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管移民到世界各地,都很容易從他單音節的姓氏認出其炎黃子孫的身分。少數國家像是日本、泰國,規定入籍者一定要改成當地姓氏,也常使許多華僑遲遲不願歸化入籍。
中國人的姓氏已經成為民族的「註冊商標」,對於中國姓,你的了解有多少呢?
猶記當年電腦界名人王安剛剛在美國闖出名號時,所有的中國人都同感驕傲。因為光看他的英文拼音姓名,就知道他是一位中國人。
近年世界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十分困難。一位在美國的華人透露,雖然法律規定雇主不得歧視少數民族,但人家只要一看寄來的履歷表,就知道誰是華人——他的單音節姓氏,洩漏了族群身分。
其實全世界中,除了華人之外,韓國、越南人的姓氏也是單音節的。
「夏威夷的韓國裔美國人為了表示他不是華人,會在他的姓後面加個括號,註明Korean(韓裔)」,台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組長阮昌銳說。他表示,韓國和越南都曾經是中國的版圖,人民用中國姓,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炎黃子孫才有姓
中國人的姓氏除了是單音節之外,和全世界各民族的姓比起來,也發展得最早,並且最受人民重視。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歐美的姓氏使用,始於十一世紀,到十六世紀定型;中國自公元前四世紀就有了世襲姓的習俗。
但根據中國的傳說,中國姓氏最早起源於五千年前黃帝分封十四個有功的兒子的領土之名。姓氏最早見諸正史的,是在孔子所作的春秋,堶探ㄗ鴘漫m氏一共有廿二個。春秋時代,是從西元前七百七十年就開始了。
一般人多以為日本曾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姓氏也應該發展得很早才對。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明治天皇之前,日本只有貴族階級有姓,一般平民是只有名字,沒有姓氏的。他們指稱某某人時,頂多在名字之前,加上地名及職業。一般人有姓,是這一百年來的事。
中國的姓氏出現得特別早,阮昌銳表示,主要是民族文化的重點不同。西方民族是拜神的民族,重視人神關係;中國人則重視人際關係,崇拜祖先。像是宗祠,就是同姓的祖廟;宗親會,是同姓人士組成的社會團體;家譜,是記載這一姓的家族歷史,都和姓氏密切相關。
中國人一向以炎黃子孫自居,尤其後來四方的夷狄陸續入侵並定居中國,我們的老祖宗為了有別於那些「蠻夷之族」,就更加珍惜、重視自己的姓氏了。
百家姓是古代中國兒童的啟蒙書。
從母姓,復古
為了延續自家的姓氏,中國人非常重視生兒子。萬一真的斷了香煙,還有種種方法變通,例如招贅婿。
但是要男人改姓入贅比較困難。中國人素有「大丈夫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的觀念。被迫接受入贅者,多半認為這樣做對不起自己的列祖列宗,是一種恥辱。
因此在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方,民間有一種「豬母姓」,也叫抽豬母稅,就是從母姓的意思。在男女嫁娶時,約好將來生的兒子中有幾個人要跟媽媽娘家姓,就像抽稅一樣。
最近台灣的女權主義者有人主張,民法不應該規定子女從父姓。台大外文系教授黃毓秀,就曾申請把姓改成母親的劉姓,不過沒有成功。
其實,父權主義者不必認為這種主張是「革命」,說起來,這頂多算是復古。因為,中國最早的時候,都是從母姓的。
根據阮昌銳表示,古代當各部落逐漸統歸於封建制度下的時候,舊有的圖騰符號就轉化成為語文形式的姓。當時的中國還是母系社會,「姓」這個字本就是「女子所生」。
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國最早的姓,都有女字邊。如姬(周朝天子的國姓)、姜(齊國)、嬴(秦國)、媯(陳國)、姒、姞、妘等。中國老祖先早在母系社會,就知道優生學的重要,而發展出姓,以避免血緣太接近的子孫之間通婚。
後來,漸漸轉入父系社會,舊有的姓也產生變遷。周初分建諸侯,就採用「胙土命氏」的辦法,氏成為貴族階級的標誌,人人都以有氏為榮。自然的,有氏的家族便捨了姓,而以氏來作為家族的代號。
「到了戰國,社會大變動,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布衣而為卿相的很多」,聯合報國學文獻館館長陳捷先說,再加上秦漢時代,行郡縣制,封建瓦解,氏不再表示權貴,從母親來的姓與從父親來的氏就混為一談了。
很多陳姓人家都用「穎川」來做為堂號。這家漢姓為陳的泰雅族原住民也不例外。(馬騰岳攝)(馬騰岳攝)
大姓不親小姓親
