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在台灣做過「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大學」的調查,結果「哈佛」以壓倒性多數榮登榜首。的確,翻開台北市的電話簿,你也會看到哈佛企管班、哈佛管理叢書、哈佛幼稚園、哈佛婚姻廣場、哈佛眼鏡行……等一連串標榜「哈佛」的廣告,哈佛的勢力真是無孔不入。
話說回來,「哈佛」真是象徵「最高品質」嗎?它的「金字招牌」魅力在那堙H
有人說,「好」大學都是「老」大學,這句話或許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但的確有它的道理。
舉幾個例子: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法國巴黎大學,正是歐洲(也是西方)的「大學之母」;而「學術聖城」牛津、劍橋,則開啟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濫觴;再看俄國莫斯科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那一個不是擁有足以傲視群倫的悠遠傳統?
被譽為代表創始人約翰哈佛的雕像。(鄭元慶)
上承劍橋,下啟「長春藤」
也因此,要了解美國「長春藤盟校」的老大——哈佛,首先得回溯它的光榮歷史。
和它的「母大學」——牛津、劍橋一樣,哈佛的創校宗旨也是為了培養牧師。只是在西元一六三六年創校時,整個新英格蘭地區還是「蠻荒之地」,波士頓城本身也只有短短十年不到的歷史,無怪乎「哈佛」最初只是個不起眼的小機構,連正式名稱都沒有。
西元一六三七年,一位從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以馬瑞利)學院畢業的校友——約翰.哈佛——來到美國,他秉持著牛劍人「學術至上」的觀念,想在哈佛所在地——緊鄰波士頓的「新城」創立一所學校,已經有初步規模的哈佛(當時還不叫哈佛)於是雀屏中選。
有趣的是,這位哈佛先生並不要求學校取名「哈佛」,卻要求將整個「新城」改名為「劍橋鎮」以紀念自己的母校,同時含有「薪火相傳」的意味。可惜第二年秋天(一六三八年),這位年僅卅的哈佛先生就因為肺病溘然長逝了。
哈佛臨終時將一半家產——約七百八十英鎊、及二百六十冊藏書統統捐給學校。這在當時真是了不起的大手筆,於是校方也慷慨地將學校命名為「哈佛」,以資紀念。
有關哈佛先生的趣聞軼事在校園中始終流傳著,其中最有名的,首推「三個謊言」的銅像。
哈佛的建築橫跨長久年代,風貌繁複。這棟古老建築就頗有中古遺風。(鄭元慶)
歷史悠久,傳奇豐富
這座銅像位於遊人訪客必經的「哈佛園」內,英挺的塑像下有三行字:約翰.哈佛,創校者,一六三八。
事實上,如前所述,哈佛創校於一六三六年,哈佛先生充其量只能算贊助者;更荒謬的是,這個英挺塑像根本不是哈佛本人,而是校方在遍尋不著他的「檔案照片」,無奈之下找的替身——一位有模特兒風範的哈佛校友。這對以「真理」為校訓的哈佛來說,光是「出身」都弄得不明不白,將錯就錯,也算是糗事一件吧!
哈佛的歷史不僅頗富傳奇,更重要的是,創校三百五十四年來,哈佛出過六任總統,並且始終是美國政經文化的重鎮。有人說,「哈佛史」就是一部「美國史」,這句話絕不誇張。
遠從「美國獨立革命」說起,「哈佛公園」就曾經是華盛頓將軍的「指揮總部」所在地,而英美雙方一決勝負的關鍵——三座加農砲,目前仍然安放此地,供人憑弔。
此外,南北美內戰期間,北軍傷亡慘重,這時第一個響應林肯總統號召,組成志願兵團的,也是一位劍橋鎮民。不少哈佛學生在內戰中捐軀,他們的英名都列在哈佛的「紀念教堂」中。同一座教堂的四壁上,還排滿了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及越戰中慷慨成仁的「哈佛之子」英烈榜。每位到此一遊的訪客,看到這份密密麻麻的名單時,都會立刻感受到一股陰沈哀穆的氣氛,久久也揮不去。
這是哈佛大學舉辦GRE考試的盛況。(鄭元慶)
你也可以留名哈佛!
