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誌雜誌!一本一百!」自去年春天起,或許你曾在熙來攘往的捷運出口,瞥見這群身著橘色背心,掛著識別證的販售員,正兜售手中高舉的雜誌。
這本源自英國,名為《The Big Issue》的雜誌,去年4月起發行台灣版,也多了個中文名字《大誌》,由專業記者、作家編寫雜誌內容;最特別之處,在於這份刊物的通路,僅限無家可歸的街頭流浪者販售,每本售價100元,販售員每賣出一本,即可得到50元收入,另外50元則歸雜誌社所有,做為內容生產成本。
結合商業模式與照顧弱勢的《The Big Issue》(TBI),以「社會企業」為定位,意指將營運所得用於追求社會目的,而非私人營利的經營型態。台灣版《TBI》創刊至今已屆滿週年,實際運作情形如何?對於社會企業概念仍十分模糊的台灣來說,又將帶來什麼刺激與挑戰?
夏日晴朗的週五上午,48歲的李隆柱展開每日例行行程,先到《TBI》位於華山園區裡的發行站進貨補書,再拉著推車,一路走到台北車站新光三越百貨前的廣場開張營業,他心想:正值月初發刊不久,加上週末假期將至,今天生意應該不錯。
家住雲林的李隆柱,14歲國中還沒畢業就得出外討生活,20歲與大陸籍妻子結婚北上後,接連生了兩個孩子,老婆在家當全職主婦,他則在萬華成衣廠熨燙衣服維生。
彼時正值台灣成衣產業的顛峰榮景,訂單爆量,工資以燙一件衣服5元計算,他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十多個小時,一個月掙個5、6萬元不成問題,最高紀錄甚至曾月入11萬元。
台灣版《大誌》由前樂多執行長李取中引進,《The Big Issue》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目前全球已有10國版本。
之後,因中國大陸低廉人力的強勢競爭,大量成衣工廠外移,李隆柱也於1999年底一夕失業,隨後求職處處碰壁,只能靠洗碗盤、搬水泥等零工糊口,妻子最終也不堪經濟壓力,帶著兩個孩子搬回大陸。
歷經失業、失婚的他,3年前更是窮途末路,再也付不出房租,只能每天晚上睡在地下道,白天四處遊蕩,偶爾做些廣告舉牌、廟會出陣頭等臨時工,或大老遠徒步至提供貧寒者用餐的恩友教會,和其他街友一同排隊領飯吃,若晚了還會吃不到。
去年得知《TBI》徵求販售員的消息後,李隆柱立刻報名加入,成為第一批的元老成員。除了雨天之外,幾乎全年無休,不論酷暑寒冬,平均每天在街頭站上10小時,一天約能賣出20本雜誌,收入維持基本生活無虞。
在加入雜誌販售的第二個月起,他就在市區裡租了一間4,000元的雅房,終止兩年多的流浪生活,此刻最大的心願,則是希望能繼續賣雜誌,好存錢到大陸探望一雙兒女,對他來說,從生活方式到生存價值,都因《TBI》而迎來巨大轉變。
「我們透過提供街友自食其力的機會,重建個人的信心與尊嚴,並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導權,」台灣版《TBI》的關鍵推手、總編輯李取中說。
據國際街報聯盟統計,目前全球共有112份刊物於40個國家以相同模式發行,提供街頭流浪者自力更生機會,其中最知名及具指標地位者,當屬在英國已有20年歷史,發行版圖遍及全球的《The Big Issue》。
以綜合雜誌為定位,《大誌》版面清新簡潔,頗具質感。
1991年,以天然、環保為特色的英國保養品牌「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合夥人羅迪克,在美國紐約受到街頭販售的《Street News》啟發靈感,返回英國後,便找了具有印刷出版經驗,同時也曾經是無家可歸者的友人柏德,共同創辦《The Big Issue》。
「與其伸手要,不如舉手賣,」是《TBI》創立的核心宗旨,他們建立一套遊民銷售通路,並透過召募、訓練販售雜誌機制,提供遊民與弱勢族群工作機會,讓他們能進一步取得住所,重新接觸人群,找回自信、生存尊嚴後,能再與社會接軌,告別流浪生活,另覓穩定工作,形成正向循環。
