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廢校,怎麼成為串連5校結盟,拓展觀光的新契機?
座落在南投日月潭旁的光明國小,2008年廢校後,經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的改造,變身為融合戶外活動、認識在地文化與體驗大自然的嶄新起點。
2008年,光明國小送走了最後一位畢業生,陪伴南投縣魚池鄉武登村民度過51個年頭的校園,就此走入歷史。
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在迷你的校區裡,架起了12座木造營地,將教室化為明亮寬敞的通鋪,一旁的網球場則變為攀岩場。昔日的校園以全新的身分—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亮相登場。
遊學中心融合自然人文、探索環境的活動內容,吸引了大人小孩到來,徜徉風光明媚的日月潭湖景,認識最在地的景緻。維繫著武登村民情感記憶的光明國小,因而重獲新生,再現光明。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整合潭區5校臨近觀光景點,帶領遊客認識頭社活盆地、體驗刺激的攀樹活動,快樂邊玩邊學。
光明國小位於日月潭區中央。早年因交通不便,當地未設有學校,學童得至5公里外的頭社國小就讀,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1955年才成立了頭社分校,隨著就讀人數增多,在1957年獨立為光明國民學校。
1967年學校更名為光明國小,極盛時期有二百多位學生就讀,921地震後,社區人口外流,學生人數一路下滑,每年僅有十餘名學生入學,裁撤前更只剩1名新生。「多年來,光明國小因為學生人數下滑,裁撤的消息不曾間斷,」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下文簡稱日管處)遊憩課技正施宗泓表示。
凝聚了地方認同的光明國小,幾度傳出廢校,都引起村民、地方人士疾呼留校。2008年,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日管處希望於潭區找尋觀光用地,光明國小正好位處湖區中心,離臨近的觀光景點不遠,交通便利,廢校前,日管處即和校方接觸,有意利用校舍空間。
廢校確定後,日管處以新台幣800萬元,向南投縣政府購入校舍,歷時二年多、耗資三千多萬元修建的「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於2011年落成亮相。
校園硬體不但煥然一新,化身成遊學中心的光明國小,還整合鄰近的德化國小、明潭國小、明潭國中、頭社國小與車埕國小,打造出獨創全台的「特色遊學圈聯盟」。
施宗泓表示,光明國小率先吹起熄燈號後,喚起他校的危機意識。因此,遊學圈概念一拋出,紛紛獲得各校響應。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所串連的5校遊學聯盟,也打破了過往廢校空間活化單兵獨鬥的方式,以「聯盟」模式首見於全台。

建校超過半世紀的光明國小廢校後成功轉型,吸引大人小孩到此體驗一遊。
促成日月潭遊學圈聯盟的主要推手,是2002年首度提出「特色遊學」概念,並以自然生態資源成功將新北市漁光國小(現併入坪林國小)打造為熱門遊學景點,現為新北市雲海國小校長的郭雄軍。
「顧名思義,『遊學』二字的精神意涵,就是要邊學邊玩,」郭雄軍表示。「台灣島內遊學」的設計,來自他任職漁光國小教務主任期間的一次經驗。當時,曾有一位台北市光復國小學生家長,為了讓城市裡的孩子體驗大自然,特地請假2天,來到漁光國小上課。
此舉令郭雄軍頓察,遊學何必要在國外,深藏在大自然裡的學校,也能讓學生享受不同的體驗,因此「島內遊學」的念頭油然而生。接任漁光國小校長後,他利用漁光校區螢火蟲棲息地、樹蛙水池、生態池等自然景觀,打造出大人小孩都喜歡的親子遊學課程,替面臨少子化的偏鄉學校找到新定位。
推動遊學課程期間,郭雄軍與時任交通部觀光局國民旅遊組組長,後擔任日管處處長曾國基結識,留下了協助打造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的契機。
日管處接管光明國小後,找來郭雄軍構思。他表示,德化、明潭等5所學校學生總數均不超過200人,面臨了少子化的危機,亟須找尋新定位;從觀光面來看,多數遊客造訪日月潭都是走馬看花,缺少深度的學習探索。
有過經驗的郭雄軍居中媒合學校與日管處,以「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為起點,打造特色的文化自然行程,讓遊客浸淫美景,也能透過5校的遊學課程,認識地方文化;用以吸引遊客的觀光資源,也能投入校園建設。「藉由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打造的遊學圈聯盟,不僅讓各所學校成為日月潭風景區的延伸據點;分布於日月潭附近的學校,也能將景區作為校園腹地。」他說。
然而,融合「觀光」與「教育」性質的遊學聯盟,對雙方而言都是初體驗,目標受眾全然不同。為了替5校挖掘特色,郭雄軍特地造訪各校進行深度訪談,並邀集老師一同撰寫《明潭遊學:遊學手札》、《日月掠影:遊學課本》。
社區內的學校,成為大小遊客認識不同角度的日月潭最好的媒介。例如,德化國小所在的德化社(現更名為伊達邵),是邵族、泰雅族群居住的聚落,遊客可在旅行中,認識邵族豐收祭典與漁獵技藝;頭社國小附近則有知名的頭社泥炭土活盆地,民眾可真實感受踩踏在顛簸沉陷的地表上的感覺;距離較遠的車埕國小則扣連當地的鐵道、木業文化,重現車埕昔日木業發展的興盛榮景。
分進合擊的遊學圈聯盟,和日管處近年來力推的深度旅遊目標不謀而合。施宗泓表示,國道6號開通後,遊客停留時間縮減,不利於日月潭觀光發展,鼓勵遊客欣賞潭區、氤氳湖色之餘,還能深入認識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成了新的課題。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整合潭區5校臨近觀光景點,帶領遊客認識頭社活盆地、體驗刺激的攀樹活動,快樂邊玩邊學。
一度將成「蚊子館」的光明國小經過改造,已成為遊客造訪日月潭必到的新景點。但初期,由廢校改為遊憩用途的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也曾歷經一段轉型陣痛期。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協理魏煜桀表示,起初,命名「遊學中心」讓不少民眾混淆,誤以為是代辦海外遊學業務的單位,還有不少人只衝著全新、平價的住宿空間而來。
魏煜桀表示,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成立的初衷,肩負了環境教育、認識地方的目的,希望納入周遭景色,設計出最具在地文化特色的行程。「讓民眾在遊樂之餘,也能認識地方文化。」
因應客群的需求,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提供單日、2天1夜等不同的彈性主題行程,遊客享受中心內攀岩等戶外設施外,還能前往伊達邵社區親手製作代表邵族捕魚技藝的四手網,認識原民文化;此外,還有代表在地產業的日月潭紅茶製茶體驗。
「日月潭不再是只有好山好水的觀光景點,而從車埕、水里等地方向外輻射,以不同的文化特色、自然景觀,吸引遊客駐足更久,」魏煜桀說。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打造的特色遊學圈,隨著日管處轄區的擴大,由原本的5校擴至8校,包括集集鎮、水里鄉、信義鄉等地的景點都納入其中。未來,旅客遊訪日月潭將更在地、更多元。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2011年成立以來,不但深受國內旅客歡迎,還吸引了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遊客造訪,人次由一開始的三千多人,大幅成長至一萬多人,今年度也轉虧為盈,營收達到新台幣六百多萬元。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首推遊學聯盟後,吹起一股遊學聯盟風潮,包括宜蘭、苗栗與新北市都有學校相繼跟進。位於環湖公路旁的光明國小廢校後,打開了地方與校園的界線,讓日月潭成為一所大學校。

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整合潭區5校臨近觀光景點,帶領遊客認識頭社活盆地、體驗刺激的攀樹活動,快樂邊玩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