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求起居環境的清雅,每喜在房內、車裡,擱置一個外形精美、馨香怡人的芳香劑。芳香劑隱約散發出玫瑰、茉莉或幽蘭的花香,會使人覺得神清氣爽。
古人的法子似乎更具情趣。他們喜將鮮花置於鏤空器皿中,臨窗擺設;於是清風徐來,滿室生香。這置花器皿喚作「花薰」,無論木製、竹製、玉雕、瓷燒,各有風味。
圖中這隻明代宣德窯花薰,高39.9cm,腹圍59.8cm,用作書房清供,不但有風來飄香的逸趣,器物本身更具賞玩之美。
明代的「青花瓷器」,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捩點。匠人累積前代的經驗,將瓷器由單色釉,帶向彩瓷時代。
瓷器的色彩主要來自釉色。原本透明光滑的釉,如加入氧化金屬為顏料,經火著燒,就成為「色釉」。早期瓷器的釉色,多為全器一色,有所謂「南青北白」兩大系統。著名的青瓷,像唐代的「千峰翠色」,後周的「雨過天晴」,以及宋代官、汝、哥、龍泉……等諸窯,均曾燒製出天青、粉青、翠青等出色的青釉。至於瑩潤的白瓷,則以唐代邢窯、北宋定窯最為出名。
瓷器藝術發展到明代,除繼承前人技術,繼續創造出甜白、祭紅、霽青、嬌黃等釉色外,最重要的成就,是「青花瓷」技術的成熟。所謂「青花」,是以氧化鈷為顏料,快速在生坯上描繪圖案,再敷以白釉著燒而成。這種釉下彩的實驗成功,意義非凡。
在生坯上描繪圖案,並控制釉料的化學性能,使在煅燒後呈現預期的色澤,乃技術上的一大進步。青花瓷器也將平面圖案的裝飾藝術,帶入立體造型中,兩者融合一體,相得益彰。此外,它更開啟了此後「青花加彩」、「青花鬥彩」,乃至「五彩」繽紛的彩瓷時代。
「青花」是明瓷的代表作,而「宣德窯」的成品,更為青花之冠。明宣宗宣德窯所採用的青花顏料,據說是鄭和下南洋帶回的「舶來品」——南洋青料「蘇麻離青」。這種釉料能燒製出「滲青」、「散暈」的效果,或呈鐵褐色小斑點,有如濃墨滲透紙背,或層層散暈,具水墨淋漓的趣味。
也有人認為,散暈或滲青的效果,其實是製作上的瑕疵。但由於宣德窯在制坯、畫器、題款、造型……等各方面卓越成就的組合,竟使這項缺陷美反成獨特的趣味,後世還刻意仿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