長外,金石堂也不斷有新店開張,更何況PAGEONE初來乍到,應是良性競爭。
法系複合式書店FNAC剛來台時,誠品也很憂慮,不時觀察狀況,包括人家如何選書,一方面考量該集團財力雄厚,另方面,FNAC利用三C的資訊、家電、影音產品來搭配書籍文具,四類產品組合成一個新空間,來勢洶洶,也在國內掀起一陣熱潮。後來FNAC賣給新光集團,跟著新光百貨跑,至於書的份量更只占四分之一,並不是營業主力,才讓誠品稍鬆口氣。
PAGEONE方面,李玉華不否認,就書籍和空間氛圍來看,PAGEONE和誠品相似度高。但外文書方面,依誠品過去的經驗,台灣閱讀外文的讀者有限,而PAGEONE較注重書類齊全,出版社所出版的書會全部下單進量,但誠品卻會依市場性詳加篩選,只挑讀者想要的。
誠品集團分為文化事業、商場、零售,以及餐飲事業等部門,結合精品百貨、影音產品和咖啡廳,曾讓人質疑過商業化,忽略書店經營本質。圖為敦南誠品B2的咖啡廳。
連鎖而不複製
李玉華指出,PAGEONE是國際大型連鎖店,有其優勢,相對地也可能面臨問題。她以書的庫存舉例:「書店經營,除進貨、銷貨,還有庫存管理,若積壓太多的書就是負擔。」書店必須有能力同時吸引不同類型的讀者上門,並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讓所有的書都可以運轉,那才是成功的關鍵。「早期誠品對於原文書所下的量也是非常多,後來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經營模式,知道讀者需要什麼,再經過挑選,而不是很辛苦地去扛那個庫存量。更關鍵的是,要想辦法讓讀者不只來店瀏覽,而且要付錢帶走。」
她也提到,PAGEONE的優勢就是設於101大樓,現在假日人潮流量大,當樓上所有辦公樓面都滿駐的時候,光是該棟大樓的上班族人口,就足以養活書店,這是它的未來,但目前還沒有看到。
「誠品最大的挑戰不是PAGEONE或其他任何競爭者,而是未來的擴充,必須在質與量上能夠連鎖,但彼此間卻不複製;以及如何有新的創意,或針對讀者的需求提供服務,」李玉華說。
從十五年前一家小書店,誠品一點一滴精雕細琢,慢慢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成功攻占讀者心房,讓書店成為台灣的文化休閒場所,由此看來,誠品成為台灣的文化一景,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