哈佛不僅擁有歷史,它對歷史人物的尊崇也是「誠於中,形於外」的。以全校數百棟大大小小的建築來說,幾乎沒有一座不是以和哈佛有關(多半是捐助者或是校長、院長)的人名來命名的。
舉例來說,遇刺身亡的甘乃迪總統是「哈佛之子」,也是哈佛學子的「偶像」之一,以他命名的,不僅有著名的甘乃迪政治學院,還有環繞附近的甘乃迪紀念公園、甘乃迪街、甘乃迪學社……等等,光憑在此擁有的一席之地,就足以使甘乃迪不朽了吧!
哈佛的「命名哲學」,並不純然是「歌功頌德」的酬庸,它往往也紀錄了整個大學的成長過程。像是哈佛文理研究所的行政大樓——拜爾里堂,就是為紀念哈佛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數學博士的威廉.E.拜爾里教授;而以研究非洲及非裔美籍黑人問題著稱的杜伯瓦學社,也同樣是以第一位獲得哈佛博士文憑的美籍黑人W.E.B.杜伯瓦來命名的。這也似乎意味著——只要你有開創性的成就,哈佛總會將你記上一筆,讓你永遠「名垂母校」!
哈佛重視歷史,自然對它的母校——劍橋——的種種傳承也是崇敬有加。「牛劍雙璧」的貴族傳統中,不計成本,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書院制」、「導師制」,在此地雖然已經式微,但在大學部還是可以找到一點「遺風」。
哈佛園」中這一排清一色的「哈佛紅」建築,是全美國大學的發軔之地。(鄭元慶)
哈佛之子,「貴」在大學
首先要知道的是,身為「貴族中的貴族」學校,哈佛之驕貴,不在外國學生佔三分之一的十大研究所,而在大學部。
對學校來說,為數六千多人的大學生多半自費來此,是哈佛的「衣食父母」,學校有必要小心呵護。因此每年大一新生一入學,都被安排在校區中心的「哈佛園」中住宿,並且在大學餐廳用餐。食宿設備或許不算豪華,但卻有訓導師(Proctor)負責照料生活起居,而全體新生朝夕相處,也可以培養「哈佛意識」、增廣彼此的見聞。
「新鮮人」生涯結束時,全體學生再以抽籤方式分配到十三棟不同的「學舍」(相當於劍橋的「書院」),如果沒有意外,這就是他們往後三年的棲身之地了。大部分學舍都座落在景色優美的查爾斯河畔,每棟學舍還有不同顏色的鐘樓圓頂:有的金光閃耀、有的鮮翠、有的朱紅……,遠遠望去,的確充滿了「夢幻」氣息。
波士頓的冬日向來以陰冷蕭瑟著稱,偶爾出一天太陽,就會讓人心情分外愉快。(鄭元慶)
沈默的教育革命——核心課程
哈佛大學部的教學制度尤其特殊,大一新生入學是不分科系的,只要從五大「核心課程」入手,培養學生對學術範圍和研究方法的初步概念,這也是哈佛大學部標榜「通識教育」的精神所在。
所謂的「核心課程」,包括文學與藝術、歷史、社會分析及道德觀、自然科學、外國文化等五大類。這份在一九七八年,由哈佛文理學院院長羅索維斯基提出的課程設計相當新,立刻在西方學術界引起極大的衝擊和討論。在方法上,它也完全打破傳統科系的分類,而以某一個「專題」做為研究重點。
舉例來說,在「歷史」課程中,有的課以「法國大革命」為主題,有的專門探討「十字軍東征」,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史觀」,還要能從文化、人類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宗教……等多種角度切入問題核心,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慢慢釐清紊亂表象。而經過這樣的探究過程,這些歷史事件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緊緊交融,原本事不關己的空洞名詞,至此也就成為學生認知中,有血有肉的一部分。
升上二年級,學生可以嘗試著在四十多種不同的課程分類中,去挑選自己的「主修」,而學校從一開始就不禁止學生多試試幾種選擇。對哈佛人來說,從各種排列組合中,去揣摩、設計一個符合自己性向的「個人課程」,是很大的成就感;當然,若總是心猿意馬、不知道何去何從時,還是要儘快求教於負責課業輔導的導師(Tutor)。