《TBI》在英國逐漸獲得廣大迴響,並於1995年成立「The Big Issue基金會」,服務對象擴及因殘疾而無工作能力的街友,服務內容也拓展至街友的棲身住所、健康醫療等全方位照護。
1996年,澳洲成為《TBI》海外發行的第一站,迄今已於愛爾蘭、南非、日本等10國發行,台灣為第九個加入的國家。
各國版本皆為當地籌辦團體主動向英國《TBI》提出授權申請,共用名稱,但編務獨立,形式內容各不相同,可自行決定,也可互相翻譯文章使用。
目前英國《TBI》已由月刊成長為週刊,發行量達13萬6,000份,若以傳閱率計,每週則超過64萬名讀者,至今已幫助1萬名無家可歸者扭轉命運,在英國更是居領導地位的社會企業。
「與其伸手要,不如舉手賣!」創始於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雜誌,以街友販售為通路,提供無家可歸者自食其力的機會,重新取得生活主控權。
台灣版《大誌》執行長兼總編輯李取中,原是網路人,在數位世界戰果輝煌。
59年次的他,東海大學物理系畢業退伍後,1997年搭上網路崛起的黃金列車,成為奇摩網站(今「雅虎奇摩」)創始員工,負責奇摩新聞及使用介面設計。
之後轉戰草創時期的和信超媒體,又看準網路拍賣熱潮與商機,與友人一同創業,成立「當鋪網」(之後更名為「樂多市場」),當2004年奇摩拍賣爆發向賣家收刊登費,引發網友不滿的風波時,樂多便趁勢攻下一席之地。
隨後因應使用者風潮,樂多轉型為以部落格空間為主要服務。李取中也於2008年創辦「樂多新文創線上誌」網站,與20~30位人在國外的專業寫手合作,提供生活文化、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全球觀點與深度評論。
其版面設計與紮實內容大獲好評,曾奪下華文網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網路金手指」大獎。
2009年有朋友詢問李取中,是否有意跨足實體雜誌出版,約莫同時,他偶然得知英國《TBI》的歷史背景與發行模式,深感興趣,決定以此為起點,在紙本出版式微的年代,仍毅然地從網路老手成了一名出版界新兵。
2009年11月,李取中飛往倫敦《TBI》總部與創辦人柏德見面,他帶著台灣遊民分布、大眾運輸系統、現有社福資源等資料,以及規劃中的雜誌內容,並動用人脈,請來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為創刊號設計六款封面初稿。
柏德對其有備而來的專業架勢印象深刻,欣然同意,只說了句「Go ahead!」,要李取中放手去做,不需支付任何授權費用,但也直言僅能提供經驗分享,無法提供金錢或人力等協助。
自英國返台後,李取中即馬不停蹄地展開台灣版《TBI》的前置工作,向親友籌資200萬元,做為創業成本。
去年4 月1日為《The Big Issue》在台創刊首賣,當日就邀集街友販售員一同上街宣傳。發行一年多來,雜誌銷量與販售員人數都逐漸增加。
首先為招募販售員,李取中在台北的活水泉、恩友、人安等遊民關懷團體舉辦說明會,宣傳雜誌概念及運作方式,有意願者可再參加第二階段的銷售技巧說明、實際狀況演練,便能開始上街頭實習販售。
正式上街販賣前,比照英國模式,販售員需簽署一份行為守則,包括販售時不得抽菸、喝酒、販賣雜誌以外的物品,也不能接受民眾超額付費等。李取中解釋,這些行為守則是表現對工作的尊重,也點出社會企業與慈善事業的差異之處。
一開始,《大誌》會免費提供十本雜誌予新手販售員,雜誌賣完後,他可依自己的財務狀況、銷售情形,決定要再補多少本新書。
而包括每天駐點販售的時間,今日開張營業與否,或因情緒與健康因素想短暫休息數月,甚至不想賣了都可隨時退出,一切端看販售員的自由選擇。
李取中說,街友多半有多重而臨時的工作,加上他們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若給予太多限制,只會徒增反效果。
依官方統計,大台北地區約有500~600名街友,若再加上隱性數據,估計總數超過1,000位。
《大誌》創刊一年多來,共有120位街友曾參與《TBI》販售計畫,現職販售員人數,也從最初的18位,陸續增至目前的50位。街友來來去去,有人擺脫遊民身分,找到穩定的正職工作而回歸社會,也有人覺得實在做不來而退出,高流動率亦是全球《TBI》共同面臨的常態。
