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濱臨淡水河的一帶,往昔曾是船舶輻輳、商賈雲集的口岸,而今,物換星移,河面寂寥,空餘斜陽冷照。父老指指點點,向兒孫述說艋舺興盛過後,大稻埕繼之而起的種種熱鬧與富庶。但兒孫卻從父老沈緬懷古的眼波中,看到——繁華起而復落,有待開啟燦爛的新頁。
百年前的大稻埕口岸,位置約在現在南京西路靠淡水河一帶。
取艋舺而代之,大稻埕崛起
大稻埕在清初本是大加蚋堡的一部份,原為平埔香族部落「奇武卒」居住的番社。後來漢人遷入,開荒拓土,落戶聚居;並在水田當中留出一塊地勢較高的曠場,供各莊輪流曬穀之用,農閒時則作為臨時市集的地點。這些漢人多為閩南移民,他們慣稱曬物的場地作「埕」,大稻埕就這樣叫開了。
大稻埕的地域範圍,就現在台北市的行政區域而言,包括延平區、建成區的大部份、以及大同區的一部份。其位置南自北門起,北到益保裕街台北橋頭止,西到淡水河,東邊則到重慶北路一帶。概括的說:鐵路以北,大龍峒地區除外,都在當年大稻埕的範圍之內。
大稻埕的建街,是從清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開始。當年林藍田在中街(現在迪化街一段)建築店鋪三幢,從事與大陸廈門,香港等埠之間的貿易,這是大稻埕店鋪的鼻祖。但大稻埕街市的真正繁榮,卻是在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霞海城隍廟於南街(也是在迪化街)建成以後。這時中北街、普願街、杜厝街、益保裕街等(各街現在已並成迪化街),相繼以南街為中心,紛紛建立,從此人口驟增,商業日盛,使毗鄰的艋舺(今之萬華)黯然失色。
艋舺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區,繁榮冠於台灣北部,與台南、鹿港並列,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盛名。但由於淡水河日漸被泥沙淤積,艋舺碼頭的水道越變越淺,不利大船停靠,下游的大稻埕碼頭,便成為與大陸貿易船隻起卸貨物的理想地點,逐漸取代了艋舺的地位。
在高架公路下方與公路相交的三角地帶上,是舊日的北門—承恩門,門後方靠近火車的二層西式建築,是劉銘傳時代的機器局,現在則是鐵路局的辦公處。
船舶輻輳,萬商雲集,一時熱鬧非凡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台灣建省,巡撫劉銘傳為了圖謀北部市勢的發展,指定大稻埕為外商居留地,一時萬商雲集,船舶輻輳,大稻埕就這樣更加繁華、熱鬧起來。
由於外商來台越來越多,劉銘傳更為招徠起見,鼓勵民間修建市街,興築洋樓,租與外商居住。於是新興的千秋街(現在的西寧北路南段)、建昌街(現在的貴德街)、六館街(現在的南京西路西端),一時各式各樣的洋樓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殷商大戶除了把洋樓出租外,也自己留下部份經營茶行。
大稻埕茶業的興起,是緣於外商在區內辦理茶葉輸出。相傳早在嘉慶年間(約西元一八七七年),柯朝從福建把武夷茶種移植到台灣北部的山坡地區,成長情況良好,於是台北市郊石碇、新店、木柵一帶居民種茶為業的漸漸多起來。台茶因為品質好、產量多,引起外商的注意,開始來台收購,運銷到南洋、歐、美等地,博得一致的好評。大稻埕因是通商的口岸,外商遂就便在大稻埕設廠製茶,便利輸出。在光緒十年時(西元一八八四年),大稻埕經營茶業的洋行已有五家,而國人設立的茶行、茶館、茶棧,更不在少數。
這是約百年前城牆未拆時,承恩門門外的景象,城外就是大稻埕了。
執全台茶業之牛耳
劉銘傳經營台北時,眼見茶葉對民生有厚利,倡設「永和興茶郊」,透過大稻埕茶商的結社,一方面謀求茶業的發展,一方面也樹立台灣茶業的商譽。在他的銳意推動下,茶業在大稻埕更是蒸蒸日上,此後這一帶的茶商便執台灣茶出口的牛耳。