既然不分科系,哈佛大學部(簡稱「哈佛學院」)也就自成一個完整系統。而大學部課業重歸重,但富家子佻達、倜儻的作風,還是劍橋鎮上最受人矚目的焦點。每天晚上,在「哈佛廣場」上拿著吉他自彈自唱、大聲喧鬧;在法國麵包城徹夜高談闊論;或是開著名貴跑車在查爾斯河畔發「飆」的,多半是這群「天之驕子」。
這棟建築是哈佛設計學院所在,著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也出身於此。(鄭元慶)
醫商法政,金字招牌
相較之下,哈佛真正的學術重心——十大研究學院,就顯得氣氛肅穆、光影黯淡得多了。
提起哈佛的十大研究所,無一不是享有赫赫聲名的。位於波士頓城鬧區的哈佛醫學院、牙醫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長久以來一直領導著世界醫學走向。雄偉的校區建築中,鮮少有人閒遊、談笑,所有的師生都忙著在實驗室、臨床醫院及圖書館中埋頭苦幹,和外面擾嚷的市街形成明顯對比。
哈佛的管理課程——法學院、商學院、甘乃迪政治學院,也同樣以訓練精良聞名。這幾個學院是哈佛的「金字招牌」,凡是到此地苦讀一番,拿到學位的,都彷佛鍍了一層金,立刻身價暴漲。
除了這些「炙手可熱」的熱門學院外,哈佛的文理、教育、神學以及設計學院,也都是全美數一數二的。哈佛本來有十足的優越條件可以發展為「全科大學」,然而在緊鄰的麻省理工學院強勢「陰影」下,哈佛既不敢吃力不討好地貿然籌設工學院,多次要「購併」麻省理工學院又被峻拒,以至於哈佛「大矣美矣,獨缺工科」,的確是美中不足的憾事。
景色優美的查爾斯河畔,每逢天晴,總是遊人如織。(甘德星提供)(甘德星提供)
冷門課程,貢獻卓著
話說回來,只要是在學校課程涵蓋範圍內的,哈佛總是力求完美、鉅細靡遺。因此,哈佛的冷門科系、冷門課程很多。
目前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洪金富,是國內的「元史」專家,而在哈佛五年,他就充分見識了哈佛治學的廣博、精微。
洪金富在哈佛的老師是位研究元朝蒙漢碑文的學者,以嚴謹的考據方式來推衍當時蒙漢兩族的文化交流狀況。「這門學問這麼冷門,連國內都沒有什麼人注意,但在哈佛,這門學問已經有相當長久的歷史,不僅有教授能教、有學生願意學、而且各種語文的參考書籍齊備,實在令人不得不佩服!」洪金富說。
曾以「訪問學者」身分在哈佛研究一年的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陸雲也認為,哈佛冷門科系多,正是財力雄厚的私立學校「回饋」學術界的最佳方式。
「一般公立、州立學校礙於政策,總要以滿足最多數學生的需求為前提,因此很多值得研究、但卻不具實用功能的科系就只有割捨。」陸雲認為,以「學術生態學」來看,長此以往,當然會有偏頗,因此哈佛願意投資冷門科目,意義十分重大。
繼承牛劍傳統的哈佛、耶魯划船競技,是兩校一年一度的盛事,因此平日便勤練不輟。(甘德星提供)(甘德星提供)
領導潮流,勇於創新
冷門科目多,不僅展現哈佛教授群的「實力」,有時候抓對了方向,還能開風氣之先,為學術界另闢新領域。
「以『婦女研究』為例,在六○年代初期,婦運才剛剛萌芽,哈佛的『婦女研究』就已經開出博士課程」,陸雲指出,不到十年,這門學問躋身全世界最熱門的科目之一,哈佛的「洞見」居功厥偉。
有獨到的「洞見」、勇於創新,正是哈佛始終走在時代尖端,聲譽不墜的原因之一。
以教學方法來說,近代教育史上的幾項重大突破,都在哈佛手中實現,像是「選修」制度,通識教育的理念、科際整合的方法,乃至於最新的醫學教育改革……等等,每每帶給全世界學術界深遠的影響。
以「選修制」為例,在傳統大學中,幾乎所有科目都屬於「必修」,整個教學過程只能在相當僵化的模式下進行。一八六九年,卅五歲的伊利歐特榮膺哈佛大學第廿五任校長,他在就職典禮致詞時,就大力鼓吹「選修制」——老師願意開什麼課,悉聽尊便;學生願意選什麼課,也不加干涉,在當時引起許多質疑。
