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有一句話說「十年黃金變爛銅」,10年前的黃金價格低迷、等同於銅的價格,熟料時空轉變,因全球利率走低、貨幣貶值,如今黃金又變成一種必要的資產配置。
華人社會也有一說:「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當其他金屬與貨幣可能因變動太大而一文不值時,黃金的稀有保值就是亂世的存活之道。
黃金的市值有高低起伏,但不論是在有多少黃金才能發行多少貨幣的「金本位」年代(1930年代結束),或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聯結的國際貨幣體系下(1971年廢止),黃金本身就是國家經濟資產的柱石。我國央行的黃金儲備量高居亞洲第五位。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的黃金?
一塊國際標準金磚12.5公斤、長25公分,台灣的黃金儲備423.6公噸(1,326萬英兩),以體積算,等同於3萬3,888塊。若將這些金磚全部堆疊起來,高度將有8,472公尺,相當於16.6座的台北101大樓。
若說台灣最愛黃金,一點也不為過。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至4月底,台灣的黃金儲備量在亞洲居第五,次於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與印度,但超過七大工業國的英國、加拿大,也遠多於澳洲、南非等傳統產金大國。
以黃金儲備市值占外匯存底的比率而言,台灣達4.7%,傲視東亞,高於日本的3.1%、中國大陸的1.6%,與韓國的0.2%。
1949年7月起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發行銀元券,取代已不具價值的金圓券。銀元券後來亦大幅貶值。
為什麼台灣會持有這麼多的黃金?
其實,這與維持二次大戰後台灣政經情勢的穩定,及平衡1980年代台灣對美貿易的巨幅出超息息相關。
戰後不久,國共內戰爆發,大陸滿目瘡痍,金融體系不穩,並陷入惡性通貨膨脹。政府播遷來台百廢待舉,物資跨海支援;受到上海金融危機波及,1948年台灣也發生嚴重的通膨,民眾對台灣銀行發放浮濫的舊台幣失去信心,舊台幣愈來愈不值錢。
同年12月老蔣總統指示,將上海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分批運送來台。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穩固亞洲政經情勢,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美援也同時進入台灣。從1951~1965年止,估計美國對台提供的經濟援助近15億美元,彌補了當時外匯不足與龐大的財政赤字,穩定了幣制與物價。
當時運抵台灣的黃金到底有多少,又是怎麼被運用的?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史料記載,蔣總統當時曾給央行總裁俞鴻鈞三點指示:用於穩定人心、國共內戰,與發行新台幣。
長期擔任蔣總統侍從官的前主計長周宏濤在回憶錄中說,當時抵台黃金共有357萬英兩,多數用於軍隊薪餉的開支,平均每個月需撥付80萬英兩,經過軍費消耗後已所剩不多。
剩下來的黃金,則被用來作為發行「新台幣」的擔保,遏止當時一日三市,幣值急速貶值,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米的通膨危機,並取代「舊台幣」。
1949年6月政府實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提撥了80萬英兩黃金作為新台幣發行的準備,規定舊台幣4萬元折合新台幣1元。
為了證明政府有足夠的黃金準備,其時台灣省主席陳誠還指定衡陽路上的金瑞山、金再興等4家銀樓,讓民眾可以拿新台幣去兌換黃金,以安定人心。
根據中央銀行資料顯示,1961年央行在台復業,接手台銀移交的黃金約有108萬英兩。
歷經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的經濟奇蹟,台灣的經濟實力受到注目。1980年代台灣對美貿易持續出超,為平衡貿易,在雙方默契下,由台灣向美方購入大批黃金。此後,央行便不曾對黃金儲備有任何增減的變動。
華人社會習俗與黃金息息相關,連神明的衣冠裝飾也常用黃金打造,以顯尊貴。
黃金可以保值、抗通膨,還被用來平衡對外貿易,其重要性因此被央行副總裁周阿定形容為「國家的命根子」。央行持有的黃金跟外匯存底又有什麼關係?
