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沈慕羽的一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曲折發展的縮影,一方面他鼓勵同胞「做個堂堂正正的馬來西亞公民」;另一方面他又是捍衛華文教育的先驅,也是「儒之行者」形象的代表。
今年93歲的沈慕羽仍然精神奕奕,說一口字正腔圓的中文,談起華文教育熱情洋溢,溫文和煦的儒者風範,讓後生晚輩如沐春風。
一生縱橫於大馬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各領域的沈慕羽,1940年代領導抗日被捕流亡;50年代活躍於大馬政壇;60年代因爭取華文地位,被自己一手創立的政黨開除; 70年代登高呼籲華人團結而被控觸犯「煽動法」;80年代力爭華教生存,以76高齡下放至黑牢一年多......;在每一個年代都留下轟轟烈烈事蹟。
奇特的是,在他英雄般的行止中,又同時流露出一股園丁般的踏實,麻六甲歷史悠久的華文補習學校「晨鐘夜學」便由沈慕羽一手創辦,並且辛勤耕耘一甲子,無數個晨昏踩著「鐵馬」上下班的身影,見證了沈慕羽的堅毅精神。
「先父是革命家,以天下為己任,他為我取名『慕羽』就是仰慕關羽,使我的負擔非常沉重。為了實現他們的願望,我只好服務一生,戰鬥一生。」稱自己為「老頑童」的沈慕羽在一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為他舉辦的壽宴中對賓客說。
可不是嗎?走進沈家廳堂,第一眼望見的就是桃園三結義的浮雕,「忠義千秋」四字映襯出沈老與眾不同的人生風景。正牆上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二位人物──國父孫中山先生以及父親沈鴻柏的相片分懸左右,中間一副對聯「慕聖崇賢師孔孟,羽書徵士法堯舜」,則透露沈老數十年來執著發揚中華文化的信念。
沈慕羽出生於馬來半島南端、古城麻六甲的書香世家,祖父是晚清秀才,父親沈鴻柏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擔任革命黨同盟會麻六甲支部部長,之後中國國民黨又委任他為僑務委員。沈鴻柏除了關心國事,對教育也充滿熱誠,1920年代在麻六甲創辦平民學校、培風學校、培德女校,對普及教育不遺餘力。「政治和教育二個家世傳統,可以說奠立了沈慕羽安身立命的基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高級講師何啟良為文指出。
來到沈家儉樸但充滿中華文化氣息的廳堂中,拜訪一生經歷了幾乎所有大馬華社重大事件的沈慕羽,沈老從千頭萬緒的歷史事件中,娓娓道出幾個他為華文教育奮鬥的難忘故事。
1955年,馬來人及華人兩大族群的政黨領袖舉行「麻六甲會談」,華人領袖為了顧全大局,對華文地位做出讓步,透露大馬教育議題與種族政治複雜糾結的一端。(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提供)
政黨青年才俊
談到1966年轟動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沈慕羽被馬華公會開除黨籍的經過,要回溯到50 年代「馬華公會青年團」(馬青團)的創辦和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一事。
殖民時代,祖籍漳州、學通中西的殷商陳禎祿爵士發起組織代表華人的政黨「馬華公會」,沈慕羽受其感召,1949年成立之初就已加入。年輕時活躍於國民黨海外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沈慕羽,1955年在麻六甲成立以維護民族精神為宗旨的「馬華公會青年團」,經常舉辦合唱、戲劇等活動凝聚青年向心力,隨後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分會。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後的二次大選中,沈慕羽帶領馬青團四處為馬華公會演講拉票,表現優異。