事實證明,「選修制」的好處多多。不但「學術自由」得以奠基,而且多了這份自主權,師生雙方更能培養「為自己負責」的心態。最重要的是,每個人依自己的興趣做不同的研究,學術領域逐漸拓展,終於出現今天「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在一八七○年出任首屆哈佛法學院院長的蘭德爾,也提出幾個至今全世界一致採行的創新理念,其中的「個案研究」、「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更使得哈佛的法商及政經教育獨步全球。有人稱蘭德爾是哈佛「金字招牌」的鑄造者,的確不假。
這座位於「哈佛園」中的石碑,是「中國哈佛同學會」為慶祝母校三百周年慶所捐獻的。(鄭元慶)
「實務經驗」重於理論
所謂「個案研究」,原先指的是以法官曾做過的「判例」為研討對象,但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技巧也不斷修正。例如商學院中,以「如何為聯合航空公司選擇最適當的輻輳機場地點?」為題,就足以引發一連串的熱烈討論,再透過以師生間反覆辯證來尋求答案的「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更能使學生掙脫僵硬的條文及原理,直接進入現實問題的核心。
當然,要將「個案研究」的技巧充分發揮,則「實務經驗」和分析、辯證的能力同等重要,否則,一個從來沒在社會上討過生活、連人情世故都搞不清楚的人,單憑「一加一等於二」的紙上作業,就想掌握一個事件背後複雜的運作過程,往往會落得「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也因此,哈佛各研究院最歡迎的,不是剛從大學溫床中出來的「菜鳥」,而是歷練豐富的「老手」,而商學院更明文規定只收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學生。其他如教育學院,學生的平均年齡超過卅歲,其中也不乏已經任教多年,「教然後知不足」的人。
此外,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哈佛也常邀請重要人物來「現身說法」。獲哈佛法學博士,目前擔任財政部政務次長的賴英照就有多次難忘的回憶:在法學院龐德大樓四樓的大廳,每星期總有三、四天中午有演講,演講者、教授、學生都在三樓自助餐廳買份便餐帶上來,邊吃邊談,然後才正式開講。在哈佛前後五年,賴英照聽過許多精彩的演講、答辯,收穫絕不亞於課堂上的學習。
細細流覽,哈佛之美觸目皆是。這座鐘塔上迎風搖曳的小旗子,不也別有一番情趣?(鄭元慶)
國際動態,盡在掌中
而拜「一流名校」的聲譽所賜,來哈佛現身說法的人物都非「泛泛之輩」,而且各具特色,不僅有各國達官顯貴、也有流亡在美的反對派人士,如菲律賓的艾奎諾、韓國的金大中等人都曾應邀來此。
「這種活動,一方面代表哈佛一向關心國際政經動態的傳統,一方面提供學生學習從正面、反面、側面等各種不同角度剖析問題的機會」,賴英照說,更重要的,能夠和這些名人顯貴「面對面」討論問題,大大提高了哈佛學生的自視,以及對整個世界歷史的「參與感」。
同樣基於重視「實務經驗」的理念,也使得哈佛願意花大把鈔票敦聘退休的政府要員、企業主管來此授課。他們或許學術理論的基礎不怎麼樣,但卻個個深懂「權謀」之術,又有各種良好「關係」,能夠長袖善舞、呼風喚雨。
對於他們來說,哈佛這樣的一流名校既然肯給他們「教授」的尊銜,他們也樂意透過各種方式為學校募捐、為學生找「錢」途。
只是,過分將學術和實務混為一談,終究會有弊端。前不久有位曾任哈佛研究員的作家寫了一本書——「帝國建造者」,書中「指控」哈佛商學院某些教授在大企業中有豐厚的顧問合同或董事職位,進而質疑他們為人師表、傳道授業的「道德品質」;而各種哈佛策略給人「只求成功、不擇手段」的印象,也令有識之士憂心。
有錢才能辦教育?
