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是工業之母,很多人不知道去年台灣製造業的總產值中,有三分之一是石化業的貢獻。就連高科技的主要原料──苯乙烯樹脂(ABS)和聚苯乙烯(PS),也要仰賴石化業。
昨日風光無處尋
回想一九七○年代,經國先生大力推動石化業,造就了八○年代台灣石化業的全盛期,從石化延伸出的一系列塑膠產品,在台灣經濟奇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惜的是,從一九八○年中期到現在,除了一個六輕,台灣石化業再也沒有新的成長。現在談經濟十年,政府藍圖一大堆,也沒有人關心石化業的存廢。
現在台灣的石化業者,大部分都已積極轉往大陸;留在台灣本土的,就要力求轉型。例如和桐曾經嘗試過特用化學、水泥等,之後轉投資和立聯合科技,做真空鍍濺產品;另一家和鑫光電,則生產TFT-LCD所需要的彩色濾光片。此外,和桐還和許多銀行、大公司共同集資成立一家生技公司──賽亞基因,前景相當看好。
「認別人的父親當父親」
台灣地小人稠、能源匱乏,為了延續生機,石化業一定要全球佈局。和桐從一九九三年在大陸投產以來,今年已經第十年了。我們和大陸國營的中石化合作愉快,今年年底可望再增加一個廠,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的洗衣粉原料廠。
大陸這幾年石化產品需求旺盛,供不應求,不僅生產擴產,大陸市場佔的營收比重也已遠遠超越台灣。不過,和桐還是繼續投資台灣,除了高雄原廠外,台中廠也將在二年後建好,到時候我們會有自己的煉油廠,成為繼中油和台塑之後的第三家本土油品供應商。
至於台灣石化業在大陸的投資,最早是大家通通去,各自分散,規模小小的。之後逐漸賺錢、壯大,較有規劃,也開始集中,這才發現來自台灣的原料供應接不上。所以包括王永慶先生在內,一直爭取石化上游去大陸設廠,結果爭到今天,還是沒開放。
當時九七年時,大陸給我們很好的條件,我們覺得時間非常急迫,非要好好把握。可是現在我們反倒不急了。因為在這幾年中,全球各大石化廠都已經在大陸佈局完成──Exxon在福州、殼牌在廣東、陶氏化學在天津……,很快就可以供料了。
誰來link我們?
當然,我們還是希望在台商的圈子裡自給自足,我們有二十九家上中下游廠商定期集會,如果台塑不過去,我們可以集合起來,自己往上游發展,建輕油裂解槽。但一個槽需要四百億台幣,要用到貸款,不可能偷偷摸摸去,一定要等政策開放。
如果政策遲遲不開放呢?那不出三年,台商只好各自找外商就近供料,等於是「認別人的父親當父親」。日子久了,就是別人體系裡的一份子,不再是台灣實力的一部份了。
其實,政府官員都知道全球佈局的重要性,但不去大陸,怎麼叫全球佈局?我常說,「根留台灣,立足大陸,放眼世界」,只有先在大陸這個大市場中搶佔先機、卡位成功,然後再和他們一起去闖世界,台灣才可能產生世界級的石化大廠。
台灣的未來,必須以國際角度去思考競爭策略,然後政府和民間同心協力、一起努力。尤其希望政府把我們看成是國家實力的延伸,把我們link進來,而不是排拒我們,放我們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