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331地震」,座落於台北228和平公園裡的台博館東側的女兒牆被震垮、部分牆壁龜裂,基於安全考量封館整修,珍貴的圓頂彩繪玻璃破裂部分,還特地聘請建館時負責此項工程的日本匠師第三代傳人來台修復。
今年5月18日,台博館選在世界博物館日重新開館,並推出《地圖台灣特展》,以珍貴館藏──台灣最早的地圖「康熙台灣輿圖」為新紀元揭開序幕。台博館整裝待發,各界均寄予深切期望。
初抵台北火車站,只要順著筆直的館前路,經過3個街廓,就可看到一棟氣質典雅、散發濃濃歐洲後期文藝復興建築風味的古蹟──國立台灣博物館;大門前的兩隻銅牛,在陽光下閃耀著古銅光澤,台博館默默佇立的90個寒暑,正是台灣歷經政權交替、接受多元文化洗禮的年代,先賢一步一履走過的痕跡,如今都成了令人緬懷的歷史。
歷史,往往受時空或人為的牽引而演變,台博館的名稱也多次更迭:從1908年的「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1915年與「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合而為一,簡稱「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國民政府接收後,1949年更名為「台灣省博物館」;50年後又「正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而它所座落的、無數中南部學童曾遠足朝聖的「台北新公園」,也一併改名為「228和平公園」。
台博館正式掛牌只有短短6年,加上因331地震長期休館,許多民眾乍聽之下難免覺得陌生,然而,從歷史淵源來看,台博館無疑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也是日治時代在台灣設立的眾多博物館中,唯一度過無情戰火摧侵,至今仍在現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
行色匆匆的台北街頭,今年5月,行人的目光不自覺地被路口的巨幅台灣古地圖吸引而放慢腳步。泛黃地圖記錄著先民走過的足跡,我們也不妨溯著歷史長河,瞭解這棟極具歷史意義的博物館吧。
台博館珍藏的早坂氏亞種犀牛化石。
負債變資產
滿清末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潰敗,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事發之初,台灣人民義憤填膺,宣布台灣自主,成立「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為旗幟,推舉原台灣巡撫唐景崧出任大總統,年號「永清」。但台灣民主國的壽命極短,只維持了148天,日軍隨後從台北北門長驅直入,展開長達51年的對台殖民統治。
日治初期,前3任總督一切以軍事掛帥,對台建設乏善可陳,抗暴事件接連不斷:余清芳西來庵事件、羅福星苗栗抗日事件、泰雅族霧社莫那魯道事件......,層出不窮的抗日事件,讓日本經營殖民地的能力備受質疑。對台灣這塊「難治之地」,日本國內甚至出現乾脆以1億圓日幣「賣掉台灣」的聲音。
1898年,兒玉源太郎出任第4任總督,在得力助手後藤新平的協助下,開始規劃台灣經濟的開發與建設,包括自來水道工事竣工、創立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金融機構「台灣銀行」、縱貫鐵路動工、完成戶口調查、統一度量衡及貨幣、確立漸禁鴉片政策、興建台北深坑龜山水力發電廠、透過專賣制度與製糖業振興經濟......,逐步奠定了台灣邁向現代化及資本主義的基礎。
到了1905年,台灣的財政已能獨立自給,不再需要仰賴日本補助,兩年後更以關稅與砂糖消費稅「回饋」日本,台灣由「負債」變成「資產」,日本才逐漸視台灣為寶庫。後藤新平因對台灣有極大貢獻,被日本及台灣史學界譽為「台灣開發之父」。
臺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左鎮人」,距今約5萬年。根據學者研究,其生活方式與約略同期的「長濱文化」頗近似。
展示台灣的櫥窗
台灣脫胎換骨的改變,不但重燃日本對台灣的重視,同時也讓西方列強刮目相看。為了將「台灣經驗」包裝成向外炫耀的「櫥窗」,於是殖產局依據總督府訓令,於1899年4月3日設立「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商品陳列館」,館中陳列包括台灣各地風俗活動用品及工藝品等,其中有一半以上在數年後成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中的收藏,因此這個商品陳列館也可以視為是「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
1908年4月,「兒玉與後藤時代」落幕後第2年,台灣全島交通、經濟的大動脈──南北縱貫線鐵路宣告全線通車。為了紀念這項成就,台灣總督府遂擬定一項在其殖民經驗中史無前例的計劃──在台灣建立一座博物館。
同年10月,台灣第一座自然史博物館,利用當時閒置的「彩票局大樓」(即今博愛路與寶慶路口的博愛大樓)正式對外開館營運,定名為「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
其實早在1906年,後藤新平去職前一個月,民間已組成興建委員會,計劃將新公園內的天后宮拆除,原地蓋「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
同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倡議向全島官民募款,並得到佐久間財團的資助,紀念館經過7年的募款與籌備,1913年正式破土動工,歷時兩年完工,並由興建委員會捐贈予總督府做為博物館館舍。「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於是遷入新落成的「民政長官紀念館」,兩館合而為一,簡稱「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插圖
