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座兒童美術館成立於去年元月,這座私人美術館將展示空間交還給孩子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在這裡,大人會發現孩子原來都是創意無限的小畫家,那恣意揮灑的心靈彩筆,讓成人都相形見絀呢!
走進位於台北市天母商圈的蘇荷兒童美術館,一進大門,右手邊的檯子上擺著蠟筆和紙。這裡不收費用,但是包括孩子、家長與老師,卻必須畫張指定的圖畫作為「門票」。
紙上註明了,請每一位觀眾以房屋、樹、花、草、人、蝴蝶、山、腳踏車八個元素,完成一張圖。每當一個團體的圖畫完成時,導覽人員會將圖畫鋪排並列,眼尖的觀眾會開始不好意思地笑起來,跟著其他參觀者也陸續發現了,不禁搖頭發問:「怎麼大家的圖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一叢三根草,一朵五花瓣配上兩片葉,還有同樣斜屋頂、兩個田字窗、一座大門所構成的房子?」尤其是如出一轍的大人,更是當下領略自己的不足,帶著重新學習的心情與孩子一同進入。
你看見什麼了?變換一下站立的角度,原本的冰山與水母,就會變成一張另類的「臉」哦!
門票,一張畫
這樣的「門票」設計,透露著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的用心良苦。「這些畫都是『背』出來的,」林千鈴指出。
在台灣,多數的美術課程著重工筆描繪,致力於「很像」的繪畫創作,人們的眼睛早已僵固,失去嬰兒般新鮮的好奇,我們看都不看,想都不想就下筆作畫。在台灣開設兒童美術班十二年的林千鈴,非常有感於這一代父母們制式的美術教育,「台灣藝術教育的困境多半不是兒童創造力有問題,而是大人的觀念出了問題,」林千鈴感觸良多地表示。
放眼世界,很少有國家的兒童才藝班像台灣這樣密集,然而我們的美術涵養與藝術鑑賞能力卻與之不成比例。歸根究柢,錯誤的美術教育恐怕難辭其咎,許多才藝班,甚至反而成了抹煞孩子創意的牢獄。
「當孩子從美術班帶回來的作品,張張都豐富而完整,先別太高興,因為『好』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危機,」林千鈴再次提醒著父母們要打破技巧取勝的美術觀念。
所有的美術老師都知道,只要給予孩子圖樣示範,孩子的圖畫就會又快又好,然而這樣少了仔細的觀察、創意啟發的「示範教法」,「可說是最快速的萬靈丹,卻也是致命的毒藥,」林千鈴對於制式美術教育的憂心,促成了這一座兒童美術館的誕生,她試圖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戶,讓大人尊重孩子,重新交還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
脫下鞋子,進入魔幻學習室,孩子們不由得驚呼:「怎麼地板看起來尖尖的,摸起來卻又是平平的?」
以教育代替館藏
大門前庭外牆,由泥磚組成的牆壁來自兩百多位小朋友的集體創作,每一塊泥磚都是小朋友利用竹籤在水泥和石灰調成的泥版上的創作。曾經參與創作的孩子,每次前來,都會興奮地尋找自己的那一塊磚,然而卻發現,自己認為最美麗的那塊泥磚,置身在集體創作中,並不容易找尋。
「在集體創作中,的確是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作品,然而,整面牆要是少了哪一塊,這件大作品卻馬上顯出缺陷來,」美術館導覽人員林史青這樣告訴孩子。
「收藏不是我們的重心,教育才是美術館的心臟,也是它的靈魂,」林千鈴一語道出蘇荷兒童美術館的最大特色。教育成為這所美術館一切規劃、發展、執行的考量方向。
在世界美術館中,以課程規劃為主的展覽並不多見,然而蘇荷兒童美術館卻以此為目標。
開館以來推出過《畫家自畫像教育展》,看著墨西哥女畫家芙麗達•卡蘿蚯蚓般的眉毛,西班牙畫家達利又捲又翹的鬍子,荷蘭畫家梵谷那乾稻草一般的頭髮,讓小朋友直接接收畫家藉由自畫像所傳達的情緒與內在信息。
一手打造兒童美術館的林千鈴,希望大人與小孩帶著天真的眼睛,一同來探索藝術世界的奧妙神奇。
尋找神秘線
在春末剛下檔的《你、我、他──人物系列教育展》中,主要的駱駝展區裡,掛滿了四到十五歲孩子們的圖畫,畫中的人物姿態萬千,個個不一,即使線條還不流暢的小小孩,卻都能傳神地捕捉出人物的動態。
導覽人員引導孩子發現,畫人之前要先找到人的「神秘線」,就像看一棵大樹,要先掌握樹幹,再注意分岔的小枝枒。
導覽大姊姊接著拿出一片透明的塑膠片,蓋在小朋友的圖畫上,讓孩子們找出每一幅圖畫裡人物最重要的神秘線,也就是脊椎主軸線。例如站立的人看起來像是「1」,彎腰的人的神秘線是「ㄑ」,坐著的人是「ㄥ」。一旦掌握了主要的大動作,而不落入細節的描繪,就可以開心地捕捉動作萬千的人物了。
導覽大姊姊說著,許多小朋友都忍不住站起來,做出各種自認為最困難的動作,考考同伴們來發現自己的神秘線。
同時間,在多功能的隧道展區,陳列著許多不同時代畫家的人物畫,還有不同年齡、性別人物的標準身高圖像,還有世界上最高的男人與女人的圖像,讓小朋友發現不同年紀的人,頭與身的比例竟然都是不一樣的。
從左邊走到右邊,壁畫上的歐洲美女緩緩變身成唐朝仕女。繪畫在這裡可不只是平面的呈現喔。
打破石膏像?
