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的開始,吃麵的故事
「我在36歲那年,才開始做我自己想做的事,為自己而活,一輩子,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這個看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陳俊朗創辦孩子的書屋後才發現,「我就是想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雖然過程充滿許多挑戰,走過許多連我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低潮,然而當困難解決,再一次擴充心理的能量,就能夠再前進。」
賣過車子、房子,開過餐廳與特種行業的陳俊朗,為了陪伴「年久生疏」的孩子,回到台東老家,順便考書記官。但會變成孩子與工作人員口中的「陳爸」,要從吃麵的故事說起。
時間回到2000年,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陳俊朗帶著2個兒子到街角吃麵,遇到兒子陳彥翰國小的同學小童,陳俊朗隨口邀請一起吃麵。習慣吃兩碗麵的陳俊朗與陳彥翰,也幫小童叫了第二碗麵,吃完沒有多久,小童卻唏哩嘩啦全吐出來。「陳爸,我很久沒有吃過這麼多東西了!」小童歉疚地說。
小童由於父母親離婚,媽媽改嫁,父親失業後酗酒更加嚴重,遇到陳俊朗之前,3年來沒有好好吃過一頓晚餐,陳俊朗本來在家陪小孩讀書寫功課,索性邀小童一起。小童也出人意外地說好,每天晚上7點30分就到陳家報到,風雨無阻,持續了4個月。
有兩天小童突然不見了,回到書屋後,去了那裡不願意說,只說:「不想念書了。」原來考了全班第一,拿了成績單去花蓮找媽媽,但是他發現,縱使考第一名,也要不回已經另組家庭的媽媽。還好的是小童仍到書屋,他旗下常打架的手下們也被「收編」到書屋來。
「再酷的孩子都需要人呵護」,陳家的三合院開著,漸漸地,附近孩子被吉他聲、打球吵鬧聲吸引,人愈聚愈多,最多曾到六十多位。陳俊朗發現,孩子中很多像小童一樣,家庭功能紊亂,下課回家要幫父母買酒喝,當父母失意時的「出氣筒」,肚子餓了也沒有人理,或是隔代教養,下了課就在外面亂晃。
在詫異、不解為何會有這種家庭之餘,卻激起陳俊朗的義氣,在家起大灶煮飯給大家吃,原本念考試用書,改成念孩子們的教科書,幫這些被主流教育放棄的孩子復習功課。
青林書屋矗立在台東省道旁,述說著自力自建、 完成不可能夢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