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船工作,四海為家,是許多浪漫故事的背景。其實海上生活單調、工作規律,而船隻靠岸時多是為了清點、裝卸貨物,分秒必爭,船員有時根本還沒踏上岸,船就又開航了。
這麼辛苦的工作,是船員薪水較高的原因。吃苦耐勞的中國人,有許多走上海員的路,也頗受外籍商船的重用。
為何不想上船?
但是近年來國內生活水準提高,船員待遇與陸上工作的差距逐漸拉近,而工作卻有日益繁重的趨勢——不少工作以機械取代,船員人數減少,每人負責項目增多——導致年輕人上船意願不高。海事職校或大專相關科系畢業生,常常寧可尋一份薪水較低的陸上差事,也不想上船。於是受過專業訓練者不上船,許多在陸上不得志的外行人卻紛紛加入此業,致使船員素質日漸低落。
陽明海運副總經理吉沛淙說,船員素質要分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屬於勞務性質的乙級船員,一是技術層次較高的甲級船員(船副、管輪等)。
乙級船員所需訓練不多,目前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地的船員,薪資要求較低,希望節省營運成本的船東因此大量雇用。我國外雇船員(大多數為乙級船員),從民國六十七年八月的二萬五千人降至今年元月的一萬五千人。
吉沛淙認為,乙級船員過剩的情形可以促成淘汰,未必是壞事。但是我們也要認清,在勞力密集市場,我們的競爭條件已漸轉弱,以後努力的方向應擺在技術人員上。
技術級船員不敷所需
甲級船員的市場恰巧相反,是求過於供。大專航海、輪機科系學生有許多都不是志願就讀,因此轉行比例極高;尤其大學畢業生,往往一班僅有二、三人上船。所以過去幾年在需人孔急的情況下,甲級船員晉升過快,擔任了其經驗能力都還無法勝任的高級職務,結果也使我國船員平均水準拉低。
於是針對海員教育、訓練的問題,七十一年底教育部和交通部籌組了一個考察團,到歐洲海事先進國家觀摩。根據他們的報告,已擬定一個改進船員教育及訓練的草案,將從七十三年度下半年起,分四年實施,經費約需新臺幣十二億五千萬元。
學制上有所改變
其重點如下:
一、在學制方面,確立船員的培養屬於技術職業教育體系。
目前海洋學院、淡江、文化、交大的航海、輪機系組,與海事專科學校,都培養甲級船員,但人才流失率高,浪費教育投資。因此將輔導各校改設其他系組,而把海洋學院的兩個系改為兩年制的技術進修教育(類似工業技術學院的制度),招收有實際經驗的高級船員,一方面給予進修機會,一方面培養航運管理人才和教育師資。
現有的公私立海專,仍將繼續培育甲級船員,但以招收乙級船員,給予進一步訓練為主。國中、高中畢業生也收,但自七十三學年起單獨招生,以確保其志願與性向相符。
職校畢業生目的亦具備應考甲級船員的資格,功能與專校雷同;而乙級船員則來自中華航業海員訓練中心的短期訓練班。教育部計畫將職校改為全力培養乙級船員,五所省立海事職校保留一、二所,專門辦理商船教育,其餘的以發展漁業、水產業為主;私立中華海事職校則更名為商船職校,與公立職校同樣集中力量訓練乙級船員。如此方有培訓基層人力的職校,生活教育亦可加強。
注意實習與在職進修
二、課程方面,現階段各級海事學校,因為缺乏實習船,多在課業完成後才安排實習,理論和實務不能立即有效印證,教學效果難盡理想。而歐洲諸國的海員課程安排,海上實習佔一半以上,專業知能的訓練較為紮實。
教育部將協調有關單位籌畫建造實習船,並獎勵有意提供實習船的輪船公司,以增加學生實習機會。
三、在職船員訓練方面,為普遍提高在職船員的專業素養,並適應船舶裝備更新、技術進步的要求,由交通部規畫並成立訓練中心,參照歐美各國和國際公約對船員技術水準的規定,提供下列訓練:
1.晉升訓練——甲級船員逐級升遷,如船副升大副、大副升船長、管輪升大管輪、大管輪升輪機長等,均需經過半個月到兩個月適應新職的必要訓練。
2.職前訓練——船員換到不同類型船舶或往操作特殊的船任職時,為安全起見,應先接受認識特殊裝備、性能的訓練。
3.複習訓練——對久任一職或已脫離海勤相當時間的船員,給予技術、法規新知的教導。
4.特別訓練——針對某些特殊需要或新知識,舉辦短期講習,譬如:自動測繪雷達、電子航海系統、航海英語等。
5.通才訓練——因應自動化船隻精簡船員的需要,實施航海、輪機兼習訓練,有甲、乙級船員兩種班次,分別為期六個月和兩個月。
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船員
這整個商船教育改進方案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循序而上、階梯式的完整人才培養系統。
以我國人力資源之豐沛,若能積極配合海運事業的發展,善加培育海事人才,以提高技術、加強紀律,在世界船員市場上將有很大的發展。這也將是賺取外匯、疏解國內就業問題的極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