1956年,沈慕羽被殖民政府英國女皇賜封為「太平局紳」;馬來亞獨立運動期間,沈慕羽又跟隨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奔走呼號,與馬來人、印度人並肩打拚,爭取建國,許多群眾大會及宣傳文告多出自沈慕羽手筆。1957年沈慕羽得到美國艾森豪提供馬來亞青年領袖獎學金赴美考察;同年馬來亞宣布獨立後,沈獲頒建國有功勳章JMN。
然而這些亮麗的光環,並未讓青年沈慕羽忘卻了自己參與政黨活動的初衷──以政治手段爭取華文教育的生存發展。
1971年的華人團結大會由代表華人政黨的「馬華公會」發起,當時華人正遭遇政經、文化各方面的挫敗,救亡自強心切(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提供)
語文運動
其實早在1951年殖民政府公佈「巴恩氏報告書」,建議廢除各民族母語學校,以英語、巫語(馬來語)為主要教學語文,當時擔任麻六甲平民小學校長的沈慕羽,就已經拜訪首都吉隆坡華校教師會領導人林連玉,會商如何團結華校力量以向政府爭取,因而催生了「全國華校教師會總會」的誕生。
沈慕羽注意到獨立後馬來亞民族主義意識高漲,教育政策愈來愈朝向馬來化發展,他為此深感憂心。
「語文是民族的靈魂,任何民族都有自尊心,愛護本身的母語母文。世界上許多開明的國家為了適應國內各民族需要,都採用了多種語文為官方語文,」沈慕羽認為,瑞士連佔人口1%的羅馬人的母語都可成為官方語文之一,更何況佔大馬人口最多數的華人(當時華人比例高過馬來人),而且華語也是「馬來亞聯合邦」五百年來一直沿用、從未中斷的語文。
雖然華教人士極力爭取華文地位,但是大馬在1957年獨立後,世居此地的華人多已逐漸認同馬來西亞做為安身立命的國度,不再以中華民國僑民自居。「華人認為自己是創建大馬的一份子,而且大馬政府也不允許有雙重國籍,」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研究華人認同問題的何國忠為文指出,國家認同不是大馬華社的困擾,問題是處在多元文化的國家中,華人如何對自身的主體文化作調整?
而馬來西亞的政治向來為族群問題主導,文化問題就在族群問題籠罩下,帶給華人長期的負擔,也造成華社彼此拉鋸、甚至分裂。
原來,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一向是馬華公會的重要政見,獨立前華教領袖為配合馬華公會的競選策略暫時擱置;不料獨立後由於政局急速馬來化,加上馬華領導人易主,使得此一主張逐漸撤守,而大馬政府接續提出的一項項新教育政策,又迫使華校生存空間備受壓縮。
氣宇軒昂的青年沈慕羽先後參與抗日、大馬獨立建國運動,1950年代即在馬來西亞政界嶄露頭角。
「取」與「讓」的底線之爭
對馬華公會而言,由於身為大馬執政聯盟的第二大成員,除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傳承外,國家穩定和各民族和諧相處更形重要,馬華公會新任會長、陳禎祿之子陳修信就表示,在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沒有一個種族可以為所欲為,任何方案都需要「取與讓」,必須透過協商而獲得。他認為華教龍頭林連玉以怒言疾呼方式爭取,是昧於馬來社會和文化的表現,無法達成目標。
「『取與讓』是馬來西亞族群政治的特色,」何國忠為文指出,即使代表文化維護的華文教育組織「董教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和教師會總會的合稱)也了解讓步是必要的,但是要讓到什麼程度,底線在哪裡?才是真正的考驗。