同一個姓氏的人,不管在空間和時間上隔了多遠,只要按家譜推溯上去,就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像是姓陳的,祖先是大舜;林姓的祖先是比干。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在台灣彰化的福興鄉,有一個粘氏宗親會,根據族譜的記載,他們是女真名將完顏阿骨打的後代。有趣的是,移民台灣三百多年後,很多粘姓子孫現在唯一會講的是閩南語。據該宗親會現任會長粘火營表示,他們每年的祭祖大典在三月卅一日,那天,全省六千位粘姓宗親大概會來四、五百人,穿著的服裝和祭儀都是傳統女真族的呢。
在工商社會,許多人對姓氏已經缺乏這種認同了。尤其是一些常見的大姓,彼此見了面不會有什麼特殊的親切感。甚至原本同姓不婚的千古傳統,都被打破了。
但是對一些人數很少的小姓,那份一家人的感覺還是存在的。
在雜誌社擔任記者的滕淑芬,從高中念到孟子梁惠王篇:「滕,小國也」,就對自己的姓氏和出身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後來她到美國讀書,竟然遇到一位同樣姓滕的同學,兩人高興地開玩笑,說她們是失散多年的姊妹。
在大陸,由於許多同姓的人仍然聚居一地,同姓之間的感情十分緊密。如果對某人不起,那可是得罪了他全村的人。所以有些姓之間是幾百年的世仇,恩怨很難化解。
根據香港明報最近的報導,在大陸消失了四十年的宗族械鬥,近來又死灰復燃了。在四川某縣,有劉、徐兩姓比鄰而居,世代為敵,吵吵打打了上百年,劉姓將紛爭的原委記入族譜,並明確規定,子孫不得與徐村的人聯姻。沒想到最近劉家的女孩與徐姓男孩相戀,劉家族長大怒,他號召宗親,和徐家打了一大戰,結果有兩個人被打死,三十多人輕重傷。
兩姓聯姻,這是中國家族的大喜事。(張良綱)
無中生有的姓氏
正因為中國人對姓氏如此重視,中國早年孩童的啟蒙書之一就是《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人人朗朗上口。
中國的姓氏真的是一百個嗎?在漢代,這個答案大概沒錯;但現在,中國的姓氏起碼有五、六千以上了。
姓既然是繼承自祖先,又有人家斷了香煙,照理說中國人的姓會愈來愈少才對,顯然有很多姓是無中生有的。
根據漢朝應劭所作的《風俗通義》,他把當時中國一百多個姓氏區分為九類,分別起源於祖先的號、謚、字、爵名、分封的國名、居住的地名、官名或是職業。
但是到後人,有的因為有功於國或犯罪,被皇帝強改,前者多賜給予皇帝相同的國姓,後者則被強迫改為不吉利的東西為姓,如虺。有些是為了避禍,像是孔子的門生子貢,原姓端木,後人為避仇而改姓木或沐。
另外,也有因為省略筆畫、音訛或筆誤,而變出另一個姓。像是由鄣改為章,郯改為談,莘改為辛。而由複姓簡化為單姓,更是姓氏增加的一大因素。
其實,中國最引以為「註冊商標」的單音節姓氏,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主流的。商周時期,中國的複姓佔總數的一半以上,但是不斷簡化改成單姓。到了宋朝人編百家姓時,複姓已經只佔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了。
宗祠的祭祖大典十分隆重,恭請祖訓是重頭戲。(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有水有米又有田
在中國姓氏增加的潮流中,最值得注意的,大概要算是少數民族姓氏的漢化。
少數民族的姓和西方人一樣,是多音節的,譯成中文就變成複姓,像是愛新覺羅、完顏、富察等。在漢化的過程中,他們為避免歧視,將自己明顯有異於漢人的複姓改掉,以更融入主流社會。像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實行民族大融合,鮮卑族人全部改為漢姓。他更以身作則,率先改姓為元。
到了清朝,由於他們的姓譯成漢文都很長,在歷史記載中,這些滿人都只有名字,沒有用姓。結果在清末,革命黨人就說滿人沒有姓,用以汙衊他們。「因為在中國,只有私生子是沒有姓的」,陳捷先說,民國後,滿清遺族怕人家知道他們是滿人,會受人欺負,都改成了單音節的漢姓。
在台灣,原住民也曾歷經姓氏被改。日據時代就被改成日本姓名;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基於戶政管理方便的需要,他們又被改成漢姓。
改名的方法,有的還記得自己原來姓氏的,就用音譯或意譯的方法取個中文的姓。像是阿美族有一族人姓patsilal,是太陽的意思,就改姓日或陽或是楊。但是也有些是戶政人員把自己的姓「送」給他們,或「就地取材」的。
「很多平埔族姓潘。當時告訴他們:這個姓很好,你看有水有米又有田。但其實是說他們是住在水邊的番人」,陳捷先說。
還有很多原住民姓高,因為他們住在高山上;姓林,因為他們住在山林裡;姓台,因為他們是台灣人。
經由族譜記載,台灣彰化的粘氏宗親會得知,他們是女真族的後代。(張良綱)
孔子有了泰雅族後代?
