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阿里山,除了森林遊樂區外,還有哪些地方值得玩賞?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遊樂區遊客已飽和後,積極推廣各種不同的特色旅遊,其中「鄒族部落旅遊」就別有一番風情。
鄒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較少的一支。目前全台共有六千多人,又分為以嘉義阿里山鄉、南投信義鄉為活動範圍的北鄒,以及高雄三民鄉的南鄒。隸屬北鄒的阿里山鄉內有8個部落:達邦、特富野、樂野、里佳、山美、新美、茶山和來吉。
站在來吉地標「鐵達尼」峭壁上,身穿鄒族傳統服飾的阿發夷,展現鄒族的勇士精神。
山豬部落
背靠著鄒族的聖山──塔山,依傍著阿里山溪,位於塔山腳下的來吉,是個人口不到百戶、200人左右的小部落。
來吉,又名「哈莫瓦那山豬部落」。「哈莫瓦那」是「神明的屬地」之意,山豬則是來吉的吉祥物,相傳,來吉是獵人追逐山豬時發現的地方。經由來吉大橋越過阿里山溪,紅色石雕山豬就在眼前,來吉到了。
除了可愛的山豬圖騰,來吉最引人側目的,是座落在鄒族文物館前的「鎮山之寶」── 一個比人還巨大的木雕陽具。
指著鎮山之寶,來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阿發夷說,5年前的桃芝、納莉颱風,導致阿里山區許多地方土石流情況嚴重。
「根據巫師的說法,山崩是山上的女神掃地導致的;而對付女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擺出陽具,讓她害羞躲避!」阿發夷說,來吉自從有了鎮山之寶後,就沒有土石流的危害了。
最近鎮山之寶遭螞蟻蛀蝕,來吉人擔心它的「威力」減弱,正構思是否要再重雕一個。
白紫的皮雕作品藝術與文化兼具,廣受遊客的青睞。
旱地「鐵達尼」
和達邦、特富野等部落一樣,來吉也有美麗的竹林步道(哈莫瓦納神話步道),但近來頻頻躍登旅遊指南上的推薦景點,則是當地人號稱為「鐵達尼號」的「斯比斯比大峭壁」(斯比斯比,意為「很多颱風草」)。
寬70公尺,垂直落差超過1,000公尺的峭壁,是板塊擠壓造成的斷層奇景,拔地而起的突出岩壁因酷似船頭,於是人們將它取名為「鐵達尼」,遊客也不斷在此模仿《鐵達尼號》電影中男主角傑克環腰抱住女主角羅絲、女主角展開雙臂高喊「You jump, I jump!」的招牌動作。
甚至有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打算到來吉拍婚紗,鐵達尼也是必遊之地。只是攀登鐵達尼峭壁對缺乏運動的都市人而言過於「艱辛」,穿著婚紗的新郎、新娘,恐怕得小心,不要成為狼狽的「山難版」傑克與羅絲。
峭壁另一邊,是來吉的另一個重要景點──「天水瀑布」。此瀑布由鄒族聖山──塔山──西南方傾洩而下,因長年雲霧裊裊,難以窺見全貌,瀑布之水彷彿由天而降,因此得名。
農耕和狩獵原是阿里山鄒族的生活所依,但自從2001年被劃為國家風景區後,阿里山即全面禁獵,來吉部落目前除種植生薑、竹筍、李子、高麗菜、愛玉子、苦茶籽等農產品維持生計外,在政府多元就業方案的補助下,更積極發展觀光和藝文產業。
目前來吉已發展出鄒族風情的民宿和料理,像苦花魚、炸溪蝦、烤山豬、清蒸大南瓜、涼拌木瓜等,是遊客必嚐的風味料理。
雕刻是鄒族的傳統技藝,石雕山豬、直接在樹上雕鑿的人像木雕(右上),已成為部落的一大特色。
來吉之光
鄒族語中,「鄒」是「人類」的意思。除了自然的原野風光外,人,也是來吉的珍貴資源。
想看美如水的姑娘、壯如山的少年郎,到來吉絕對不會失望。因在荷據時期曾與荷蘭人「混血」之故,鄒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最美麗的一族,據說,地靈人傑的來吉,又是其中之最。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駐台代表胡浩德來台後,發現台灣的魯凱族與鄒族都有荷蘭人後裔,其中又以鄒族最多。有鄒族人告訴他,高達半數的族人具有荷蘭人血統。
從路邊嬉遊的孩童、青春年華的少女少男,到已為人父人母的中壯年,來吉人個個眼睛深邃、鼻樑挺拔,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去年以《海角七號》爆紅的電影導演魏德聖,前些日子為籌備中、以原住民為主題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選角而走訪各部落,鄒族的男人就因為「太漂亮,不符導演對男主角粗獷英雄的設定」而作罷。
知名女星湯蘭花及田麗都來自阿里山的鄒族,其中紅遍半邊天的湯蘭花更是來吉之光。
「湯蘭花小時候很醜、很瘦,像隻小猴子,」與湯蘭花同年,當年曾是同學的雅慕伊,笑說來吉之光是「女大十八變」。
湯蘭花曾是演、唱雙棲,紅極一時的大明星,然在事業巔峰之際,卻為了償還前夫欠下的鉅額債款而遠走他鄉,淡出演藝圈後,又改行經營美容產業而成為「直銷天后」。但無論事業如何大起大落,湯蘭花對家鄉不曾或忘,每年都會回來吉。
拜訪來吉,村民一定會熱情地告訴你:「那棟白色的房子,就是湯蘭花的家;那座『蘭花橋』是湯蘭花捐錢打造的…。」幸運的話,說不定走在路上,還會巧遇返鄉探親的大明星呢!
