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山地同胞共有十族。過去,山胞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區,以狩獵和簡單的農耕為生,有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和平地鮮有交通。閉塞的山地部落,因此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近年來,中華民國政府致力於山地建設,在水、電、交通、教育、通訊等各方面都大有改善,山胞到平地求學、就業或移居平地的很多,思想、觀念漸和平地人無異,神秘性也就漸漸消失了。然而,每一族的山胞仍然刻意保留他們特有的傳統祭典,其中賽夏族的矮靈祭,更是目前台灣少有的原始祭典之一,該族每兩年的秋季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
祭典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的向天湖舉行,過去前往向天湖一定要走山路,現在可搭車從產業道路到達祭場。
兩年一度的盛典
以前,這些祭典是禁止族外人參加的。現在,山胞的觀念漸漸開明,允許外人參觀。每次祭典,都有很多好奇的遊客趕往一探究竟,民族學家和記者也翻山越嶺到山地部落調查和採訪。
去年十二月中旬,苗栗縣的南庄鄉和新竹縣的五峰鄉分別舉行兩年一度的矮靈祭典,吸引了數萬外來的觀眾。移居平地的山胞,也紛紛扶老攜幼趕回家鄉,使平時寧靜的山區,變得熱鬧異常。
賽夏族人目前只有三千人左右,他們約於西元四世紀時,從馬來半島漂流到臺灣,落腳於竹南、苗栗一帶,後來逐漸遷移集中到屬於山區的五峰鄉和南庄鄉。
南庄鄉的矮靈祭,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向天湖舉行。因為通往向天湖的產業道路改善計畫剛開始進行,交通比五峰鄉困難,前往參觀的遊客較少,祭典較能保持原始的風貌。
車抵達南庄鄉以後,開始行走凹凸不平的產業道路,顛簸半個小時,才到向天湖。也有人走一個半小時的山路上去。
向天湖,顧名思義,應該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然而,實際上那裡並沒有湖,只有一個湖形的小盆地,四周高山環繞。矮靈祭典就在「湖底」的小平原上舉行。
族中的長老為外來的遊客綁芒草。在賽夏族人的傳統習俗中,芒草可以驅邪,防止矮靈作崇。
數百年前的恩恩怨怨
十二日晚上,當月亮冉冉升起時,幾個族中的長老,背著傳統的樂器—佩鈴,在草坪上手拉手婆娑起舞,開始連續三天的娛靈歌舞。其實,矮靈祭的程序多而複雜,早在前幾天,他們就開始籌劃招靈、迎靈等事。要瞭解這個富有神秘色彩的祭典,必須先瞭解它的起源。
這個賽夏族代代相傳的祭典,據說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因該族沒有文字,它的來源沒有文獻可考,只有根據族中長老的傳述。
相傳在很久以前,賽夏族與他們稱之為「斯巴達艾」的矮人生活在一起。那些矮人才智很高,他們教導賽夏族人播種、插秧、種植五穀雜糧,和織布、造屋等,賽夏族人都很感激。
矮人在各方面都處於領導地位,但他們卻有一個缺點,就是常強暴賽夏族的婦女,賽夏族人一直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天,有個朱姓青年親眼目睹自己的妹妹被強暴,忿而將兩族之間唯一的木橋砍斷一半,以土掩蓋,使不知情的一大群矮人,夜晚前往賽夏族的聚落主持收穫祭時,跌落深淵而死。死裡逃生的兩個矮人,怒氣衝天地去向賽夏族興師問罪。朱姓青年當眾招認一切,沉痛道出妹妹被辱的經過,順便表白了族人歷年來受盡侮辱的痛苦,結果兩位矮人很識趣地決定離開他們。
分散各地的賽夏族人,在矮靈祭期間集聚一堂,兩人同喝一杯酒是表示友好的方式。
矮人負疚離去,就此消聲匿跡
矮人在離去之前,為了表示愧疚,把自己所知道的各種技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其中包括收穫祭的祭歌、祭典等。矮人向賽夏族辭別之後,便向東方走去,從此謎樣地消失了。
矮人離開後,賽夏族人為了感謝矮人傳授給他們技藝,和避免矮靈的報復,遂在每次收穫祭之後舉行矮靈祭。
這個古老的傳說,有不少不合理之處,但根據民俗學家的研究,臺灣的確曾經出現過矮人。另一方面,矮靈祭整個祭典的程序和祭歌歌詞,也在在表現愧疚和敬畏之意。因而,傳說或有幾分可靠性。
