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逝世後各界追悼紛至沓來,除了企業大老外,政界學界也多所推崇,而川流於王永慶靈堂悼念的,不只是達官顯貴,更有許多基層員工、民眾或受其長年資助的原住民學生,點滴的真情感懷令人動容。
台灣的成功企業家何其多,何以王永慶能博得社會廣泛的敬重?長期研究台塑集團、著有《台塑打造石化王國──王永慶的管理世界》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黃德海表示,台塑在王永慶掌舵下,不炒股、不炒房、不投機,腳踏實地經營企業,獲利卻不斷創新高。台塑集團去年總營收近2兆元,旗下有10家上市上櫃公司,光是「台塑四寶」發放的現金股利,就將近2千億元,高居台灣上市櫃企業集團之首。不少投資人因信任台塑,在台塑股價相對低檔時就進場買一點,一年年慢慢存,加上每年高配息,獲益穩定優渥。
王永慶的勤勞務實造就了獨樹一幟的台塑文化。早在十多歲開米店時,他就展露了客戶至上的經營態度,例如細心剔除米中砂礫、在帳本上登記每家顧客買米的數量和時間,以在顧客快吃完時主動送至家中;不僅如此,他還會幫顧客把舊米先從米缸中拿出來、倒入新米後再放回,以方便客人先取用舊米,避免過期浪費。如此誠懇周到的服務,使其業務蒸蒸日上。
米店之後,王永慶開過磚廠、木材行,逐漸累積經商的能力和資本。1954年他以過人膽識,抓住美援的PVC塑膠粉生產計劃,正式跨足工業領域。當時台灣經濟飄搖、資源極度貧乏,台塑生產的PVC粉根本賣不出去,公司差點倒閉。後來王永慶決定背水一戰,以增加產量攤低成本及自行加工來消化PVC粉、拓展外銷,終於打開生路、站穩腳步。
台塑之後,王永慶陸續成立南亞塑膠、台化纖維、台塑石化,奠定了台灣「石化王國」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代起為了向石化產業上游發展,王永慶向政府力爭設置輕油裂解廠,履遭最高當局否決,1986年終於獲得核准,之後又歷經10年波折,1994年「六輕」才在雲林麥寮動工,填海造路、築港興堤的魄力驚人。
六輕石化工業區投資總額達6 千億元台幣,產值則超過一兆元,而當時已年過80的王永慶,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持續推動大型的投資計劃,繼之前的教育、醫療、電子業等多角化經營,又跨入汽車產業、大煉鋼廠、大發電廠、生物科技、養生村等。即便有些計劃未必成功,例如「台朔」汽車以虧損收場,大煉鋼廠屬高耗能、高耗水產業,阻力重重,但他征戰奮鬥的步伐永不停歇,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王永慶心繫社會國家的胸懷也令人津津樂道。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們台灣人、中國人一定可以比日本人、美國人做得更好」,他曾多次上「萬言書」給最高當局,建議兩岸「加快合作、加快整合、加快善意」,今年5月馬政府上台後兩岸和解,令他稍感安慰。
王永慶生性節儉,做毛巾操的毛巾一用20年、喝咖啡珍惜每一滴奶精,但資助教育或弱勢團體卻毫不吝嗇。近年他在大陸捐建一萬所小學,金額達30億人民幣,四川大地震的捐款和對聾啞兒童一萬多套「電子耳」的捐贈,都動輒數億人民幣。而在台灣的原住民「釣竿計劃」,已提供數千名原住民青年就讀他所創辦的明志工專、明志科技大學和長庚護專,吃住、學費全免。
「企業家是企業做很大,偉大的企業家則是願意把資源和財富拿出來和社會分享,」長期觀察台灣企業的天下文化總裁高希均認為,王永慶堪稱兩岸百年來極少數的「偉大的企業家」。
展望未來,台塑集團因早已完成接班佈局,經營衝擊不大,而台灣產業步入「後王永慶時代」後,是否能有企業家接踵前賢,再創新典範?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