藝術饗宴
除了特殊的自然景觀,來吉濃濃的藝術氣息更叫人驚豔。
鄒族人不僅長得美,還是天生的藝術家,在他們的木雕、竹編、皮雕、畫作中,鄒族的傳說及歷史文化歷歷可見。
浦匡宗原是林務局鐵路養護工,維修鐵軌、更換枕木的工作一做二十幾年,4年前退休,從交力坪林務局員工宿舍回到故鄉來吉,在政府多元就業方案扶持下成立「拉烏斯工作室」。
浦匡宗運用部落中隨處可得的素材──孟宗竹與桂竹──進行創作,「孟宗竹較硬、適合雕刻;桂竹有彈性,適合做竹編,」他說。
破竹、染色、竹編,浦匡宗粗黑的雙手下,飛出一隻隻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蝴蝶和蜻蜓…。
雅慕伊是另一位來吉之寶,原本經營餐廳,一場車禍讓她脊椎移位而無法工作,卻為自己和家鄉開啟了另一扇門。
打從三年多前,在一塊洗衣板上作畫開始,將近60歲的雅慕伊源源不斷地創作,轉眼已累積了二百多幅畫作。她的畫作用色大膽,大紅、大黑等鄒族色彩濃烈,不僅在阿里山博物館中展出,還曾前進北京,到對岸去交流展出。來吉部落入口處那頭火紅的山豬,就是雅慕伊和女兒不舞的傑作,現在已經成了來吉的象徵圖騰。
畫說傳統
雅慕伊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來吉的人物和鄒族的傳說故事。
《兩個袋子的男人》,畫的是一位傳說中很會打獵的鄒族祖先,由於生殖器異於常人的巨大,所以經常背著兩個袋子,一個用來裝獵物,一個則安放自己的生殖器。
另一幅畫中紅眼、紅髮怪物,是傳說中會在雲霧中出現的小精靈,「我的爸爸有看過,」雅慕伊信誓旦旦地說,早期鄒族實行火耕(以火燒山林,利用灰燼做為耕作肥料),所以會有這種怪物。
雅慕伊畫作中的人物有許多為裸體,「到我十幾歲為止,印象中看到部落的老人家都沒有穿衣服。」雅慕伊說,後來教會進來部落濟貧,部落裡的人開始穿起衣服,但卻連夏天也穿上「襖巴」(日語R[g,即大衣)。
《人鬼戀的故事》、《鎮山之寶的傳說》、《天上下來的禮物》……,這位無師自通的素人畫家,徒手擠顏料在木板、樹皮上塗抹,改寫了自己的生命,也為來吉的鄒族傳說留下了紀錄。
來吉的「鄒」
曾經出過一張同名專輯《白紫paicu》的白紫•迪雅奇安娜,不僅是鄒族母語歌謠創作歌手,更是集鄒族藝術於一身的難得藝術家,她柔美的嗓音宛如天籟,靈巧的雙手無所不能,木雕、皮雕、編織、拼布樣樣行。更難得的是,白紫將她的手藝與鄒族的生活文化結合,作品展現濃濃的「鄒」味。
台灣原住民中,鄒族是揉皮技巧最好(刮除獸皮上的肉後曬乾,放在臼中以杵打軟,或放在圓木上由兩人拉扯至軟)、皮革運用最多的。鄒族在傳統服飾上,如手套、皮靴、風衣,都大量運用皮革。然而,自從九○年代政府禁獵之後,此項技藝無法就地取材而逐漸失傳,現在白紫只能以進口牛皮來作皮雕。
鄒族的象徵── 木造高臺、以茅草覆頂、頂端種植戰神最愛的黃金石斛的傳統建築「庫巴」,也常在白紫的皮雕作品出現。
「庫巴不只是涼亭,它是族人迎神、送神、祭祀、會議的場所,」白紫說,有頭目的部落才有真正的「庫巴」。目前阿里山只有達邦、特富野各有一位頭目,也保有傳統的庫巴建築;來吉的涼亭建築,則不具備「庫巴」的功能。
如果你已經去過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如果你不想人擠人,來一趟來吉,看到的不只是阿里山的自然風光,還有阿里山鄒族人的人情和趣味。
I have jumped, now it'S your tu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