走過教育展的主要駱駝展區與隧道區,接著進入另一個孩子作品發表的綠洲區,展示的竟然是最需要計算精準的石膏畫像。
仔細一看,這裡的石膏畫像很不一樣,孩子們丟掉比例,丟掉像不像,自由自在地把石膏像呈現出來。重要的是體驗炭筆的質感,並利用塗抹及筆觸,理解從黑到白之間,有很多不同層次的灰色階層。
林千鈴希望孩子們學到的是藝術的感受,而非繪畫的技巧。畢竟藝術的珍貴在於深刻地傳達創作者的內在感受與心情,而非精確拷貝眼睛所看到的外在形像。
地上的雲、天上的雲,還有鏡中世界裡反映出來的雲,置身在超現實主義的風景裡,自然能感受現代藝術的千變萬化。
跟著藝術探險去
除了欣賞國際大師與小朋友們的畫作,因應博物館新時代的來臨,館方也特別加強與孩子的互動,設計「魔幻學習室」,提供大小朋友化身為藝術探險家,在魔幻教室中,體驗藝術的千變萬化。
脫下鞋子進入魔幻學習室的孩子,自然地發出驚嘆:「怎麼地板看起來尖尖地,踩起來卻又是平平的?」針對這次「超現實主義的視覺幻象」主題,魔幻學習室的七個密室,對眼睛展開一場真假與虛幻的大考驗。
入門第一個密室,利用幾何線條與明暗處理,讓地板看起來彷彿有無限個尖角突起,接著小朋友得在許多畫出來的圓孔中,尋找出一個真正的圓孔,藉以開啟第二個密室的大門。
第二個密室是北極熊小白的家,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仔細尋找,會發現白色的岩壁上,躲藏著大象、飛鳥等動物。而放遠望去,站在特定的角度,卻又會發現,突出的岩石、鯊魚和垂懸的大水母構成了一個超現實的臉孔。就這麼在發現中領略了何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最後一間密室更是有趣,整個天空中,一把把黑色的雨傘,像是烏雲般飄掛在上面,而黑傘內還都有著點點雨滴。這裡呈現的正是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立特眾多代表作的縱合裝置。
一扇門接著一扇門,藉著身歷其境的體驗,孩子們在魔幻學習室裡,來回探索每一間密室,捨不得離開。
把世界放進來
整座兒童美術館佔地四百坪,共分為四個展覽區、魔幻學習室與其他視聽、行政中心等等,可以同時容納兩百幅平面畫作與五十座的立體作品。
課程主題展的主要展品多數來自蘇荷藝術教育聯盟全台廿八間美術班,而包括魔幻學習教室、藝術隧道等體驗遊戲的區域,美術班裡八十多位臥虎藏龍的老師都是製作的後援部隊。
在這裡,美術班是美術館的奧援,大大減少了人事、財力的負擔,而美術館則是美術教室理念的先驅,藉著美術館觀念的提出與美術班的實際教學,雙管齊下地實踐了林千鈴多年來要讓藝術解脫,讓孩子領略藝術動人之處的內在理念。
然而,林千鈴也知道,若展品多數來自同一體系會有其侷限,因此,蘇荷兒童美術館也著重與其他國家進行館際交流。開幕第一檔推出的就是來自美國紐約兒童美術館的永久典藏展,展出來自二十九個國家的五十八幅作品。
這五十八幅作品是紐約兒童美術館在一九九六年時,對全世界徵求的五千多張兒童畫作中,再精挑出一百張作為永久典藏。有趣的是,這一百張的永久典藏作品中,有四張就是來自於林千鈴在美國的兒童畫室,因而建立起林千鈴與這一座兒童美術館的交誼。
除了館際交流,蘇荷兒童美術館也同時開放藝術家與小畫家們的申請展。去年中,留法藝術家吳伊凡與留日藝術家李朝倉兩人合力打造《感性遊戲》的立體裝置藝術,叫好叫座。
穿梭在《感性遊戲》布幕甬道間的孩子,有的說這是一座迷宮,有的說這是一波波大海浪,有的說是神秘的洞穴。吳伊凡則表示,利用柔軟透光的彈性布,拉出象徵母親柔軟產道的通道,期待孩子在鑽爬的過程中,重新感受母體的包容與柔軟。
每逢周日,蘇荷兒童美術館還有DIY動手玩藝術的課程,讓小朋友看過、想過、發現過、遊戲過,還能自己動手作。
藝術的小樹苗
同樣致力於美術教育,林千鈴覺得當許多兒童的創作並置排列在美術館時,將呈現出與單一作品大不相同的存在意義。
「這裡是一個宣示,一種告白,讓孩子透過畫來說明自己。在並列的作品中,我們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線索,父母在這個空間會一目了然,知道兒童創作是不能急,也急不來的。」
當一名四歲孩子還在塗鴉時,父母就要接受這個當然,而不以自己的高度來衡量孩子,以好壞來論作品。
「當許多孩子說『我不會畫圖』時,代表他們在創造的路上,已經遭到大人很多挫折與傷害了,」林千鈴心痛地表示。
當代藝術發展至今,許多傳統藝術墨守成規,許多前衛藝術又令人不知所云。牽著孩子走進蘇荷兒童美術館,讓我們重新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也重新領略藝術究竟是怎麼一件有趣的事兒吧!
蘇荷兒童美術館資訊: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至17:30
電話:02-28721366
館址:台北市天母西路五十巷二十號B1
網址:http://www.artar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