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在今日開放的婚姻市場中,男女兩性都可自由進場,自由選擇另一半。市場上兩性人口比例也日趨平衡。
結果:各年齡組未婚率年年上升,平均結婚年齡不斷延後。平均三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單身。
時代在向前走,結婚意願卻在倒退轉。到底現代男女在追求什麼?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千古定律,在民國八十年代的中華民國台灣,正遭到史無前例的嚴重考驗。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最近發佈的數字,民國七十九年台灣地區廿歲以上人口中,有四百卅萬仍為單身,約佔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主計處「七十九年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則發現:廿至廿四歲的女性中,每百人有七十七人未婚;廿五至廿九歲組,平均三人中有一人雲英未嫁;卅至卅四歲的女性則有十分之一是小姑獨處;相較於十二年前的調查,未婚率分別提高了百分之十七、十四及六。
「每次若看到結婚率上升,我就安慰自己,想結婚的人並不少,自己還是挺有希望;要是未婚率上升,我就告訴自己,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了,自己是走在時代前端」,芳齡邁向卅,擁有一個美髮工作室的林芷芬半開玩笑,又有點無奈地表示。
在男女交往的天秤上,你有多少籌碼、多少條件?又選擇什麼?(黃麗梨)
婚姻乃「國家大事」
在注重宗族、家庭的中國,婚姻是維繫社會的根本,無怪乎一個未婚率數字,竟像中獎號碼,引得人人對號良久。
身為長孫,卅甫過就常受四方長輩耳提面命的蔡傳明,便很「受用不起」地說:「單身人數佔成人的三分之一,然而包括他們的長輩、朋友,我猜百分之九十九的成人都在替自己或別人操心婚姻大事。」
這莫非吊詭——為何社會開放後,男女擇偶反而不易?
現代社會男女不再授受不親,幾所女子學院紛紛收起男丁,告別尼姑庵封號;家堶Y有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父母便要開始擔心異性交友問題;電視上兩性話題節目一度引為熱潮;前年開播的「來電五十」節目,主要為廿五歲以下男女青年進行配對遊戲,畫面上,常有父母一旁為愛女整裝;有人在報紙上刊登個人廣告向異性表意示愛……。兩性之間似乎是藩籬撤盡,有更大的空間與更長的時間去開拓「婚姻大事業」,但是,卻越來越多人夜夜唱起「望春風」?
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兩性藩籬盡撤,男女交往卻不見得更容易。(本刊資料)(黃麗梨)
單身弱勢團體?
今年九月成立的中華民國單身福利協進會,最近公開表示,希望政府成立專責單位,協助單身族追尋另一半。發起人兼現任秘書長陳獻楨說得「言之成理」:「單身人士大多不是故意不結婚,社會福利如果行有餘力,就如生病有勞保一般,應該設法幫助他們。」
原本以為會隨戀愛自由而被淘汰的媒人婆,也反而成為熱門行業。現在不但有人為未婚青年男女牽紅線,還有人專門針對老人第二春、到大陸娶親,及為海內外華人開拓婚姻市場。
社會學家把婚姻比喻成市場,「由一定的男女,在一定範圍內,自己去交易。」這樣的說法雖然降低了婚姻的神聖性,卻容易進行社會觀察。在台灣這個「自由化」,甚至「國際化」的婚姻市場,為何成交量(結婚率)年年下降?是男女比例供需失衡?還是遇不到善賈而「沽之」?甚或是場內交易代價太大,而乾脆在場外進行黑市交易?
未婚人數知多少?〔圖表〕。(黃麗梨)
男生女生配
「台灣適婚男女比例已經拉平,兩性比例絕不是未婚率上升的原因」,十五年前以一份「適婚年齡女多於男,且差距達一九五比一百」的統計報告,引起未婚女性恐慌的中國統計學報社社長柴松林表示。
他指出,民國六十五年時適婚男女比例不協調,主要是戰後嬰兒潮及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戰爭結束前,每年出生人口約十八萬,民國四十年後則已慢慢增至四十萬。雖然出生人口差不多都是男女各半,然而中國人丈夫年長於太太的傳統,使得民國四十年後出生的女性找不到等量的年長男性匹配。隨著嬰兒潮出生的一代已漸過適婚年齡,及現在男女擇偶不再那麼拘泥年歲差距,男女適婚人數已接近。
以民國七十九年人口統計來看,男女總人數無論是未滿十五歲,或十五歲以上各組(每五歲為一組)都相差不大。然而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廿六.五歲,低於男性的廿九.八歲,所以在廿五至廿九歲的未婚人數上,男性二倍於女性;若以男高於女一個年齡組來看,則未婚女性略多於男性。
既然「扼殺」婚姻機會的第一大「兇嫌」——人口結構——罪證不足,那癥結出在那兒?