台灣版《大誌》發行量3萬本,銷售員每月平均銷售量約為兩百多本,但其中也有十來位每月銷售量在600~700本之間,月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
李取中分析,銷售情況與販售員願意投入耕耘的程度息息相關,地點的人潮多寡反倒是其次,若販售員不常現身,常讓特地依駐點資訊前去購買的讀者撲空,生意自然就轉向駐點時間長、現身頻率固定的販售員。
《大誌》鎖定25~35歲的Y世代為目標讀者群,傳遞「大智若愚」的愚人精神。
台版《TBI》定位為綜合性的人文雜誌,內容包含全球議題、藝術文化、綠色思潮、商業科技的綜合報導與評論,並鎖定25~35歲的「Y世代」為目標讀者群。
選在去年4月1日愚人節發行的創刊號,封面上頭大大寫著「愚人世代」,靈感來自於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的結尾:「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X世代的李取中說,在網路時代成長的Y世代,是目前國內人口比率最高的一群,他們多勇於創新、追求自我,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在他眼中,Y世代即是一群「大智若愚」的愚人,其想像力與為理想而前進的動力,將會為未來增添許多繽紛的驚喜。
同時,Y世代生長於物質豐裕的年代,消費選擇目不暇給,資訊爆炸超載,因此《TBI》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為核心理念,傳達無論外界紛擾吵雜,仍得切記時時回歸本質,以最單純的心態看待世界的「愚人」精神。
而如同柏德在英國《TBI》創刊時所言,社會企業販賣的是產品,不是憐憫與同情,因此雜誌也需具備可看性及競爭力,與市面上一般商業雜誌較勁。
與國際間其他以遊民書寫或遊民政策議題為主的街頭刊物相比,《TBI》的編輯策略也曾在英美兩地引起討論爭議。
一派意見認為其版面精美、內容過於向大眾文化靠攏,並不時請來安潔莉娜裘莉、保羅麥卡尼等好萊塢名人、搖滾明星登上封面,擬仿商業雜誌的做法,遊民參與程度低;反之,也有支持者認為《TBI》讓街友獲得實際收入,又找到雜誌能長久經營的成功之道,相得益彰。
李取中舉例,若是一杯標榜公平貿易的咖啡,卻又貴又難喝,消費者起初或許會以「愛心、慈善」為理由,姑且上門一試,但不足以讓顧客長期買單,而既然以創造街友收入為目標,內容自然得以能否引起讀者購買興趣為優先考量。
比較各國《TBI》版本,仍以時事、社會議題、藝文娛樂資訊為共同主軸;而每期約80頁的台灣版《大誌》,則參考英國知名雜誌《MONOCLE》,內容分為國際時事、商業科技、文化、設計、編輯精選等五大主題,至今則有張惠妹、伍佰、陳綺貞等國內流行樂名人躍上封面,也有部分廣告支援收入。
「與其伸手要,不如舉手賣!」創始於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雜誌,以街友販售為通路,提供無家可歸者自食其力的機會,重新取得生活主控權。
礙於台版《TBI》人力、經驗不足,初期街友通路建立不易,但為打響名號,李取中看似冒險地大膽印製10萬本創刊號(至今仍有庫存),除了大台北地區由販售員販賣之外,台北以外的縣市,因尚未布建街友銷售網絡,則仿傚英國版初期曾在200家美體小鋪上架模式,台灣版也在「7-Eleven」便利商店上架販售。
李取中解釋,新雜誌創刊,需要宣傳推廣,也希望台北以外的讀者若因網路資訊、媒體報導對《大誌》感興趣,至少先有初步接觸管道,而超商與街友販售地區並無重疊,沒有互搶生意之虞。在超商賣出的雜誌,原歸販售員收入的50元,《大誌》則與7-Eleven協議,扣除超商上架成本後,再由7-Eleven統一捐給聯合勸募,並指定以街友關懷團體為捐款對象。
不料,此舉一出,網路討論聲浪不斷,有網友質疑,這與《TBI》在全球標榜的街友通路不一致,是否仍能顧及原始精神?