話說籍貫安徽的台大教授台靜農,生前曾動念看看能不能在台灣找到同宗,結果透過內政部資料果然找到了幾家,但深入調查後才很失望地發現他們是原住民。
在南投縣仁愛鄉廬山部落,也有很多姓孔的人家。不過,他們是正宗的泰雅族,不是孔老夫子的親戚。看來過去由於孔氏的家族記載從來沒有中斷過,歷來大家都公認,天下的孔姓「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也被打破了。
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姓氏,非不得已絕不改變。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國人的五倫觀念裡,天地君親師,皇帝比自己的祖宗還要重要,因此當皇帝賜姓,就是無上的光榮。
像是明末的反清大將鄭成功,被明朝唐王賜姓朱,就是人盡皆知的「國姓爺」。台灣為紀念鄭成功的豐功偉績,南投縣有國姓鄉、台中大甲及彰化都有國姓井。而中國賜國姓的歷史,更早可以推到唐代。當年李淵建立唐朝後,對有功的大臣都賜姓李,使得李姓今天族群繁衍,是中國的大姓。
說也奇怪,中國人對名字會避諱,但對於自己的姓,卻如此大方。不但皇帝如此,有錢人家買進來的奴婢,也和主人姓同樣的姓。像紅樓夢裡賈府的小廝,全都姓賈。
「賜給你我的姓,表示以後我們是同一族的人了,你要忠於我」,阮昌銳解釋。
這就是粘氏宗祠裏的祖宗牌位及神像。(張良綱)
台灣人的日本姓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日本人大概也是深諳其中道理的。日據末期,日本統治者在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其中一項就是改成日本姓名。
中國人原本有很強烈的姓氏觀念,但一來日本在台灣已經統治近五十年了,很多中國傳統觀念變得較為淡薄;二來日本人以利誘之,改成日本姓名的家庭,戰時配給比較多。而且,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改成日本姓名,只有公務員、教員、村長或有地位的人家可以申請,再審核是否通過。換一個角度來看,日本是把改姓提升到賜姓的層次了。
在新營經營玻璃行的陳國泰還記得,那時他的父親因為在小學做教員,他們家也申請改姓「元山」,因為祖先在福建家鄉附近的山叫元山。這就像姓張的中國人入籍日本,改姓長弓一樣,表示並沒有真的「背祖」。不過,改姓還沒通過,日本就戰敗了。
「當時社會上對改成日本姓的人家,羨慕的也有,罵的也有」,陳國泰說,一般而言,羨慕的人多半是知識程度比較低的;程度高的認為他們改姓是為了物質上的好處,數典忘祖,多半嗤之以鼻。所以,也有不少人是有條件改而不改的。「但是大多數人,都和我們家一樣,沒有特別的意見」,他說。
幸而皇民化改姓的運動實行得晚,否則今天的台灣人,恐怕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姓什麼了。
宗親會在海外也是華人的「註冊商標」,圖攝於紐約。(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姓氏與遺傳
或許有人會認為,祖先姓什麼有什麼關係!但根據統計,姓氏跟遺傳之間還真是有些神妙存在呢。
中國三大姓之一「張」,可以說是「軍武之姓」,歷史上的張姓名人有三分之一是武將。相傳少昊(黃帝的第五個兒子)的兒子揮,發明弓箭,被封官「弓正」並賜姓張。
再說中國第一大姓李,從李唐、南唐、李自成,到現在兩岸領導人李登輝、李鵬,以及新加坡的李光耀,李家出了無數的政治領導人物。
不管中國姓氏曾經帶給您的是榮耀還是困擾,現在,您是否覺得自己和祖先的關係更近了一點呢?
〔圖片說明〕
P.20
在老中國,常常從店名就能知道老闆的姓氏。瞧,這家馬畫鋪的老闆不就姓常嗎?
P.20
百家姓是古代中國兒童的啟蒙書。
P.21
很多陳姓人家都用「穎川」來做為堂號。這家漢姓為陳的泰雅族原住民也不例外。(馬騰岳攝)
P.22
兩姓聯姻,這是中國家族的大喜事。
P.23
宗祠的祭祖大典十分隆重,恭請祖訓是重頭戲。(邱瑞金攝)
P.24
經由族譜記載,台灣彰化的粘氏宗親會得知,他們是女真族的後代。
P.25
這就是粘氏宗祠裡的祖宗牌位及神像。
P.26
宗親會在海外也是華人的「註冊商標」,圖攝於紐約。(卜華志攝)
P.27
在琉球,華人生前雖然要用日本姓名,但死後,墓上仍以中文姓名為主。是不是因為要去向列祖列宗交代呢?(黃麗梨攝)
在琉球,華人生前雖然要用日本姓名,但死後,墓上仍以中文姓名為主。是不是因為要去向列祖列宗交代呢?(黃麗梨攝)(黃麗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