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茵懊惱得很:怎麼自己早不畢業、晚不畢業,偏偏碰到經濟不怎麼景氣的時候畢業?
公立大學哲學系的文憑,好像擺到任何公司都沒有「名分」。大學時代她喜歡寫作,一心一意想畢業後當個編輯,但是找工作時打開報紙一看,機會並不多。有的小出版社連聽都沒聽過;好不容易瞄到知名度較高的雜誌社,條件也多半要求「三至五年經驗」,投遞的履歷、自傳少有回音。
想想在學校裡優秀的成績,和在社團的活躍,敢情只是一場空?有些在學校表現平平的同學,居然比她先找到工作,雖然多半轉行,好歹也開始上班賺錢了。如茵逼自己又應徵了幾家公司,都因志趣不合不願屈就。
親朋好友知道她畢業了,不是問:「在那裡高就啊?」就是「什麼時候請喝喜酒?」父母親雖然知道如茵心情不好,但也掩飾不了臉上的尷尬。如茵不必養家,可是找不到工作好像讓父母很沒面子。
在心情茫然的時候,她算過紫薇斗數、卜過卦、測過字,但幾個月過去了,工作仍沒有一點著落。如茵沮喪又焦灼地在日記寫下幾個字:「難道百無一用是『書生』?」
令人吃驚的是,張如茵並不是一個特例。
「怎樣才能漂亮出擊呢?」或許在公告欄的就業指南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二萬三千人難就業
根據統計,我國七十五年大專畢業青年約有八萬九千人,其中男生須服役與退伍的人數大致接近,所以準備就業或繼續深造者,仍達八萬八千人。
「依照我們市場調查的資料,預計其中二萬三千人將面臨謀職或擇業上的困擾」,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秘書施俊文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不論過程有多少困擾,即使會跌得「鼻青臉腫」,工作若能找到也就認了,問題是這二萬多人找得到嗎?多久才能找到?
青輔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研究顯示,七十三、七十四年專上畢業生,約有一半以上在畢業一個月內找到工作;時間拉長到三個月,找到工作的比例增至八成左右。
但是,畢業一年八個月後也有百分之二的人還未能就職。「只好在家『孵豆芽』,忍受『天怒人怨』」,一位符合這統計數字的數學系畢業生自我調侃:「高不成低不就哇!」
中國千百年來的古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竟在廿世紀遭到嚴厲的考驗。
就在四、五年前,能考上大學還是「光宗耀祖」的喜事;如今卻成為「考上大喜,畢業大憂」的心事了。
「喜的是孩子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憂的是僧多粥少,找不到事」,一位家長嘆道。難怪一位社會系教授說:「畢業就是失業,已成為年輕人的口頭禪了!」
剛從軍中退伍的男生雖然有二年的兵役緩衝期,但卻要擔心:少了二年社會工作經驗,在激烈的競爭下恐怕起步晚了。
日本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無論男女都笑臉盈盈;但一進入社會,女性卻得比男性吃更多的苦頭。(鄭元慶)
失業非我獨有
據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近年大專以上程度的失業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民國七十一年平均二萬四千人失業,到了七十四年初增至四萬一千人,這一年的第三季更高達六萬人。七十五年雖有改善,但到了第三季也有五萬二千人失業。
此外,青輔會每年對離校八到十個月的專上畢業青年所做的就業狀況調查,也顯示這批社會生力軍的「尚未就業率」,在七十二年達百分之卅一,約有二萬人未能就業。
七十三、七十四年經濟景氣復甦,就業情況稍好,尚未就業率分別為百分之十七及十五;但到了去年,數字又上升至百分之十八,這代表約有一萬二千人未能就業。其中又以法、農、理、文等科別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較差;教育、醫學系就業情況較理想。
然而,我們並不孤獨。
美國的情形是: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比較上仍比高中、職校或初中畢業者多,但並非所有大學生都能順利找到工作。像電機、電腦、醫學等科系的畢業生,就業比學農業、政治、歷史、地理的人容易得多。這點幾乎是全球皆然。
英國目前獲得學士學位的約有十三萬人,每年大約以百分之三的比例增加。
由於英國失業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畢業生也「劫數難逃」。於是,像牛津、劍橋等名校不得不火速設置職業生涯的諮詢委員會,來指導學生如何找「頭路」。
朋友之間的互相打氣,可以幫助畢業生度過失業的尷尬期,減低些許壓力。(鄭元慶)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日本,有它不同的問題。
畢業,對日本許多大學女生而言,是件可怕的事。生長在一個對教育評價極高的社會,女孩和男孩由小學公平競爭到大學。但在求職時,一切都變了。
日本就業中心曾在一九八四年訪問了一千多家大公司,百分之八十回答不准備雇用任何大學畢業女生;有的公司口頭表示男女機會均等,但實際用人時,又以工作需要而對原先的說法大打折扣。
幸好,這年九萬多名女性大學畢業生,有百分之六十九找到工作,比十年前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剩下的百分之卅一則在就業市場「失蹤」了。
我國女性比日本女性幸運,失業情況沒那麼嚴重,有時甚至比男性少。民國七十三年,男性失業率是百分之二.四三,女性為二.四六;七十四年,二者差距更小,男性是百分之二.九一,女性為百分之二.九二;到了七十五年,男性失業率反高於女性,男性為百分之二.七五,女性為百分之二.五三。
瞭解這些統計數字「能讓失業者稍微釋懷,知道這不只發生在他身上」,一位學者說,這可以減輕一點心理壓力。
的確,大學畢業生在失業期間,必須承受極大的壓力:親友過度的關注、同儕之間的比較,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受挫,甚或經濟上的窘境……,都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敢相信會落到這種地步!」一位在學校頗為用功的學生形容,一夜之間,信心瓦解。
於是,憂鬱、沮喪、焦慮、徬徨……,輪番上陣地折磨人,使人找工作也難帶勁兒,形成了惡性循環。
了解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麼多面孔中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我?。(鄭元慶)
找出「情緒穩定帶」
如何克服情緒的低潮呢?
