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時,要參加台灣同鄉會,人家說我不是台灣人;想參加大陸同鄉會,人家又說我不是大陸人。許多金門人都碰過像我這樣的情形,這也是刺激我回金門競選國大代表的原因之一。
曾有朋友說我回金門,恐怕是「小廟容不了大和尚」;對我而言,土地的大小是用感情來定義,否則,在美國五大湖邊住了好多年,台灣也顯得小了。但我卻常在想,「我不但要回台灣,還要回金門。」
金門外流的人才確實太多,我自己就是個例子。但對許多人而言,不是不願回來,而是一個碩士、博士,在金門能人盡其才嗎?我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這個機會——競選國大代表,將來可能可以為金門做點事。
也因此雖然今天金門只有四萬多人,事實上,在台灣、在東南亞,關心故鄉發展的金門人多達四、五十萬。他們許多人每年都還會回金門走走看看。
今天金門是在一個關鍵點上,要學著做自己的主人。但要怎麼做——大家都不了解。我這兩個月在金門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對將來金門的發展,大家看法也很分歧,有人希望金門成為兩岸通商、通航的中間站,也只是不知道將來金門怎麼走是更好的選擇。
因此我希望把所有關心金門的人結合起來,一起討論出一條路。我個人則認為,建設成休閒式的觀光樂園,是一個較可行的方向。當然,要走到這一步,還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我們金門人要讓政府知道,建設金門,並非是無償的投資,我們也想自立,不要當個「賠錢貨」。
若隨著兩岸關係改變,五年、十年後,金門不再是戰地,不需要戒嚴,駐軍都走光了,金門卻變成無人荒島,是誰的責任?是每個金門人的責任;金門人要往前看,要拚一拚,輸贏是另一回事。不管金門前途是樂觀或悲觀,金門人都沒有權利悲觀。
〔圖片說明〕
P.19
定居台灣的金門學人吳成典想為家鄉盡點力。(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