「一路走來,巫統(馬來族最大政黨)高層關閉華校的聲音不曾斷過,」沈慕羽對於執政聯盟遲遲未履行獨立前維護華人權益的承諾,以及自己身處的馬華公會在爭取華文上立場退讓逐漸失望,而年復一年,眼看「馬來文成為唯一官方語文」的大勢即將形成,「站在民族的立場,我一定得挺身而出。」
1965年,沈慕羽以「教總」立場發動全國華人社團抗爭,陳修信卻認為他公然反抗馬華訓令,而以蔑視黨紀、破壞執政聯盟為由,將他開除黨籍,當時沈慕羽在馬華公會服務17年,已具有相當聲望。
「怒髮衝冠憑欄處,......」93歲的沈慕羽仍常彈琴高歌,在老先生微顫的琴韻中,流洩的是令海內外華人思慕的文化馨香。
開除黨籍
沈慕羽回憶這件轟動華社的大事時說,「我只是一個小學校長,身為公務員甘冒大不韙,勇氣從何而來?我是凜於中華民族列祖列宗氣節,受關聖帝磅礡正氣感召。」
開除決議通過後,全國華社譁然,各地馬青團召開緊急會議,許多基層黨員更脫黨求去。「若馬華公會當時能把握高漲民氣向當局爭取,就算不能完全扭轉華語地位,也必可改善華語處境,」沈慕羽如今回憶仍相當惋惜。
開除黨籍後,沈慕羽卸下黨政包袱,反倒得以全力投身於「教總」的經營,並以和平請願方式繼續爭取華文權益;此時華社為因應當局限制華校生出國深造,籌辦華文獨立大學的呼聲鵲起,沈慕羽遂將重心集中在「獨大」爭取上。
1969年大馬舉行獨立後的第三屆大選,馬華公會因為反對「獨大」及華語運動等大失華社民心,創下了建黨以來最差的得票率,導致軍心渙散,幾乎「黨不成黨」。
為了重振士氣,馬華高層在1971年計畫發動「全國華人大團結」運動,在幾位華人部長聯名敦請下,沈慕羽終於接受陳修信的邀請,出席大會。沈慕羽在演講中,對巫統大會的決議提出7點「反建議」:包括政府對各族應一律平等;強制實行單一語文是全民團結的障礙;教育機會均等;政府扶貧濟弱政策應不分種族......等,台下掌聲如雷,大會氣氛慷慨激昂。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高級講師何啟良表示,當時大馬華社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節節敗退、人心惶惶,救亡自強心切,尤其經過1969年「513種族衝突事件」衝擊後,華人挫折感更甚,極度渴望一位「救星」出現,而沈慕羽恰於此時昂然挺身而出,自然聲望如日中天,所到之處,甚至有人高喊「沈慕羽萬歲」。
沈慕羽的書法自成一格,有「沈體」之稱,在麻六甲已成為學子臨摹的字體。從沈慕羽專注的揮毫神情中,人們彷彿也看到了他堅毅執著的一生。
「救星」被捕
果然,沈慕羽的群眾魅力引發大馬當局疑懼,他和另一位華人領袖顧興光以言論觸犯「煽動法」被捕,案件審理兩年,期間他必須定期至法庭接受審訊、出庭,最後政府還是畏於輿論而撤銷案件。
沈慕羽領導「教總」為華教奮戰28年歲月中,挫折無數。就大馬政府試圖實施一元化教育政策的歷程看,1960年代的焦點在促使華文中學改制,70 年代是阻撓華文獨立大學的創辦,80年代則提出一連串致使華文小學變質的措施。
1982年大馬教育部通過3M制新課程綱要:華文小學除了華文科與算術為中文外,其他科目以馬來文為主;1984年又規定華小集會必須使用國語(馬來語);1985年更推出「綜合學校計畫」,要將華文、印度文、馬來文小學同納一個屋簷下;沈慕羽當時仍擔任「教總」主席,自然都站在抗爭的第一線。
1987年,大馬教育部陸續調派不諳華語的華裔人士出任華文小學校長、副校長等高階職位。此舉讓華社有「華小即將變質滅亡」的危機感,在沈慕羽呼籲下,華社各界力爭到底,不久全國各地三千多位華教人士齊集吉隆坡天后宮舉行抗議大會,要求當局俯順民意,調走不諳華語的老師及校長,並發動全國華小罷課。
沈慕羽的書法自成一格,有「沈體」之稱,在麻六甲已成為學子臨摹的字體。從沈慕羽專注的揮毫神情中,人們彷彿也看到了他堅毅執著的一生。
第三度入獄
然而同時,大馬境內種族極端份子也趁機舉行集會活動,政府迫於局勢不安,援引「內安法」,展開「茅草行動」大逮捕,共扣留包括沈慕羽在內的一百多位華教人士。