「找出你的情緒穩定帶!」專家建議。
有人情緒不穩時,聽聽古典音樂就平靜下來;有人看書轉移注意力;有人寫日記發洩;有人靜坐沈思……,這種種使自己維持情緒穩定的方法,稱為「情緒穩定帶」。
為挫折不斷找尋出口,胸中悶氣才能暢通,「否則會內傷!」一位畢業半年才找到工作的歷史系女生說,她靠著勵志叢書來「自我催眠」,熬過了這段日子。
向別人求助,也是紓解壓力的好方法。
一般說來,對自己最關心、期許最高的就是父母。找不到工作,最先感到失望的也是父母。
「這時,我們先要體諒父母的心意和看法,並進一步讓他們瞭解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得到他們的諒解,和精神、物質上的支持」,師大工藝教育系系主任李大偉說。
同是天涯淪落人
其次就是朋友。「同儕刺激很重要」,輔大應用心理系副教授夏林清建議,畢業時不妨找幾個好朋友成立小團體,固定時間聚會,互相討論、交換心得,還可找學長來當「軍師」出出主意;如果是離家到台北或其他都市求職,可同住一處,分攤房租,減少「畢了業還伸手向家人要錢」的尷尬。
「發現別人也和我有一樣的困擾,就比較不會自暴自棄地猛鑽牛角尖」,一位「流浪」八個月才找到合適工作的農學院學生說。
同病相憐,確實能降低當事人的焦慮;「同是天涯淪落人」互相打氣,也比旁人的勸慰來得有說服力。但當別人紛紛找到工作,看到與自己同樣尋尋覓覓的行列愈來愈短時,壓力卻也來得特別大。
這時只能靠自己了。
相由心生,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或一個人在不同心情下,都會對事實有不同的認定。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腦袋裡的觀念可大分為二種,一是抑制性的,一種是解放性的。
舉例而言,小華找不到工作,他可能有二種想法:抑制性的想法歸出一個結論:「因為我能力不行,以後我也不可能成功了!」解放性的想法卻是:「這次失敗並不代表我不可能成功,我也許要改換另一種方式再試試看!」
同樣的,若同儕多已找到工作,自己仍苦無著落,抑制性的想法是「我比他們差」;解放性的想法則為「他們已經固定了,我還有機會選擇」。
中國學生多「自苦」
解放性的思考方式通常會導致較佳的結果,雖然實行起來並不容易,但卻值得一試。
美國暢銷書「逆境中的創意思考」中,作者舒勒博士也提出積極思考的角度:「我們無需恐懼失敗,因為:
失敗並不表示你是失敗者——失敗只是表示你尚未成功。
失敗並不表示你一無所成——失敗表示你得到經驗。
失敗並不表示你必須放棄——失敗表示你還要更加努力……。」
這些話是否使你感覺好過些?的確,聽從專家建議也是一個有效的疏解之道。像「張老師」、學校或青輔會的協談中心,都是可以求助的對象,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可分析焦慮的來源,並幫忙求助者做生涯的判斷。
尤其青輔會,更是一座值得謀職青年挖掘的「礦山」。它提供的「寶藏」包括:就業市場消息(如青年就業通報、求才快訊、各大報求才廣告剪輯……)、就業考試資料(如各種考試甄選簡章)、創業資料、職訓消息和職業指導資料(如「謀職的技巧」、「如何分析、瞭解自己」等手冊……);此外,還有專業人員作心理輔導。
有人打趣道,青輔會什麼都「包」了,只差沒有當「紅娘」。
「不過,大部分的中國學生沒有找專家幫助的習慣,只是悶在心裡折磨自己」,師大教育心理系副教授金樹人說,到這些機構做性向測驗、人格測驗,可以幫助甫出校門者瞭解自己的潛力所在及適合發展的方向,使這段畢業與就業之間的空白,過得有意義。
卅五歲以前工作可以不穩定
輔大應用心理系教授夏林清曾長期觀察國內大學應屆畢業生,發現他們對未來要做什麼,普遍覺得茫然。
「從來不曾瞭解過自己,怎麼會不茫然?」她分析,在現實生活中不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主要原因不全是工作難找,很多時候是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興趣、能力何在?想從工作中實現什麼?以後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些,其實是生命中最值得探索的問題。
「在探索的歷程中,難免會感到矛盾或曖昧不清,而學生為應付聯考的巨大壓力,唸書唯恐不及,社會或學校又鼓勵學生花時間來探索自我」,夏林清指出,因此我國學生對自我的啟蒙很晚,即使上了大學,不需再把全付精力用來對付聯考,也由於沒有課程給予輔導、帶路,而依舊徬徨。
