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荒涼到復興
祝融洗禮後的大院子,荒煙蔓草,一片蕭颯。百年老榕樹雜亂的氣根,張牙舞爪的霸占著地盤,在細細碎碎的縫隙間,撒下白駒過隙的耀眼光芒。戴上工程帽的郭淑珍,無視主建物火吻後的寂靜衰敗,一路用手撥開小徑上盤根錯節的枝椏,無畏地向深處探索。沉積多年的落葉,厚厚實實地覆蓋住不明顯的走道,隨著踩下的瞬間,沙沙作響,在寧靜的大院子裡上下迴盪,彷彿輕聲述說著飄渺消逝的前塵滄桑。
「這是ROT的案子,開標過程有些曲折。」郭淑珍坐在側屋原址新建、潔淨寬敞的玻璃屋裡,憐惜的目光,卻注視著屋外的花花草草,叮嚀著員工澆水時,不要遺忘角落裡的每一個盆栽。「這些花草,都是由家裡庭院分株來的。」愛屋及烏的心,不言而喻。位於和平東路一段寧靜的巷弄內,基地面積達1,355坪的大院子,曾經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參天的楓香,常年翠綠的松樹和榕樹,圍繞著1931年日據時期上梁,占地402坪的主建物。2012年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大院子」,前身是日本海軍軍官招待所,後來做為日僑小學,1952年產權歸屬台灣大學,做為教職員宿舍。
從2015年接案開始,歷時四年半,秉持「修舊如舊」原則的郭淑珍,一磚一瓦的嚴格監工。「因為年代久遠,又經過火燒,所以鋼構桁架必須換掉。」拆卸後的原物,仍保留在屋後,供人緬懷憑弔。「由高處俯瞰,主屋的屋頂面積是很寬廣的。」郭淑珍想保持主建物氣度恢宏的原貌。「要找到這麼長的好木頭,真的是愈來愈難。」挑高的屋脊,故意不安裝天花板,讓跨距極大的梁柱架構完全裸露。「我們還保留貓道。」桁架下形似棧道的通道,未來可以方便維修人員行走檢驗。
「幾乎是由地基到屋頂,全面重建。」原本腐朽的地板,處處出現凹陷危機。「做為公共建築,安全是首要考量。」留下原本的石墩,再用鋼筋混凝土強化。為了延長使用年限,改用磨石子鑲嵌銅條的施作工法,保留純樸又平滑的視覺延展。屋瓦也完全依照原來的形式燒製,雖然一般人用肉眼無法察覺,但是龜毛的郭淑珍仍覺得色澤偏白。「就讓歲月來洗刷吧!」由內到外的牆面粉飾,也盡量做到原貌重現。「這些磚,也是依照原來的樣子重做的。」半圓形窗框上,具有台灣大學象徵性的13溝面磚,保留古樸的容顏。
玻璃屋裡,通往VIP室的走道,保留原貌的穹頂造形,彷彿走進時光隧道。推開木頭拉門,室內由地板到屋頂,滿室檜木的香氛,酥柔到讓人全身放鬆。「這些水波玻璃,現在很難看到。」木製櫥櫃上的玻璃拉門,散發著半世紀前的雲彩。「這些洗手台和馬桶都是兒童使用的尺寸。」見證歲月的泛黃水漬,在乾涸多年後,再次喜悅地汨汨流動。
「這些窗框都是檜木的。」郭淑珍愛憐地撫觸著木質細緻的窗櫺,仔細審視。在久遠的年代,已經能夠運用力學原理,讓每一扇上下推動的玻璃窗,都能隨意停置在任何高度。好不容易找到彰化和嘉義技術精良的榫卯工法師傅,精工慢活的用傳統工法復舊。不計成本地運用自家龐大的建築業資源,支援老屋重生,郭淑珍真的是得天獨厚。
「只要是能保留的,我們不會刻意拆除。」故意留下斑駁的外牆,讓綠色植栽恣意攀爬。前院廢棄的古井,竟讓原本生長在山林間的綠蕨青翠欲滴。保留鏽蝕的壁釘,讓它忠貞穩固地守護著老宅。連通主建物與側屋的木質廊道,只修整腐壞的部分。行進其間,憑欄凝思,引發思古的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