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越來越成熟了。
雖然這一段時間,民眾幾乎都在連續劇一般的政黨互批、媒體助陣戲碼下,感覺實在不勝其擾,但隨著大選結果的揭曉,一種亂中有序的台灣民主型態大致抵定,兩黨制的雛形漸具,相信我們在未來回顧二十一世紀初的這一場選舉時,會明白看出它在台灣民主進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這次選舉是去年台灣變天後的第一次大選,正可以檢驗一年半以來執政黨的成績單。從民進黨立院斬獲八十七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的事實觀察,民眾顯然以行動支持,讓執政黨在行政、立法二翼平衡,成為真正能夠貫徹理想的執政團隊。
然而,民眾或許激情,但絕對不是盲目的。百里侯之爭空前激烈,包括金門、馬祖在內的二十三個縣市中,有十二個縣市變天。民進黨總共贏得九縣市,失去三席;國民黨也贏得九席,較上屆扳回一城,親民黨初試啼聲即攻下兩城,幾近泡沫化的新黨則幸虧拿下金門,有一實質的根據地得以實施其政治理念。我們也因此確信,當政治沒有永遠的贏家時,民眾才可能成為真正的頭家。
這次選舉帶來的政治版圖的重大變遷,更清楚浮現,未來兩黨爭雄的政治情勢。縣市長方面,國、民二黨各領九席,立院席次方面,民進、台聯的泛綠結盟這次已高達百席;國民、親民加上一席新黨的泛藍整合則有一一五席。基本上,已經是個五五波的局面了。
二○○一年的選舉也是歷年來變動幅度最大的一次,國民黨在立院從一百二十三席的絕對大黨掉到六十八席,民進黨在北部六縣市都「換人做做看」。更令人錯愕的是,許多高知名度、形象一流的政壇老將都未獲連任,個別來看,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但整體而言,卻正好應了我們這次封面主題「不確定的年代」所楬櫫的觀念,也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下的世界主流趨勢,「變」將成為人生的常態,而我們都必須為變化作各種準備,包括實際上的種種作為和心理上的應變能力。事實上,只有重大改變來臨時,才能看出人生的芬芳。
個人如此,國家社會亦然。每一次的重大變化,其實都有跡可尋,而每一次重大挑戰來臨時,都是一個向上提升的最佳機會。以台灣而言,一九七一年的退出聯合國,讓我們第一次嚴肅面對「我是誰?」這樣的課題。經濟上的全力打拚與文學藝術上的自我覺醒,從鄉土尋求力量,使得我們慢慢產生了自信;一九七八年的中美斷交,國際社會上的益形孤立,更讓我們奮力向上,島上的人民休戚與共,台灣國族的意識逐漸產生。
去年,統治台灣五十年的老店國民黨暫別執政舞台,許多人擔心,中華民國不見了,但事實上,以本土為訴求的民進黨執政後,國家定位更為清楚,中華民國就是台澎金馬,無庸置疑。沒有政治包袱的新執政黨,也更能面對沈痾,大刀闊斧地改革。
在台灣逐漸趨向兩黨的形成中,唯一令人憂心的發展,也在這次選戰激情中經常脫軌演出的,就是省籍情結被制約化、簡單化與標籤化。例如選戰以「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製造情緒上的矛盾與分化;例如看哪一家報紙成了劃分統獨或愛不愛台灣這樣幼稚而粗暴的歸類法!我們以國家雜誌的立場在此呼籲,台灣絕對不能以性別、族群、職業、南北這類的分別來貼標籤、戴帽子,兩千三百萬的中華民國國民都是台灣人,也是廣義的中國人或華人,台灣沒有分裂的本錢。
選舉的結束才是執政的開始,接下來是行動的時刻。也就是說,近半年來多以責怪他人來壯大自己的各個黨派政團,現在應該是激情落盡見真章的時候了。民眾已經用選票說話,我們期待,牛肉趕快上桌,共創台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