近代建築瑰寶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座居台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主軸的交叉點上,採一字長條形展開,正立面以台北中央軸線為準,左右完全對稱,建築組成元素之間,比例關係嚴謹、線條清晰,襯托和諧的典雅氣質。立面中央的6支圓柱,弧線飽滿,上承額盤的三角飾牆,構成希臘神殿般的大門;正門門廊兩側柱的基點與三角飾牆的頂點,構成一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
建築學者李乾朗表示,日本人治台期間,正是明治維新之後,除了很重視政經發展外,也相當重視文化,台博館採歐洲後期文藝復興的古希臘「多力克式」建築風格,其建築特點為:圓頂、三角山頭及柱飾。
由於當時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都蓋在公園內,例如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倫敦博物館等,所以日本政府選擇在新公園內興建台博館,建築理念上完全與世界接軌。
李乾朗指出,台博館的構造採鋼筋混凝土及磚承重牆混合,主要材料是遠自日本引進的黑色大理石及白色寒水石,木料則以日本杉木和台灣檜木為主,樓梯和地板用有色大理石拼成,做工講究而華麗,外牆則以洗石子裝飾牆面。
雄偉的大廳,是由多根華麗的羅馬科林式石柱撐起,中央圓頂塔高近30公尺,氣勢磅礡,是整幢建築的視覺焦點,圓頂下的彩繪玻璃,瑰麗色澤,讓參觀民眾驚嘆不已,整座博物館也一直被視為台灣近代難得一見的建築瑰寶。
「康熙台灣輿圖」
鎮館之寶
台博館現有館藏品約10萬件,涵蓋了人類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等4大範疇,保存許多台灣現已滅跡的動物標本、台灣特有礦物及珍貴化石,以及日治時期收集的原住民文物、南洋文物、史前文物和台灣文物等等,為台灣的自然史提供最佳證物,也是學術界珍視的研究重鎮。
鎮館之寶包括「台灣最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早滮騕R牛」,由日本著名的人類學家大塚裕之和台灣地質學家林朝棨於1971年9月在台南縣左鎮的菜寮溪所發現。這些幾近完整的早滮顙種犀牛化石,距今約50萬年,是台灣有犀牛生存的有力證據。
同樣在左鎮菜寮溪河谷,還發現台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左鎮人」,距今約5萬年,體質型態已確定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智人」,其生活方式與約略同期的台東及恆春半島的「長濱文化」頗為近似。
此外,台博館還有數量頗豐的台灣原住民頭飾、項鍊收藏,其中最特殊的當屬布農族的「人牙項鍊」;一顆顆人牙串成的項鍊,究竟是對已逝族人的懷念?或是勇士「出草」(獵人頭)的戰利品?因年代久遠,象徵意義已不可考。
安置在館外廣場的「騰雲號」火車頭,是台博館的招牌展品,也是台灣最早、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老火車頭之一。2003年民間團體台北永樂扶輪社發起「騰雲號榮退80年活力再現活動」,出資整修展示場的外觀及照明設備,如今高齡119歲的騰雲號依然神采奕奕,遊客只要投幣,就可以聽到這部蒸氣火車啟動時的氣笛聲喔。
「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為旗幟,目前台博館館藏的「黃虎旗」,為1953年丘逢甲的後代丘念台邀集人出資,請畫家林玉山重繪,但尺寸只有原旗的六分之一。
你迷路了嗎?
今年5月,台博館重新開館,推出《地圖台灣特展》,展出台灣最早的地圖「康熙台灣輿圖」,該圖長600公分,寬70公分,是清朝「巡台御史」黃淑璥來台灣考察後,請工匠繪製了這件絹底彩繪的巨幅台灣地圖卷軸,於1722年呈康熙皇帝御覽,成為現存最早國人自繪的台灣地圖。同時還展出18世紀的「鹿皮畫」,以及早年西班牙、荷蘭、英國和其他國家商人或傳教士描繪的台灣地圖原件300多件。
為了解決展出空間侷促的問題,陳水扁總統在開館日蒞會致詞時,特別指示文建會規劃台博館擴建計畫,也就是串聯對街已遷離閒置的土地銀行舊址,朝地下層擴展。文建會已初步和台北市政府取得共識,完成後不僅可以增加典藏陳列空間,還可以垂直呈現台北盆地的地質及文化變遷面貌,成為探索台灣自然史及生態多樣性的「台灣自然史博物館」。
隨著國內博物館法人化的規劃,台博館也積極與民間社團合作,館長蕭宗煌表示,與民間社團合作,是台博館未來的趨勢。而永樂扶輪社繼出資整修騰雲號火車頭展示空間後,今年又贊助拍攝台博館的第一支紀錄片《消失中的軸線──國立台灣博物館的歷史痕跡》,讓國人透過紀錄片,更加瞭解台博館的歷史與建築之美,拉近民眾與古蹟建築的距離。
台博館落成時,館前的大道取名為「館前路」,路的另一端是台北火車站,這兩棟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公共建築,氣宇軒昂地遙遙相對,是19世紀初台北城中最重要的一條軸線,也是許多搭火車來台北的旅客、或遠道來台的觀光客,造訪的第一個景點。1986年因應鐵路地下化,台北火車站的建築進行拆建,位置也遷移了,只剩台博館在綠樹掩映下,依舊靜靜地挺立在繁華喧鬧的館前路盡頭,凝視那一條消失中的台北軸線,默默見證台灣百年來的滄桑與風華。
《地圖台灣特展》
展期:2005年5月18日至9月18日
地點:台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公園內)
時間:上午10點到下午5點(週一休館)
電話:02-23822699•23822684
安置在館外廣場的「騰雲號」火車頭,是台灣最早、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老火車頭之一。
台博館休館3年後選在今年世界博物館日重新開館,特別推出「地圖台灣特展」,參觀民眾在古老地圖上尋找熟悉的河川和古地名。
台博館大廳的中央圓頂塔高近30公尺,氣勢磅礡,圓頂下的彩繪玻璃,以鉛條採工字技法鑲嵌,圖案精緻、色澤瑰麗,建館至今百分之九十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