當時已高齡76歲的沈慕羽和另三位重要華教領導人被單獨監禁在「黑牢」中長達60天,一盞小黃燈24小時照著僅夠容身的窄小牢房,沒有床鋪、僅有一條自來水管可供飲水及沖便,沈慕羽回憶,那段度日如年的日子,每天不定時就會被矇著眼、扣手銬帶出審訊,他甚至對戰友透露,當時曾有自殺念頭,沮喪時就唱抗日歌曲、正氣歌、滿江紅來激勵自己,終於渡過這場延宕一年多的牢獄之災。
沈慕羽擔任「教總」主席28年,為華教犧牲奮鬥的事蹟,許多人知之甚詳;雖然華文為官方語文的爭取功敗垂成,但是在沈慕羽和許多華教鬥士的努力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蓬勃發展,在台灣和中國大陸外,無出其右者;而隨著時代開放,華社與當局尖銳對立的氛圍也逐漸和緩,大馬已逐漸實現多元種族繽紛國度的美好願景。
默默耕耘
比較起來,在麻六甲幾所學校的實際執教生涯,雖然不如華教或政壇的亮眼,但那超過一甲子的平實耕耘,更足以彰顯沈慕羽「儒之行者」的人格風範。
翻閱《晨鐘夜學六二回顧特輯》,沈慕羽與一屆屆畢業生的合照,從年少到白頭,彷若親歷一趟時光隧道。沈慕羽為文表示,1933年晨鐘夜學開辦時他就擔任教職,二次大戰後開始掌理校政,眼看一批批學子畢業離去,60年來,連學生的學生都已經退休,自己可稱之為曾祖級老師了。
晨鐘夜學以推廣華語、宣揚中華文化為辦學目標,主要服務華社中的失學青年和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士在工作之餘夜間進修,可說是「成人教育」的先知先行者。數十年來歷經蓬勃輝煌與慘澹低盪,沈慕羽在1970年代末華校情況惡劣時曾對師生說,即使只剩下一個學生,他還是要辦下去,而天無絕人之路,學校總是轉危為安。目前晨鐘夜學已是麻六甲、甚至是全大馬最著名的補習學校。歷年來還吸引了不少馬來族和印裔人士前來學習華語。
馬來西亞新山南方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鄭良樹拜訪麻六甲時,對甲州從南到北,從鄉下到城市,華語普及的程度驚奇不已,他為文推崇沈先生廣開大門、有教無類的教育功不可沒。
雪裡松
沈慕羽91歲才自晨鐘夜學退休,仍維持每天閱讀數份報紙、寫日記、練書法的習慣,沈慕羽寫日記四十餘年,細心保存、不曾間斷,近年華社正積極籌募基金出版,其日記被學者認為是研究馬華人物、歷史、思想不可或缺的史料。
問到每週末到「孔教會」指導高級書法班的沈老如何養生?他笑說「揮毫運氣」就是最好的運動。雖然一生戮力從公、兩袖清風,也不忘子女的教育,9名子女2位留學台灣、紐西蘭,其餘都在大馬國內獲專業訓練,投身於華社的文化教育工作。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沈慕羽傳記中指出,沈慕羽一生堅定維護文化大傳統的貢獻,在晚年受到國內外肯定。1996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頒給他國寶級文化獎,是東南亞獲獎的第一人,並受邀訪問台灣,對金門四通八達的隧道建設和防禦工事印象深刻;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的《世界華僑界華人大辭典》也介紹沈慕羽事蹟,民間教育機關團體更與之往來頻繁。
此外,連推行單元化國語(馬來語)政策的大馬政府,到頭來也肯定了沈慕羽對國家的整體貢獻。2000年在首相馬哈迪提議下,麻六甲州元首授與他「拿督」榮銜。
「為人莫學風前柳,處事當效雪裡松」、「能吃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欣賞夜學紀念冊中沈慕羽一幀幀蒼勁書法的同時,也讓人陷入沉思。沈慕羽的苦口良言雖然與這個權變時代的價值格格不入,然而,這不正是沈慕羽之所以為時代大老的獨特風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