「你覺他怎麼樣?」不是選對象,原來是廣告人大挑模特兒。不少現代女性對事業的投入尤勝感情。(本刊資料)(黃麗梨)
不患寡而患不均
有人認為,其實現代社會是否真的有利兩性交往,頗有商榷餘地。
「那只是在街上看到男男女女的機會多了,點頭打招呼的對象多了;人和人的距離卻彷彿更遠」,年逾不惑仍單身的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也是著名的女性節目主持人,一度被封為「最有價值的單身漢」的趙寧這麼說。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簡春安也指出:「交往的機會多,不等於交叉點多。」
每逢週末在新竹工業研究院的草坪上,常有三三五五的單身漢閒話家常,戲稱自己「在少林寺練功」。因為在工研院內,男女比例為五比一,而研究人員專注工作,經常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假日也以辦公室為家;因此,雖然個個學歷、事業皆為上選,未婚比率卻高達百分之六十,成為繼早年經濟部「自動化服務團」之後的「新淘汰郎」。
相同的苦惱,各級學校女教員也有。中華民國單身人士福利協進會就在教師節當天,為近千名女老師找來在工研院、中央研究院等機構任職的單身男士進行聯誼。
工商社會的發展,在競爭的壓力下,人們投注在工作上的時間與精力更多,更無力經營感情生活。「而職業分工也引起性別分配不均。例如,都市中多服務業,人口女多於男;反之工業區則男多於女,尤其是重工業或高科技人員,更是萬綠叢中數點紅」,任教於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貞指出。
現代男女對於認識異性管道的需求,從專業紅娘——成立、利市大發的情況,就可看出端倪。台南市、高雄市社會局還設有「公營媒婆站」,把促成男女婚嫁當成社會工作了。
十年前,十年後〔圖表〕。(黃麗梨)
不懂如何示愛
此類管道,雖然提供機會,彌補現代人生活圈窄小的缺憾,但在促成姻緣上,功效依然有限。「這種方式雖然過程上是先友後婚,其實是先有『婚』的動機,才啟動『友』的行為,使得許多男女一開始就按自己心中的伴侶藍圖過濾交往對象,拒絕掉許多其他的可能性」,作家苦苓分析原因。加上在戀愛自由、擇偶自由的社會氣氛下,現代人又不似前人甘心接受媒妁之言,傳統的相親、作媒方式,成功率也就今非昔比了。
傳統方式逐漸不靈,新的模式又未建立,正是現代婚姻市場失調的主因。簡春安指出,「現今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人嚮往自由戀愛,卻不懂如何示愛。」
廿五歲以上的男女對兩性交往觀念也仍保守,女性多偏向被動地「守株待兔」,最後則是「坐以待斃」;男性則覺得愛人而不被接受有損自尊,失敗一次便縮回「保護膜」裡。
電話的另一端,可是有緣人?電視節目「我愛紅娘」播出九個年頭而不衰。(黃麗梨)
兩性「相對論」
傳統為國人奉行的男高女低「相對論」,也依然左右著今天的婚姻市場。男的希望太太身高比他矮、學歷比他低、年紀比他小、收入也比他「差一點」;女性則要求男方樣樣高她一籌。這個社會學家口中的「婚姻階梯現象」,到了兩性受教育機會均等,女性也在就業市場掙得一片天的現代社會,可就使猶豫尋覓的隊伍愈排愈長了。
以學歷為例,根據「一九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年鑑」,我國高等教育人口中,女生所佔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六,高於新加坡的百分之四十二,日本的百分之卅八。女性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已和男性相當,還要再找高於他們的對象,機會能有多少?就學就業帶來的經濟自主,也使得女性「有恃無恐」,不在乎蹉跎時日,以求精挑細選。
苦苓就常警告作家朋友張曼娟,如果她也抱持傳統男高女低的擇偶觀,「對象要不是沒有,就是已經結婚了。」因為張曼娟身高一七○公分,擁有博士學位,又是暢銷書作者、收入可觀,至於芳齡則已過卅;一一對照,若要找一切條件「高」於她的男士,還真得踏破鐵鞋。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大紅喜字在今日社會竟是越來越難繡成雙了。(張敏儀製作)
別人可以,自己不行
有趣的是,男女的客觀條件已變,堅持「女男平等」、平時與男性平起平坐、做事論理不管在能力或言辭上都不遑多讓的現代女性,為什麼苦苦執著於「找一個比自己強的丈夫」?不少受高等教育、言行舉止也充分尊重女性的男士,又為何超脫不了「在家堶n罩得住」的傳統迷障?
