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教學資源
鼻頭國小的海洋體驗課程,上學期會安排在9~10月,趁東北季風還沒來的時候;下學期則會安排在5~6月天氣變熱且海水不會太冷時,從事輕艇、浮潛等活動。因為學校下方就是著名的海蝕平台,戶外課就會帶學生去做海蝕地景與生物的探訪。採訪當天,正值鼻頭國小與中華天使兒童村合作,招待來自全國的偏鄉弱勢學生,來體驗東北角特殊的海蝕平台地形。
這次負責講解的老師,是永和國小的退休教師吳海獅,「看我手指的方向,有一堆亂石頭堆在那裡,這是怎麼掉下來的?」在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回答中,老師在旁適時的引導,「原來是因為長期海浪侵蝕,上面岩石太重了,所以掉了下來。」「剛有一個小朋友問我說,那個岩壁怎麼會有水流出來,有的地方就沒有,看誰能解答?」
吳海獅一邊講解砂岩與頁岩的特徵,一邊拿實際兩種不同的石頭給同學們實驗,「這砂岩因顆粒較粗,放進水裡會冒泡泡,頁岩就不會。」原來,砂岩裡面有孔隙,會透水,頁岩比較不透水,所以當上面的雨水透過砂岩,一直往下流,流到沙、頁岩交界的地方,流不下去,就從外面流了出來。
接下來,吳海獅帶領學生前往潮間帶觀察生物,「這裡是鼻頭角有名的海蝕平台潮間帶,第一個要看到螃蟹,第二個要看到魚,第三個你們自己找。」「有螃蟹!」小朋友興奮地叫著,「牠的學名叫作瘤突斜紋方蟹,在地的人稱為『白底仔』,因為牠的腹部是白色的。」吳海獅藉由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分辨潮間帶裡的生物,「這眼珠子如果是透明的,表示牠是脫皮,如果牠是活體死掉的,這個眼珠會黑黑的。」
而要學生找的第三種生物,其實就是生長在潮間帶的「顆粒玉黍螺」,「你不要去拿牠,牠只有晚上才會活動吃東西,如果你把牠扯下來,找不到地方棲息的話,就會影響牠的壽命。」生命教育就在師生一問一答中自然地體驗與學習。
舉辦這次活動的中華天使兒童村協會理事長沈桂美說:「此次結合鼻頭國小豐富的自然資源,以海洋生態為主軸,在暑假期間讓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小朋友能認識海洋,也邀請了海洋大學博幼社的大哥哥大姊姊來照顧他們。」協會志工海星國小退休校長徐月梅則說:「台灣有名的就是海岸,環境要怎麼愛護,他有經歷過就知道。今天帶小朋友來,他下一次就會帶爸爸媽媽一起來。」
除了生動的海蝕地形課程,鄰近的鼻頭漁港,也是鼻頭國小學生學習海洋知識的寶庫,從當地的漁民、耆老身上,學習到漁船的種類、潮汐的變化,而當地的海產店則是學校在社區的海洋教室,透過當季漁獲的種類、特性,來了解東北角這片海域。「我們學校很特別,除了陸上運動會之外,還有海上運動會。」陳玉芳解釋從一二年級開始就讓學生練習穿救生衣比賽,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學習浮潛、輕艇與獨木舟,地點就在鼻頭漁港裡的軟絲公園,或是鄰近的龍洞灣海洋公園。至於孩子的反應如何,就如同這次參加潮間帶課程的鼻頭國小四年級學生周靖堯所說:「最喜歡下去潮間帶開始看魚、觀察螃蟹的時候,因為可以更接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