面對外界疑惑眼光,以及考量於便利商店發行的高成本與效益,僅實驗短短兩期後,自去年六月發行第三期起,就取消於7-Eleven上架販售,改與中南部的街友社福體系聯繫,尋求資源以能持續拓點,但因《大誌》團隊僅有6人,仍需顧及平日的編務及發行業務,遲至今年5月,才在台中新增駐點販售員,而全台仍有許多銷售空間待拓展。
「柏德有來信表示鼓勵,他說在便利商店上架不一定不好,雖然他們當時在英國的嘗試並未奏效,但至少你試過一次,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沒有忘記理想的初衷,」李取中說。
以綜合雜誌為定位,《大誌》版面清新簡潔,頗具質感。
《TBI》從社會企業的理念出發,但仍有媒體經營的營收平衡問題。全球各地的《TBI》發展初期,雜誌社因必須兼負編務與建立街頭販售者通路的工作,多在站穩腳步、有足夠盈餘後,就另外成立「TBI基金會」,希望以非營利組織模式獨立運作,分擔販售員的培訓工作,並對外募款,將所得用於更廣泛全面的街友服務,以運作最成功的英國、澳洲、日本為例,都是《TBI》在當地創刊4~5年後,才成立基金會。
目前台灣版《大誌》營收僅能勉強打平,成立基金會還是個遙遠的夢想,李取中的想法是,先從每月發行一次,逐步增加發刊頻率(改為每二個月發行三期),以讓販售員能提升收入為短期目標。
回想創刊一年的過程點滴,李取中笑稱自己並非抱著濟世濟民的崇高理想,只是對「發行台灣版《TBI》」這個挑戰,懷抱高度熱情與好奇,即使過程困難重重,還是想要用盡全身力氣促成。
「感謝大誌,有大誌真的很好!」走過一段顛簸人生道路後,販售員李隆柱不禁感嘆,「天底下找不到一個工作比賣大誌還溫馨,客人買完雜誌,還會面帶笑容地幫你加油,」他笑著補充說道。語畢,他轉身上工,炎陽下的身影繼續高喊,「大誌雜誌!一本一百!」
「與其伸手要,不如舉手賣!」創始於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雜誌,以街友販售為通路,提供無家可歸者自食其力的機會,重新取得生活主控權。
以綜合雜誌為定位,《大誌》版面清新簡潔,頗具質感。
以綜合雜誌為定位,《大誌》版面清新簡潔,頗具質感。
以綜合雜誌為定位,《大誌》版面清新簡潔,頗具質感。
台灣版《大誌》由前樂多執行長李取中引進,《The Big Issue》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目前全球已有10國版本。
台灣版《大誌》由前樂多執行長李取中引進,《The Big Issue》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目前全球已有10國版本。
「與其伸手要,不如舉手賣!」創始於英國倫敦的《The Big Issue》雜誌,以街友販售為通路,提供無家可歸者自食其力的機會,重新取得生活主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