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動作一個錢
殯葬業是一門特殊的服務業,它的供求關係不同於一般的商品經濟,在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教授「死亡經濟」的陶在樸解釋,殯葬業是一門即使國民所得不增加,需求依然往上移動的行業。此外,在死者為大與中國人著重死後哀榮的文化下,即使整體經濟不景氣,殯葬業受到的波動也極小。今年三十三歲,投入殯葬業七年的業者陳原更直接地說:「這個行業,一個動作就是一個錢。」
而台灣的殯葬市場可觀,外國業者也紛紛前來想要分食這塊大餅。早在民國八十三年的時候,全世界第一大殯葬禮儀公司、在全世界有超過兩千五百家分公司的美國SCI公司就曾經陸續派員到台灣,想與台糖洽談殯葬專區的開發與台北市殯儀館公辦民營的合作,可惜並沒談成。然而,SCI依然不死心,近兩三年在進入亞洲市場之後,又頻頻與台灣大型殯葬企業商談資金組合的併購案件,只不過,台灣的殯葬業者資金的需求不大,SCI至今依然還在門外觀看。
龍巖集團公共關係處總經理吳正群表示,歐美大型公司若是進入台灣,可以提供豐沛的資金與前端完整的管理營運方法,只是「殯葬業是種非常本土性的產業,因此國外業者除非借重當地人才,否則很難跨進這個高門檻。」
大型企業化禮儀服務公司進入,對傳統家庭式殯葬業者造成巨大的衝擊。不僅在殯葬商品上推陳出新,旗下員工在摸熟了殯葬流程之後,自行出來開設小型公司的亦不在少數。競爭白熱化,傳統業者也表示,在都會地區,現在的生意很難作,「不論在價格上,或是數量上,大約都只有過去的一半而已,」祖傳三代的殯葬業者高繼昌表示。還有的年輕業者不過為了繼承家業而勉強接手,一年接案不過二、三件。
事實上,在去年舉辦的葬儀業者評鑑,台北市登記有案的兩百二十八家業者,接受評鑑的只有三十多家,大多為較具規模者,而大型殯葬企業所推出包套整體的服務已經在都會形成主流。小型傳統的殯葬業者,將來可能形成仲介聯盟,自然地整合人力與財力,否則難保不被市場淘汰。
環保與科技化喪禮
殯葬市場的餅大,事實上這塊大餅的配方與味道也將有所不同,如何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中,開發新的產品,創造顧客的新需求,也是業者們的利基。
「殯葬業是一門最人性的服務業,誰能提供最好的服務誰就是贏家,」吳正群分析,殯葬業還是有其地區便利性與分眾的市場。過去比較集中在北部的大型納骨塔,目前已朝中南部邁進,而針對不同宗教與族群的殯葬業也將出線。
過去一般家庭治喪費用約可分為:出殯行列陣頭、法事,棺木、墓地,還有喪宴等部分。然而,公園式納骨塔和公立殯儀館大多已經不允許殯葬陣頭進入。內政部新提出的殯葬管理條例草案中,明訂佔用道路搭棚治喪,將採累進方式收費,還有出殯隊伍需要三天前報請當地警察機關備查。
未來,綿延兩、三公里、浩浩蕩蕩的出殯行列應會日漸減少。加上殯儀館社區化的趨勢,像香港那樣只能在殯儀館治喪的規定也不無可能,或像日本在大飯店舉行告別式,接著舉行喪宴,也都是業者有待開發的市場。
根據日前一份報紙的問卷調查,年一輕一代選擇個人化的告別式,海葬、樹葬等環保科學化殯葬方式的意願高逾三成,像是利用回收紙製造的環保棺木,到府服務的移動式焚化爐,還有網路追思祭拜方式,都已經有業者在進行推廣中。殯葬市場不僅有得賺,也還有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