直到日據時代,大稻埕的茶業還是十分鼎盛,台北市郊的山丘都是茶園,每逢茶葉產期,茶葉送到千秋街、建昌街一帶加工,空氣中於是瀰漫著茶葉的清香。揀茶的婦女熙來攘往,在堆塞街衢廊下的茶袋、茶箱中穿梭、忙碌、喧鬧,呈現一片興旺的氣象。這種氣象,與區內南街一帶的布匹、南北貨、海產、山產、米糧……等貨暢其流的繁囂,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大稻埕掌握了台灣北部商品內外銷的樞紐,北部的殷商大賈多薈萃於此,習慣上,他們喜歡把茶樓酒館作為宴飲交際的場所,所以當時風月場所在區內林立,像春風得意樓、蓬萊閣、江山樓、東薈芳樓等,都是馳名一時的銷金窟。而在江山樓一帶,擅唱南管、北管的藝妲,更是名聞遐邇。
「未看見藝妲,免講大稻埕」,從這句俗語,就可以明瞭藝妲在大稻埕聲名之盛。這些藝妲,非但能彈能唱,且善於說白,屬於風雅之輩。除了殷商大賈對她們徵逐不倦外,文人雅士也以一親芳澤為榮。但她們大半都是「賣藝不賣身」,所以愛國詩人連雅堂與名藝妲王香禪的相交莫逆,傳為一時佳話。
這是清光緒年間,台灣北部紳商休閒的淡水戲館,位於現在後車站的太原路。
考究的洋樓,為當年盛況作力證
台灣光復後,交通型態改變,淡水河失去了在貿易通商的重要性,河面船舶如織的盛況,一下子冷落了起來。而隨著公路的開展,一度扼鐵道要衝的大稻埕,也因貨車的興起而日漸式微。當年充斥著人力搬運車的街道,由於大型機動車輛無法開入,貨物集散地的地位,慢慢地被其他地區的中盤商取代了。
但對於喜歡尋幽訪勝的人來說,大稻埕依舊有著迷人的魅力。走過當年千秋街、建昌街狹長古舊的街巷,古老的西式建築物宛然在目。一幢幢二層的樓房,灰樸樸的外表依稀保有歐式洋樓的韻味,上面精緻的浮雕是攝影機最好的焦點。這裡因為靠近淡水河,常年堤防未建時,夏季常有水淹之苦,所以樓房地基都較馬路高出三尺,從馬路要入騎樓,需踏上石階。
在這些古老的建築物中,有一幢顯得特別突出(在現今貴德街七十三號、七十五號),那是僅有的一棟三層樓房。它在建築裝飾上雖然仿造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式樣,但屋內構造卻沿襲中國的傳統。入門為第一層,屋內構造是一廳八房和左右兩棟護籠,第二、三層的構造也是一樣;每一層都是房廊相連,彼此可以旁通曲達。至於室內陳設的傢具和古玩,大多是當年從廈門、香港重金購來的,於今仍可看出氣派不凡。這是當年大稻埕茶業鉅子——錦記茶行行東陳氏一家的住宅,現在陳家的後人仍住在堶情A且擺設亦沒有多大更動。
淡水河上即將竣工的忠孝大橋,這座橋將可減輕台北橋的交通流量。
深宅大院,引發思古幽情
轉過貴德街,進入了迪化街,茶業鉅子李春生的故居,又是另一種景觀。雖然因為現在道路擴建,李家的庭院已被削去大半,但從留存的格局,仍可想見當年花木扶疏、假山園池是如何的情幽景勝。樓房是西式二層建築,樓上有雕空的欄干,陽台後依稀可看出拱窗的遺跡。據主人說,這幢樓房是由荷蘭的建築師設計的;全部的紅磚都是在福建的名窯燒造,木材也是由福建運來,所以雖然歷經百年,屋瓦隙縫中也長了茅草、小榕樹,但敗壞的地方並不多。
李家主屋後面是一個大天井,後進的房子卻是中國建築的風味,兩扇對開的大門在今日已不多見。屋頂簷角微翹,襯著古雅的瓦片,散發著江南古屋的風味;這和屋內中國式的格局和擺設,同樣令人心絃撥動,興起思古的幽情。
延平北路是另一番車水馬龍的氣象,值得觀看的老屋雖難得一見,但百年老鋪倒有不少,像銀樓、中藥店、服裝店、百貨行等,雖然所販售的貨品跟著時代不斷在更新,但由於歷史的悠久,經營方式別具一格,一直深受許多老顧客的信賴。因此即使目前台北市新興的商業區林立,許多人仍是喜歡不遠千里到這裡來選購被服與衣飾。尤其是這一帶的金飾更是著名,赤金首飾成色足、手工巧,多年來一直口碑載道。
延平北路的西裝店和皮鞋店也很有名,當年這裡洋行林立,是盛極一時的商業區,是故有許多做出了名氣的西服店和皮鞋店,至今仍有不少顧客深信他們祖傳的手藝必定不凡。
延平北路銀樓處處,許多都是百年老店。店前圓拱式的騎樓走廊頗具古意。
夜市小吃引人垂涎
老饕常愛到延平北路靠近大橋戲院的夜市去解饞。就在騎樓下,一家不怎麼起眼的攤子賣著令人垂涎的各色肉粽。粽餡有豬肉、雞肉、豬肝、蛋黃……等,風味特殊,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旁邊另有一個有名的攤子,賣的是「鼎邊銼」(一種用木耳、香菇等材料熬成的清湯),知味者都樂於問津,所以也是生意興隆,座無虛席。
