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創意米食
若說客家菜色是鄉野粗食,客家的米食點心卻是多樣又精彩,尤其是各式各樣的粄類食品,無論是婚喪喜慶、歲時節慶都不可或缺。例如:元宵節的菜包、湯圓;清明節的艾粄;端午節的粄粽;過年吃發粄、甜粄;婚喪喜慶則少不了粢粑。
粄,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的米食。首先將糯米加水磨成漿,再脫水做成米糰,亦即所謂的「粄脆」,再以粄脆為基礎,揉入艾草、南瓜、紅糟做成皮,包入各種不同餡料,做成口味或甜或鹹的各式粄食。
去年,鄭彩緞以客家創意米食榮獲台北市政府舉辦「點心美食嘉年華」的最佳特色獎。
鄭彩緞對於客家粄食的深厚感情,來自兒時農忙的記憶。她說,農業社會為了供應田間工作者餐與餐之間的點心,發展出許多米食點心,記憶中自家最常供應的是粄條和米苔目,「只要簡單泡個黑糖水就可以吃了,非常方便。」她說。
如今,鄭彩緞改良的客家創意米食,為的不是吃飽,而是吃巧。南瓜包、紅豆粄、艾草粄、菜包。金黃、鮮紅、淡綠、米白,一個個造型美、賣相佳。更可貴的是,這些顏色都來自健康的天然食材,絕不添加色素。
南瓜包與艾草粄的餡料大同小異,都是菜脯米、香菇、絞肉、蝦米與油蔥酥。兩者的差別在於,南瓜包在粄脆中加入養生的南瓜泥,艾草粄則是揉入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功效的艾草,特別適合5月梅雨天。
紅豆粄是甜食,豔紅的色澤則來自具降血脂功效的紅麴,內餡是紅豆泥。菜包通常以蘿蔔絲、香菇、絞肉、蝦米為餡料,不過最近鄭彩緞也嘗試以芋頭入餡,口感也相當不錯。
「用心」、「控制火候」是鄭彩緞做粄的不二法門。「蒸的時間要拿捏得剛剛好,一旦蒸過頭,粄膨起後反會塌陷,造型就不美了,要在粄膨起之前改小火慢蒸,才不會失敗。」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