賽夏族原來有多種祭典,現在則只剩下收穫祭、祖靈祭、和矮靈祭。矮靈祭保存了該族代代流傳的習俗和追思的美德,在族人的心目中,是他們最重要的祭典。到了這段祭典期間,凡是分佈各地的人,都放下平日的工作,返回山區參加。
在祭典之前,先由長老會議決定祭祀日期。隨後各部落代表返回山區召開鄰里討論,分派工作。他們還派有糾察隊維持祭祀期間的秩序,以免外來的人犯了禁忌觸怒矮靈。
在賽夏族人傳統的觀念中,觸怒矮靈是一項大忌。他們認為結芒草可以防止矮人做祟,所以男女老幼都把芒草結在身上和物品上,以求平安吉利。外來的觀光客,也多入境隨俗的在相機上、手臂上、行李上結上芒草。
舞會從月亮昇起開始進行到天亮,賽夏族人跳了通宵的舞,仍然精神奕奕。
另有敦睦交誼的功能
長老會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將前來參加祭典的各姓代表聚集一堂,彼此瞭解兩年來各姓家人的生活狀況。如果彼此之間有恩怨或糾紛,也趁這個機會由長老調解。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由朱姓代表到矮靈祭的會場,面向東方告諸矮靈:明日開始舉行祭典儀式,邀請矮靈前來參加,並祈求祭典期間天晴月明,使能順利進行。入夜以後,賽夏族人都到祭場集合,唱招靈歌,邊歌邊舞,終夜不停。
第二天清晨開始迎靈,以朱姓媳婦做的米糕當祭品,朱姓代表主持迎靈,面向東方禱告,祈求「斯巴達艾」神靈降臨。這項迎神儀式在矮靈祭中最為神聖,也最富神秘性,即使是該族人也不可參加,只能有朱姓的人在場。
矮靈祭的祭場中沒有神位,只有一間靈屋,靈屋中也沒有供神像。在賽夏族人的心目中,矮靈將從東方光明之處到來,因此,主祭者面向東方迎靈。
到了晚上,會靈舞開始了,各地的族人穿著傳統的山地服飾,在舞帽的巡行引導下,和著佩鈴及祭歌,邁著整齊的腳步共同起舞。雖然山上的氣溫很低,舞者的興致都很高。
這些年輕的舞者大多居住在平地,他們每兩年回山地一次,參加傳統的矮靈祭典,表現了尊崇傳統的美德。
歌舞娛矮靈,以期驅邪得平安
在祭場四周搭帳篷就地露營的遊客,有的加入舞蹈的行列,有的站在一旁觀看,也有的在草地上昇起營火舉辦同樂會。附近聚集不少臨時攤販賣各種吃食,熱騰騰的速食麵更是暢銷。也有人賣毛毯、圍巾、帽子等,供沒有充分準備的遊客禦寒。這些,和舞影、鈴聲,將整個向天湖點綴成一個熱鬧的園遊會。
午夜零時整,舞隊暫時中止,賽夏族人全部面向東方站立。舞者的圓圈隊型同時留下一道缺口,讓朱姓主祭站在石臼上對著缺口,朝著東方恭迎矮靈降臨。
會靈儀式完畢後,族人將自己釀造的糯米酒取出來和眾人共飲。接著又開始跳舞,直到天明。
除了告靈、迎靈、會靈之外,第四天晚上接著進行的是娛靈。娛靈之夜歌舞達到最高潮。
在四個晚上的通宵歌舞中,始終有幾個年輕力壯的賽夏族人,扛著舞帽在隊伍中穿梭,使舞者在抖動鈴聲的節拍下邁開舞步。這些舞帽是各氏族的表徵,上面寫有姓氏。在綴滿珠片的舞帽中,還有一面小鏡子,代表太陽和東方。
每一晚,祭典中所唱的祭歌都不一樣,這些傳統的祭歌平常是不可以唱的。令民族音樂學家驚奇的是,矮靈祭三十多首祭歌的歌詞,都有完美的押韻,而且每句七個音節,不需借助虛字來填補,水準很高。
這些年輕的舞者大多居住在平地,他們每兩年回山地一次,參加傳統的矮靈祭典,表現了尊崇傳統的美德。
逐走矮靈,熱鬧復歸平靜
但目前年輕人很少會唱傳統祭歌的,每次祭典前幾天,都需由長老召集大家練唱。在祭典舞蹈的行列中,祭歌歌聲還是顯得微弱,舞者多靠舞帽和佩鈴的聲音配合節拍。
第五天早上六點開始「逐靈」,也就是「送靈」:當舞隊全散以後,朱家人將兩位青年砍來的榛樹高架在靈屋旁。樹上結著許多芒草,讓年輕力壯的族人依次跳高取草,然後奮力丟棄。最後,青年們合力將榛樹折斷,奮力拋向東方,示意逐走矮靈。
在逐靈的儀式中,賽夏族青年由極歡樂轉為極憤怒,帶有仇恨的意味在內,表現出他們對矮靈既敬又畏的心情。
經過三個星期的籌備,一周的辛勞,矮靈祭在逐靈之後全部結束。觀光客紛紛下山賦歸,賽夏族人也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步調上,向天湖又恢復了平時的寧靜。
祭場的靈屋,裡面沒有神位,它是祭典時的主要活動場所,平時則無人進入。
這些舞帽是各姓氏提供的,由幾位青年輪流扛著。綴在上面的鈴當所發出的節奏,也引導舞者的腳步。
在逐靈儀式中,賽夏族青年分別跳高抓取綁在樹幹上的芒草,抓到手後丟棄,代表把矮靈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