外匯存底指的是中央銀行保有的外國貨幣數量,廣義來說,包括政府持有的黃金、可兌換外幣、股票、債券等,以用於緊急時穩定與控制匯率,並因應平時國人的外匯需求。
外匯存底與黃金是一個國家發行貨幣的重要基礎,可視同國家用錢的「蓄水庫」,在戰爭、金融危機等緊急狀況時以備支應。
外匯存底是穩固國家經濟的「本錢」,早年台灣黃金儲備的比例大概是3%~4%,也曾低到2%左右,現在則占外匯存底4.7%(其餘多為美元),比日、韓、星、中國大陸都高。這個比例的意義何在?
從事黃金交易研究20多年的台灣銀行貴金屬部副理楊天立指出,1980年各國持有的黃金占全球外匯準備曾高達61%,但現在只剩下約一成,因為全世界外匯準備的總量巨幅增加,而黃金儲備的變化相對卻很小。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迄今年4月,各國黃金儲備比率平均約11.1%,其中台灣的黃金儲備量為423.6公噸,世界排名第13,但比例卻低於全球平均值,該不該再增加?就像中國大陸的黃金儲備有1,054公噸,在世界排名第6,但占外匯比例太低(1.6%),所以大陸仍持續地購買黃金。
楊立天分析,近年新興國家經濟快速成長,尤其2000年以後累積了許多外匯存底,在其外匯準備裡最多的是美元與美債,其次為歐元與歐債,黃金儲備比例卻偏低,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
因此,當美歐主權債信、財政赤字等問題不斷浮現與惡化時,新興國家必然擔心,增加黃金儲備也是理所當然。
台大財務金融系特聘教授管中閔解釋,新興國家不願意再持有過多的美元,改以增加黃金儲備是為了保值,因為「長期趨勢來看,美元一定是偏弱。」
針對央行持有的黃金儲備與外匯風險問題,央行總裁彭淮南曾指出,我國外匯存底必須多元化布局,相對於黃金要低買高賣、牽涉到複雜的搬運過程,其他外匯操作的手段較為容易,且央行持有的黃金儲備市值接近5%,比鄰近國家的比例還高,已經足以降低外匯風險。
1948年舊台幣由於發行浮濫,民眾逐漸失去信心。
隨著國際金價飆漲,央行購入黃金的平均成本由一英兩300美元來到1,500美元,增值了4倍,外界咸以「央行賺翻了」來形容,但卻是弄錯了重點。
管中閔解釋,黃金儲備對央行的意義,就像房子漲了十倍,但他(央行)只有一棟,漲再多也不會賣,或許心理上覺得「財富增加了」,但實際上一毛錢也沒賺到,是同樣的意思。
楊天立指出,央行的黃金準備目的不在於賺錢,而在整個「外匯準備的平衡」。央行必須考慮到萬一匯率市場發生很大變動時,手中握有這麼多外匯或公債,有沒有一個保險?黃金就是這最後一道防線。
此外,央行本身也有身為公營機構的預算壓力。外匯準備若撥出一部分買黃金,這部分的錢就無法再產生孳息,剩下的外匯必須要賺得更高利息,才能符合年度預算被要求的孳息收入。
2008年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後,具有「貨幣」與「資產」雙重性格的黃金,由於可以保值、避險,再度受到世人青睞。
去年以來,受到歐洲主權債信危機、美國第二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阿拉伯世界動盪等因素影響,金價一再被推升走高,更於今年4月突破每英兩1500美元大關,2年多來漲幅已逾九成。
事實上,自2001年起,金價已連漲10年,漲幅高達5倍,為自1920年起延續最久的多頭行情。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羅格夫甚至大膽預測,一英兩黃金價格將會漲到一萬美元。
羅格夫觀察1980年代迄今的世界經濟走向,分析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的成長、通貨膨脹指數、新興國家經濟成長率、全球利率等因素,得出這一結論。
當然,看空黃金未來的人亦所在多有。
