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與他國的自由貿易特區有何差別?
答:197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關鍵,當時的開發觀念是由政府框一塊地,然後大量投入資金,從事硬體建設,招商引資,但這種作法在台灣已經碰到瓶頸了。
經濟示範區和大陸現行的一些經濟特區、韓國濟州島與仁川自由經濟區不同,我們不再強調投入建設,而是推動法規鬆綁與創新模式,減少束縛,讓台灣形成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製造模式。
過去不能,現在可以
不要小看「過去不能做,現在可以做」的威力,商人非常厲害,立刻就可創造出你現在想像不到的東西。例如,工具機、資訊設備的檢測和維修就是一種。物流暢通之後,機器、設備可以從全世界各地送回來台灣重新檢測和維修,淘汰的廢料還能再利用,形成新的生產鏈,這就是可以嘗試在示範區從事的產業。
示範區除了發展物流、倉儲、簡易加工、轉口貿易等與各國自由貿易特區類似的產業外,我們還包含了農業、健康、金融及教育等經濟活動的開放。模式與鄰國日本在「國家戰略特區」中進行的農業改革、發展尖端醫療以及上海自由貿易區試行的法規鬆綁等作法較為接近。
問:示範區希望能達成的目標與效益為何?
答:我們希望能透過法令鬆綁,協助企業創新經營模式,並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創造市場商機。雖然特別條例目前仍在立法院審議中,開放範圍、幅度及自由度都不如我們原先的規劃,但來探詢的業者已經變多了,特別是國際業者。尤其日本業者,特別希望台灣的示範區能成功。因為日本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緊張,在去年釣魚台風波後,他們非常擔心「中國風險」,希望在台灣設點,重新做產業物流布局。國內業者也認為物流這個行業有利可圖,紛紛在北部找點,與示範區連結。
展現開放的決心
另外,示範區推動各項法規接軌國際,也有助於營造我國洽簽TPP及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條件,增加我們參與國際的有利籌碼。
以TPP為例,它有明確的清單,做到哪幾項就可以進來談,看重的是市場開放與法規鬆綁上的努力。雖然我們開放的程度比越南高,但越南已在其中,我們卻仍在外。原因是越南在過去幾年展現了市場開放的努力,進步的程度非常明顯。
台灣推動示範區也等於是昭告天下,我們對市場開放是有想法的,對法規鬆綁是有做法的,現在還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但已經在做。
問:「六海一空」原為「自由貿易港區」,屏東農科業已是農業特區,劃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後有何差別?
答:自由貿易港區本來就有自貿港區的特別條例,包括貨物進出口不需要課稅等優惠。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範疇超越自貿港區,牽涉到許多法令修訂。
於是我們分兩階段進行,去年8月,屬於一般法規鬆綁、不牽涉修法的第一階段先行。例如金融服務業相關法令鬆綁已陸續在去年底完成,教育相關的法令鬆綁也在今年3月完成。
第二階段牽涉到國際醫療、教育、農業的一些改變,尚未修法,必須要等特別條例通過才能進行。
把資金、人才帶進來
問:部分民眾對於土地正義、環評、國際醫療、教育等範疇仍有諸多疑慮,將如何釋疑與修正?
答:我們知道台灣有些民眾對開放是有疑慮的,與其各說各話,不如在一個小範圍中做做看,若在小範圍都不敢做,遑論大開放。
以教育為例,很多人說台灣的大學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要引進國外大學來設立專班。
其實,國外大學來台設點,就只是透過合作關係,將大學畢業生出國進修的點設在台灣而已,並不影響台灣的教育資源。還可以藉此機會看到不受台灣高等教育嚴格管制的課程,可以變出什麼花樣來。
問:人流、物流、金流等法規鬆綁,營造了國際接軌環境,但對區外的產業可能造成衝擊或邊緣化危機,如何預防或補救?
答:多數人都知道開放是好的,但又怕衝擊。其實台灣怕的是人出去、不回來;錢出去,不進來。示範區的目標,就是把人、錢帶進來。
有人說示範區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後門,根本是無稽之談。
示範區的目標是把外人帶進來投資,是額外增加的,與必須要「讓利」的貿易談判不同。教育主要吸收外籍學生,國際醫療也是要賺外人的錢,物流也是進口再出口。不存在影響台灣的負面效應。
連接對岸,放眼國際
唯一有爭議的大概就是農業,大家擔心以後門戶大開。事實上,原來不能進來的,進到自經區加工後得全數出口,還是不能進入台灣市場。
且長遠來看,擴大農業加值是好的,透過農業技術加工生產的產業會獲得好處。
問: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中,民眾對於中資的疑慮大於外資。未來將一視同仁?
答:今天台灣在亞洲區的經濟困境是,台灣沒有辦法連結到所有的地方,因為台灣只要碰到大陸就被卡住了。
當任何地方都可以四通八達連結,只有台灣不能連結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時,台灣就很難成為被選擇的選項。
今天很多國際企業在亞洲布局時,根本就跳過台灣。我們的國際評比每項都比人強,為什麼人家還是不來?
一位外國學者明白地說,工廠設在新加坡、胡志明市,都能連結到世界各地,只有台灣不行。來台灣設廠得付額外的「台灣稅」,不願意付的就不會來了。
我認為過去這些年來,外人直接投資減少,以及連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在台灣投資,都與此有關。示範區雖然仍受限,但至少可以有部分連結,當台灣連結全世界沒有障礙時,才能達到吸引國際廠商的終極目標。
切記,台灣真正要連結的是國際,不要為了怕兩岸,把台灣連結到國際的機會都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