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不同生活習慣與文化的家庭,再度結合成一個家庭,差異與距離難免。再加上單親雖然孤立無援,但起碼自由、自主,重組家庭後卻必須互相妥協、讓步,如何各自打破原有的心理障礙再融合,考驗著許多重組家庭。
兩個缺角組成一個圓
各自告別了一段痛苦的婚姻,大偉帶著9歲、11歲的兒子,秀秀帶著11歲的女兒,四年多前重新組成一個新家。
今年46歲的大偉,畢業後一直在軍方單位工作,是個愛家的好男人。
前妻因患有憂鬱症,常為小事情緒失控,大偉努力多年無力改善才結束婚姻,離婚一年多後他在交友網站認識了秀秀。當時在大學產學合作中心工作的秀秀,美麗能幹、善解人意,十分吸引他。
再婚後,有人陪伴、分享生活,填補了多年來兩人感情的缺口,以前帶孩子出門形單影隻的失落也一掃而空。他們考量經濟負擔,決定不再生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他們有個默契:不要當面指責對方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再怎麼罵,還是會跟我好,對方的孩子就不能這樣對待!」由於大偉沒有女兒、秀秀沒有兒子,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不同,但他們商量好,女兒的管教由媽媽負責,爸爸只管兒子,若孩子間發生爭吵或糾紛,也由原生家長出面。
然而,知易行難,天天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秀秀對小兒子回家臭著一張臉很難接受;大偉對女兒以言語頂撞媽媽,也常看不過去。生活習慣更需要磨合,例如男生上廁所容易把馬桶弄髒,女生梳頭、洗頭的掉髮也常堵塞浴室水管,兩人常為孩子問題困擾不已。「我比較能接受這些很難改變的個性和習慣,但她的領導性格強,對孩子毛病就很難忍受,」大偉說。
管教大難題
如何管教孩子,成了新家庭的最大挑戰。
秀秀希望大偉能糾正小兒子常把「白痴」、「智障」等不好的口頭禪掛上嘴邊的壞習慣。有一天,小兒子打電動到很晚,爸爸要他早睡,他竟然回以「智障」。秀秀認為,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是非觀念要從小建立,不能以「男孩子就是這樣」、「這是男生間的互動模式」來看待。
「我對大偉的管教意見很重視,也會去處理,但我的意見到他那裡就停住了。」日積月累溝通無效後,秀秀深感沮喪。
大偉則像夾心餅乾,夾在妻子和孩子間進退失據,對太太不能放手讓他用自己的方式管教兒子,深感無奈。
幸而,雙方仍珍惜這可貴的第二次婚姻,也都希望能攜手走過這段低潮。
事實上,夫妻間的管教差異在一般家庭也常發生,只是繼親家庭較難處理,若不認真尋求共識,還可能傷害原本和諧的夫妻關係。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諮商師陳韺表示,重組家庭需努力培養「我們感」,不論繼父或繼母應積極建立和另一半孩子的關係,要為同為一家人的認同感努力。「繼親家庭和一般家庭一樣,只要家庭成員真誠付出,用心學習,在彼此相愛的前提下,必然可以找到屬於他們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