「觀念開放、行為保守,是這一代的共通點」,一位社會學者指出:「而且,學歷愈高,傾向愈明顯。」他們往往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對計較外在條件的高下嗤之以鼻,對他人若能不計世俗標準去擇偶,也能接受、甚至讚賞;但一輪到自己,可又各種顧慮齊上心頭。一會兒「別人會怎麼想」,一會兒「結婚是兩家人的事,總要顧到父母的想法」,雖不說是自己拘泥,答案終究是一個「不」。
「任何新觀念要讓人能接受,到切實採行,總需要一段時間。何況,婚姻是終身大事,從接受觀念到改變行為就更難了」,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黃俊傑表示。一位向以新女性自居的雜誌社主編說起自己的經驗:原來一直認為只要兩人相愛,婚禮儀式簡單隆重即可;但隨著婚期日近,她心裡愈來愈不能平衡——別人結婚都戴鑽戒、置新衣,為什麼我沒有?我一輩子才結這一次婚呀!「這一刻,我傳統的那一面都跑出來了」,她說。最後她也不能免俗地穿金戴銀,才高高興興地踏上紅毯。
誰在拉警報?——婚友社會員性別及年齡分析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婚友推廣協會最近一萬名入會會員。〔圖表〕。
傳統尺度量今人
翻開婚友社男女的擇偶條件,男性大多要她清秀、年輕、貌美、身材好、溫柔、有氣質,甚至長髮飄逸;女性則希望他經濟穩固、學歷高;有的還註明最好有房子,而除了老師外,「師」字輩的醫師、律師、工程師、會計師、程式設計師都是上上之選。不論男女,不論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多仍和傳統婚姻一般,重於外在要求而少內在考量。
在婚友社就曾有一名身高大約一六五公分的男性,指定要身高一六○公分的對象,待見面知道對方一五八公分,掉頭就走。還有一位擁有碩士學位的小姐,任憑紅娘多方推薦,仍堅持不與大學學歷的男士相會。有的資深會員甚至見了二百多位對象,仍是過盡千帆皆不是。
「三千年來,中國人第一次可以用愛情來選擇伴侶;兩性擇偶的秤子卻依然擺在學位、金錢、形貌等外在標準上衡量,實在太可惜了」,苦苓嘆道。
婚姻法外情
但大部分的社會學家也都認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未婚率不斷增高,其實也並不如表面上那麼值得悲觀。
過去,中國人的婚姻是一個家族的事;婚姻的目的,在於創造家族繼起的生命。即使結婚雙方沒有感情基礎,婚姻也可以家庭其他關係維持下去。
這個現象,從農委會七十六年針對兩千戶農民所做的婚姻調查可見端倪。受訪者中,對婚姻生活滿意的,只有百分之五.四,但大多數對家庭滿意度都很高,因此只有二對夫妻離婚。
在現代婚姻中,這已是天方夜譚。夫妻關係是今天所有人際關係中最親密的一種,兩情相悅成為結婚的重要條件。苦苓認為,若是單身男女不因空洞的住屋、親人的壓力而草草結婚,「那未婚率的提高未嘗不是好事」,因為這表示現代人對婚姻有完全的自主性,也更認真的面對它。
況且,有統計,就有漏網之魚。
「所謂未婚率,是在『結婚是男女在一起的必要條件』下定義;對一些雖沒結婚,卻不是『獨身』的人而言,這樣的統計就無法囊括社會全貌」,現任生產力中心顧問,也是作家的黃明堅表示。
譬如同居、不同居但維持親密男女關係,或一男多女、一女多男的外遇,即有全部或部分婚姻之實,卻因沒有名份,而被排除在統計之外。黃明堅以市場供需比喻:假如今天可樂的銷售量下跌了,並不表示喝飲料的人少了,可能只是有些人改喝檸檬紅茶或運動飲料。
這樣的族群有多少,在社會尚未接受下,無法有具體統計數字。不過從媒體的廣為討論、輔導單位接聽的投訴,及電視、小說熱中此類情節,現實生活中的耳聞目見,便可想見其普遍程度。
結婚會更好
然而擁有美滿的婚姻,畢竟還是絕大多數人的願望。根據實踐設計管理學院講師邵麗芳三年前做的問卷調查發現,在所謂單身貴族中,自認為「貴族」的不到三分之一;雖然多數覺得單身生活也挺愜意,但半數也承認自己孤單寂寞、乏人照料。其中抱定獨身主義者更只有百分之八.五,其餘九成以上的單身人士仍是期待婚姻;而且有超過七成相信,結婚後生活會比現在更好。