投資大師巴菲特即認為,把世界上所有已開採的黃金堆起來,可以換全部的美國耕地,再加10家艾克森美孚的公司,以及一兆美元現金。「你願意選哪一個?誰能產生更多價值?」言下之意,黃金現值是被高估的,也可能存在某種泡沫,在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只能期待有人用更多錢來買你的黃金,因此買黃金不如買對經濟成長有幫助的股票。
瑞士銀行(UBS)鑄造的黃金條塊國際知名,許多人喜歡買來儲蓄或投資。圖為台銀掛牌銷售的黃金條塊。
其實,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既多又複雜。
楊天立表示,很多人以為「黃金與美元是反向關係(即美元貶黃金就漲),因為黃金是以美元計價,但這說法太過簡化。黃金與美元的負相關性有非常多的複雜因素,即使要設立一個模型也很困難。」
他歸納,影響黃金的因素:第一為黃金的供給與需求基本面,第二為總體環境面,包括美元走勢、全球利率、股價、油價與通貨膨脹、原物料商品價格、地緣政治與戰爭、資金流動、其他貴金屬價格、市場預期等等在內,相互之間的關係很難一一釐清。
而金價之所以從2001年起漲,主要是因為供需有了變化。當亞洲的中國大陸、印度,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新興國家的經濟大幅成長,也帶動了對各項原物料與黃金的需求快速增加。
新興國家人口數達57億,強力建設與城市化發展效應加乘,民間消費力驚人。
除了投資、飾金之外,電子科技產品、新能源開發都會用到金、銀等貴金屬,再加上新興國家民眾對黃金先天偏愛的社會文化,促使黃金的基本需求增加。
例如,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實物黃金」投資市場。2007年全球黃金投資熱開始前,印度的實物黃金需求即占全球的61%,中國大陸僅為9%。到了今年第一季,中國大陸的實物黃金需求已超過印度,增加到25%,印度則降為23%。自2007年起中國大陸就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但去年出產黃金350.9噸,仍不足以滿足中國人愛買金條、飾品和科技用途等的總需求。
璀燦光耀的黃金由於稀少,自古以來就是尊貴的象徵。在不同時代被鑄造成不同樣式的金幣、金條,常令黃金收藏家深深著迷。
至於台灣,民間消費黃金最高的年代,約在1980年至1990年代初,目前已下降許多,主要與金價攀升、經濟景氣、國民所得與消費型態改變等因素有關。
台北市金銀珠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文欽表示,90年代前因金價便宜(一英兩300~400美元),加上房地產、股市大漲,銀樓生意也很好。
當時政府開放赴大陸探親、引進外籍勞工,間接促成黃金的消費。許多老榮民備妥金戒子或金條塊等重禮,返鄉探親送給數十年未見的親友;外籍勞工也常常利用假日到銀樓選購金飾,以備工作結束後能帶回國。
有好幾年台灣的人均黃金消費量在6~8公克,1993年甚至達到9.56公克、高居世界第二名,僅次於香港的9.96公克,而現今黃金消費量最大的印度、中國大陸,每年人均消費量還不到一公克。
華人社會從出生、結婚、生日到寺廟還願,無一不使用到金瑣片、金項鍊等飾品,為顯尊貴,神明的頭飾帽冠也用黃金打造。
一般來說,通常一國的國民所得平均每人達到1萬2千美元,黃金的消費需求就會飽和,而自1996年之後台灣就超過這個標準。目前因為金價高,需求不大,許多民眾獲利了結出脫黃金,使回流金數量多了起來。
人類5千年的文明史中,沒有一種商品像黃金一樣,與社會演變和經濟局勢締結成如此密切的關係。黃金的吸引力在於,可以在全世界通用和恆久性,據說,從莎士比亞時代、南北戰爭期間,到今天,一英兩的黃金都能買到一套不錯的西裝,如果用紙幣,現在可能只夠買隻袖子。
黃金為人類生活帶來某種安全感,她對國家的重要性高於個人,只有徹底認識她在經濟史上的發展脈絡,才能理解為何黃金市場又來到了一個新時代。
1948年中國大陸陷入惡性通膨,聖誕節前夕,上海人聚集在外灘的中國銀行前爭相擠兌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