圓環夜市,也是大稻埕的飲食盛地。早在清代,由於兩頭市街的建立,常有往來客旅在此聚集,各方的過客就在這中間的空地販賣物品、以物易物或在攤子上打尖,慢慢地各種吃食攤就多了起來。隨著街市的發展,攤子的座落所在,成了道路交叉口,更形熱鬧。此後歷經百多年,一直是有名的夜市,夏天的各種冷飲、冰品,冬天的各種熱食,都以種類繁多、價錢大眾化著稱。
昔日名聞遐邇的風月勝地「江山樓」,如今已改建成大廈,鶯聲燕語早已無處可尋。
大小廟宇何其多
大稻埕一帶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許多街道的端點、或丁字路口,大廟、小廟,觸目皆是。據此地父老說,閩南人移居他鄉,一定要奉家鄉的守護神一同前往,到了新墾的地方,第一要務就是建廟,供奉家鄉帶來的神像,這些街頭廟宇就是祖先開墾時立的。
當年霞海城隍廟在南街修起,帶動了整個大稻埕地區的繁榮,如今雖然廟壁漆色剝落,但古色古香中,依舊顯出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氛。廟裡香火還是非常盛,尤其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城隍爺的誕辰,更是香客如雲。當天,並有各種迎神賽會的演出。
這一地帶的法主公廟,也是善男信女,或喜歡熱鬧的人,樂於一到的所在。法主公廟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也有迎神廟會,然聲勢較城隍廟廟會略為遜色。
走到大稻埕靠近承恩門(北門)的附近,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映入眼簾。承恩門猶是清代的舊物,當年出了這門就是榛莽未啟的城外,城外也就是大稻埕的邊區。現今在這裡,台北市第一座高架公路,貼著承恩門,從延平區伸入城中區。
在高架公路上俯瞰今日的大稻埕,劉銘傳手創的機器局(現在已改成鐵路局辦公處)式樣未變,考究的建築依然氣勢雄偉。它的後側是西寧北路,路上許多新的高樓聳立,很多海鮮店的招牌在那裡發出耀眼的光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霸王」和它的分店「新海霸王」。幾年前,海霸王在西寧北路崛起,以經濟實惠、服務親切著稱,吸引了大量食客來此大快朵頤。由於生意興隆,許多海鮮業者見獵心喜,紛紛來此開店營業,使整條街有「海產街」的盛譽。
延平北路上,某些古屋與新樓形成強烈的對比。
有待開啟燦爛的明日
再往淡水河方向眺望,新建的忠孝大橋即將竣工,這條橋可使台北市往三重一帶的交通流量疏散,以後車輛就不必只由台北大橋進出三重和大稻埕之間了。
淡水河明媚動人,一如往昔,只是當年的渡口,由木橋變成鐵橋,再變成今天的鋼筋水泥大橋,而且不只是一座了。大稻埕的父老,頗為年輕人紛紛往外發展而嘆息,但他們卻也為整個地區的商業未曾沒落而驕傲。目前,他們守著老店,秉持傳統「童叟無欺」的信條,經營著祖業,盼望能有子孫承繼並發揚光大,盼望大稻埕的明天能夠像過去一樣的燦爛美麗!
圖3:迪化街的南北貨店林立,店內各種山珍海味琳琅滿目。
圖4:重慶北路夜市經常是這麼熱鬧。
圖1,2:這是有名的夜市——圓環,今昔對比的兩個鏡頭。
圖1,2:這是有名的夜市——圓環,今昔對比的兩個鏡頭。
這是大稻埕在清末時期的停車場,地點在現今的鄭州路一帶。
這是貴德街的著名建築,原為錦記茶行行東陳天來的居所,目前陳家的後人仍住在裡面。
迪化街靠近歸綏街一帶,尚有不少這樣的百年老屋,雖然已呈斑駁之態,但卻有一種古拙之美,許多人喜歡來此寫生。
大稻埕茶葉殷商李春生故居二樓的一景,弧形拱窗,顯示西式建築的韻味。
街道拓寬後,李家的庭院被削去大半,已無復當年庭院深深的氣象,但「亂紅飛過鞦韆里」的餘韻猶存。
李家的樓梯,曲欄回合,古趣盎然。
李家天井後進房子的外觀,很有江南古屋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