最近女作家朱衣在一篇散文中,便為都會單身女性作了代言:「單身,對男人來說可以是一種習慣;對女人而言,卻只能是一種等待;焦慮的等待著它結束,好讓自己的花容月貌及時被嵌入結婚相框裡。」
即便如「快樂的單身漢」趙寧;私下也坦白表示:「如果有個家,我會更快樂。」
自設跳不過的高標
那又為何蹉跎至今呢?這真應了他年輕時畫過的一幅連環漫畫。上面的打油詩是這麼寫的:「光棍廿最神氣,挑三撿四選嬌妻;貌比天仙才可以,身高至少一六七。」下首是「光棍四十洩了氣,啥子條件都不必,到處拜託乾著急,只要女的就可以。」沒想到一「畫」成讖,趙寧年近五十仍孤家寡人。
際遇雖如詩境,心態卻不一樣。年輕時以為年紀大點總會日漸妥協;年過四十,也曾歲歲暗自立誓:今年不成,明年一定不挑。但到頭來才知道,「年紀越大越是定型,更不可能委屈自己去配合別人,再這樣下去也只好算了」,趙寧說到此,平日的意興風發竟被一片落寞取代。
年已卅五猶自單身的李先生也深有同感,他認為這是自己年歲大了,在婚姻市場「跌價」了,但眼界卻是越高了。根據統計,全台灣現有八十二萬名超過卅歲的未婚男女,而且年年增加。主持中華民國婚友推廣協會的唐左華表示:到婚友社請求仲介的「大哥哥」、「大姊姊」們一般條件都不錯,不過閱人多矣,不自覺設下「高標準」;青春就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拉鋸中過去了。
女性先行動
首先認清現實、修正行為、追求婚姻的倒還是女性。
「成年女性最大的壓力就是婚姻問題;男性則除了婚姻,還有事業,往往後者還重於前者」,柴松林指出。作家苦苓說得更直接、坦白:「今天男性總要先立業再成家,因為如果手上沒有一點籌碼,只怕兩三下就給淘汰出局。問題是,一旦有了籌碼,在現在開放的社會,約會伴侶和性都容易解決,何必急急受婚姻的束縛?」
男性不急,女性受到的社會約束與壓力終究比較大,只好先打破僵持。除了以「娶大陸新娘」為號召的業者外,各婚姻仲介公司的顧客都是女多於男。在怡軒社擔任紅娘的洪嘉勵指出,有些女性會員,在資料卡上自動「降格」,碩士改填學士,是經理卻填科長,就怕男性仰之彌高,避退三舍。根據統計,大專程度以上女性,有半數「下嫁」學歷不如她者。
未婚率將回穩
畢竟隻手難擎天。雖然有些女性致力追求婚姻,終是難挽社會變遷下,結婚率節節掉落的波瀾。
「非婚時代」已開始為人談論。本來婚姻制度就是人為制定的,誰知道一、二百年以後會不會全然瓦解?
柴松林指出,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歐洲國家,兩情相悅未必要一紙婚約。如愛爾蘭,女性平均結婚年齡是卅二歲,有四分之一人口終身未婚。而社會福利好,老年人不需子女奉養的瑞典,同居人數則高於結婚人數。
「在本世紀結束前,台灣的未婚率仍會持續上升」,柴松林又語出驚人。不過他補充,未來兩性相處將會好轉,而在兩性婚姻價值觀重新建立以後,未婚率自台灣光復後、有調查以來不斷成長的趨勢應會平息。「可能還得花上一代人時間」,他估計。
黃俊傑也認為,未婚率有一天會平穩下來,甚至像美國,結婚率自一九七五年後又逐漸回升。
看來這個婚姻失衡的尷尬時代,還真得靠兩性齊步跨越才行。
〔圖片說明〕
P.78
紙雕製作.李淑玲
P.80
在男女交往的天秤上,你有多少籌碼、多少條件?又選擇什麼?
P.80
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兩性藩籬盡撤,男女交往卻不見得更容易。(本刊資料)
P.82
「妳覺他怎麼樣?」不是選對象,原來是廣告人大挑模特兒。不少現代女性對事業的投入尤勝感情。(本刊資料)
P.82
十年前,十年後〔圖表〕
P.84
電話的另一端,可是有緣人?電視節目「我愛紅娘」播出九個年頭而不衰。
P.84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大紅喜字在今日社會竟是越來越難繡成雙了。(張敏儀製作)
P.85
誰在拉警報?——婚友社會員性別及年齡分析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婚友推廣協會最近一萬名入會會員。〔圖表〕
P.86
淡水夕照,儷影雙雙。追尋另一半來共畫一個圓,仍是大多未婚男女的人生大夢。
未婚人數知多少?〔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