哈佛的功利色彩的確頗濃,「銅臭味」十足。以最淳樸、沒有什麼「賺錢術」可以標榜的文理學院來說,從拿到申請表格開始,哈佛就不斷地提醒你「錢、錢、錢」!
「請問府上有沒有僕人?僕人的年薪多少?」「府上有自己的房子嗎?如果現在出售可以賣多少錢?還有多少貸款未還?」「你的轎車是什麼廠牌、什麼年份的?」——驚訝嗎?這只是哈佛獎學金申請表上洋洋灑灑問題欄中的幾項而已。
這也難怪。以文理學院來說,今年的學雜費加保險費已高達一萬四千多美元,再加上波士頓區物價奇貴,若沒有二萬五至三萬美元在身上,要想在哈佛待一年,恐怕花在「愁」錢的時間,會比定下心來念書的時間還長呢!
另一方面,雖然校方宣稱百分之八十五的研究生領有各種管道的獎助學金,雖然學雜費從第三年起就減價優待為三千多美元,但為了一個哈佛學位弄得家財耗盡的,還是大有人在。
許多人認為哈佛貴得沒道理,現任哈佛中國同學會會長的藍美華也戲稱哈佛為「販賣學術的學店」。話說回來,在人類文明已經進展到物質掛帥的時代,除了極少數象牙塔堛瑣ヶ搳X—如古典文字等,一般所謂「學術」,的確已經成為用錢堆砌出來的商品。這只要看看大學排行榜的評估標準中,學校預算、研究經費、設備、師資、論文發表篇數……等和「錢」有關的項目佔了很重的份量,便可以略窺一二了。
終也難逃「經濟法則」?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機構舉辦的一項大型高等教育現況調查中,就有大學校長預測:「資金不夠、又沒有能力籌款、募款的學校,不出十年,就會慢慢輸給有錢有勢的學校。」
這話誠然不假。哈佛之所以給人「功利」的印象,也無非是它要盡其所能,出最高的酬勞延聘名師、爭取研究經費留住好學生,再提供最好的圖書設備、電腦系統,以及完全自由的學術環境,讓師生各取所需、各展所能。
諷刺的是,根據美國最近幾年的大學排行調查,哈佛已經落於西岸新崛起的史丹福大學之後,屈居第二。
對於這點,陸雲則提出「經濟法則」:哈佛的發展本來就和美國國力的擴展息息相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哈佛只是美國的著名學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勢力的延伸,哈佛的名聲才傳至全世界。如今美國漸趨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日本領銜的亞太經濟圈,而史丹福大學和亞太各國僅有一洋之隔,當然「錢」途不可限量了!
是耶?非耶?或許只有讓時間來證明了。
〔圖片說明〕
P.117
這就是「哈佛園」中著名的「三個謊言的塑像」。
P.118
哈佛的建築橫跨長久年代,風貌繁複。這棟古老建築就頗有中古遺風。
P.119
這是哈佛大學舉辦GRE考試的盛況。
P.120
「哈佛園」中這一排清一色的「哈佛紅」建築,是全美國大學的發軔之地。
P.121
波士頓的冬日向來以陰冷蕭瑟著稱,偶爾出一天太陽,就會讓人心情分外愉快。
P.122
這棟建築是哈佛設計學院所在,著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也出身於此。
P.123
景色優美的查爾斯河畔,每逢天晴,總是遊人如織。(甘德星提供)
P.123
繼承牛劍傳統的哈佛、耶魯划船競技,是兩校一年一度的盛事,因此平日便勤練不輟。(甘德星提供)
P.124
這座位於「哈佛園」中的石碑,是「中國哈佛同學會」為慶祝母校三百週年慶所捐獻的。
P.125
細細流覽,哈佛之美觸目皆是。這座鐘塔上迎風搖曳的小旗子,不也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