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對前途的茫然實無可厚非。「知道了茫然是必經的歷程,接著要準備勇氣去面對」,她強調:「也要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去認識自我。」
許多專家同意「一個人在卅五歲以前工作可以不穩定」的說法。不穩定時期最主要的是認識自我,給自己嘗試的機會和餘地,爭千秋而不爭一時。
除瞭解自我外,瞭解職業世界和如何選擇職業,是另兩項就業前的大課題。
綜觀職業市場,「近年來大專畢業生失業比例攀高,人力供需失調,是主要原因之一」,青輔會的研究報告指出。
「缺乏專長」是大忌
我國近年來專科以上畢業生成長甚快,六十六至七十年平均每年增加率為百分之三.四,七十一年至七十四年升至百分之六;而就業市場需求量的成長卻在減緩中,六十六至七十年平均增加率為百分之十二.七,七十一至七十五降為百分之六.七,難以消化日增的人力。
話雖如此,供需失調也並非單是「人求事」,另一方面也有「事求人」的困擾。國內許多公司找人總希望找可用之「將」,不願花時間、心血去培養新「兵」,因此,挖角風氣很盛,而許多人找不到事也有許多事老是找不到適當的人來做。
所以,沒有身懷「一招半式」,闖蕩江湖根本行不得也。
依據研究,「缺乏就業專長」正是大專畢業生謀職困難的關鍵之一。「尤其是主修文、理、法科的人,因為在校所學偏重理論,較少注意實務課程和專業實習,就業較難」,台大農業推廣系副教授高淑貴表示。
為此,教育學者倡議,大專院校宜加強學生「資訊電腦」、「人際技巧」及「外國語文」的能力,以緩和失業問題。
就業理想過高,也使他們屢戰屢敗。
嚴格說來,找不到工作不完全是沒有工作機會,而是缺乏適當的工作機會,以致捨棄不就;其中原因以「學用不能配合」和「工作性質不符志趣」最多。大部分的大專畢業生還是嚮往「白領」階級,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願意嘗試「藍領」工作。
市場不夠大,而競逐者眾,要想殺出重圍、雀屏中選,謀職技巧就格外重要。
找工作什麼方式有效?
「不要期望電話會自動響起,或是郵筒自動冒出聘書……,如果這些情形真的發生了,那麼這個世界未免太美妙了一點」,舒勒博士在他所著的「逆境中的創意思考」提出忠告:如果你不採取任何行動,只是靜坐等待,那將是最糟糕的一種抉擇。
找工作,什麼方式有效呢?
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動力統計局調查顯示,當地學生找工作以直接向需才雇主申請、託親友尋找、透過報紙廣告最多。我國則以透過報紙上的求才快訊與廣告、拜託親友師長、參加政府考試與青輔會甄選為多。
方法雖多,但沒有那一個可打包票。什麼方法都有它的機會和風險,沒有人可以給保證。
以毛遂自薦為例,在國內它日漸受民營公司重視,尤其是傳播媒體、業務單位、服務業的青睞。因為毛遂自薦者的積極、主動,正是從事這些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
然而,下面這個數字可能會嚇退不少人:根據調查,美國某些大公司平均一天可收到二百五十封求職信,但他們通常只通知一小部分人面談,面談後被錄用的更少。據估計,一個人平均必須寄出一四七○封履歷與自傳,才能得到一個工作。而那些工作還未必符合理想。
值得安慰的是,找工作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可怕。
「搶」工作
或許是——沒工作過,社會新鮮人心理上會誇大找工作的困難度。經驗不足,恐怕是新手所擔心害怕的弱點,但在許多較有制度的公司主管眼中,沒經驗的人可塑性高、沒有惡習。國內知名的長榮海運最喜錄用剛畢業的大學生,理由是「他們像一張白紙,沒有汙點」。同樣一件事,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說,還沒嘗試前不必先劃地自限。
在求職之路奔波的時候,不妨睜大眼睛注意身旁任何可能的支援,不要忘記發出求救的信號。不用不好意思!找工作,天經地義;何況,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找工作」,而是「搶工作」。
你即將畢業,你「搶」到工作了?那麼,恭喜你,但別忘了沉著應戰,把工作做好絕不比找工作簡單。
如果你仍為寄履歷、等回函發愁,沒關係,反正驪歌才剛響起、至少仍有八萬人和你一樣,尚在尋覓可棲良枝。
你畢業於冷門科系?也不用耽心,許多當年畢業於冷門科系者,如今已成熱門人才,有為者亦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