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佔據著醫院的床位,身上穿的是一般病人穿的衣服,可是他們不是病人;有許多甚至不是本地人。
「你說不說國語?臺灣話嗎?廣東話?好。」年輕的醫事技術人員問清其中一位老太太講什麼方言以後,就操起她的家鄉話,和她流利地交談。
國內大醫院的「健康檢查」聲名遠播,檢查室堬蛈~有僑胞來來往往,不少護士和技術員已被訓練成三聲帶。而不常說國語的僑胞,當他們在做檢查時,耳邊傳來鄉音的解說,不禁備感親切。
八十二歲的張老先生側躺在床上,嘴邊含著一個四方形、中間有圓孔的小架子,等著做胃鏡檢查。
醫生拿起一條直徑0.8公分、滑溜溜的黑管子,口中說道:「深呼吸,全身放鬆,不要緊張,這管子很滑,只要一下子就進入你的胃了。」接著,醫生很快地把管子從他嘴邊的架子當中穿進去,一邊說:「好,現在吞一下。呣,做得很好。」
張老先生覺得有個東西鯁在喉嚨裏面太舒服,但是聽到醫生反覆在說:「很好,再一會兒就行了。」他心就安了,感覺上也不那麼難過。
張先生和七十二歲的老伴出國廿多年,一直和兒子住在美國加州。這次是在兒子極力攛掇下,兩人一起回臺灣做次詳細的身體檢查。機票錢和醫院預約都由兒子一手安排。
圖2:服用了膽囊顯影劑十二個小時以後,才開始做膽囊X光檢查。(張良綱)
回國體檢的風氣頗盛
住在醫院的兩天裡,他們在檢查的空檔和其他受檢者聊天,竟然發現有不少人跟他們一樣,也是從國外回來做檢查的。同一批受檢的四十人當中,有八個人來自香港、加拿大、美國等地,還有一位印度裔的新加坡籍商人,被公司派到臺灣負責此地進出口貿易,他趁休假也來做一次檢查。
根據榮民總醫院民國六十八年對該院過去兩萬名體檢者所做的統計,受檢者約有25%是居住在國外的中國人。其中又以港澳同胞最多,東南亞居次,美加等地再次。
這股回國體檢的熱潮,差不多在國內醫院開辦住院健康檢查之初,便同時興起。
臺大醫院醫務秘書王正一醫師說,體檢一般可分為門診體檢和住院體檢兩種。前者多半是為了辦證件,譬如報考某種考試、申請游泳證等,對受檢者做重點檢查。簡單一點的包括:色盲、視力、血壓、血型的測試,複雜的則包括:驗血、驗尿、胸部X光照射,以對內臟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這類身體檢查在衛生所和公私立醫院、診所都很常見,起源也很早。
圖3:經驗豐富的內科主治大夫,帶著住院大夫做胃鏡檢查。(張良綱)
有計畫的健康檢查,臺大醫院首開其例
住院體檢到民國五十二年,才由臺大醫院設立健康檢查病房,首開為受檢者做全身詳細檢查的整體規劃之例。
負責籌設健檢病房的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許成仁,解釋當初設立的來龍去脈。
早期要求做全身體檢的人,床位就在內科病房,健康的受檢者和病人混雜在一起,彼此都覺得不太好。
當時健檢的住院時間很長,往往要兩、三個禮拜。因為每一項檢驗都得和需做該項檢查的病人一起排隊,什麼時候可以輪到很難預測,也無法控制。
來做健康檢查的人大部分是已有事業基礎、注重保健的中、老年人,做一次檢查要那麼久,對他們而言,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對醫院而言,也造成床位的使用不夠經濟。
因此經過多方協調,臺大醫院才劃出幾間頭等病房,專供健康檢查者使用,住院時間也縮短為六天。
受檢者都很喜歡這樣的安排,來做檢查的人數逐漸增多,其他的大醫院也因此應大家的需求,開始類似的作法。
這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長久以來,不少僑胞回國探親或觀光時,常順便治療一些身體的老毛病,因為國內大醫院的醫療水準在東亞來說,是數一數二的,而收費方面,又比日本、歐美低得多。現在,他們發現了健康檢查這個新項目,不但可以徹底瞭解自己身體狀況,同時一周的食宿都由醫院供應,省下了旅館錢,也免得叨擾親友。於是回國檢查身體成為頗受僑胞歡迎的節目。
體檢專用的檢查室裏,備有各種器材供專科檢驗。圖1:耳鼻喉科檢查。(張良綱)
從一個禮拜濃縮成兩天
有的人甚至把時間計畫得分毫不差,一下飛機便住進醫院,每天晚上出去拜訪朋友、採購禮品;白天檢查若排得鬆散,也抓住空檔辦點事情、走走逛逛。一個禮拜下來,身體檢查了一遍,該做的該買的該玩的也通通達到目的,出院後就直驅機場,打道回府。
不過,大約七、八年前,這種如意算盤就打不下去了。一方面現代人的日程表越來越緊湊,抽得出的時間有限;另一方面國民醫療知識逐漸增加,知道中老年疾病及早預防和早期發現的重要,加上生活水準提高,有能力、有意願支付檢查費用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在時間、人數的雙重壓力下,醫院都進一步把住院時間縮短為三天,儘量使檢查密集進行。
最近兩三年更有繼續縮短的趨勢。有些醫院擁有充裕的人力,能把受檢者分成小組,同時做不同的測試,各項檢查之間的銜接自然加速,因此項目雖然未減,兩天不到便能完成全套檢查。
床位也增加了。目前健康檢查規模最大的要數榮總和長庚,各有四十張左右的床位。其他幾家醫院,如馬偕、國泰、三總、臺大,則從六張到十餘張不等。
即使如此,健檢仍然供不應求。不但一般民眾更易抽空來做,對僑胞而言,雖不像以往可悠哉遊哉住上一個禮拜,可是兩三天集中的日程,安排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體檢人數仍不斷增加。
圖2:眼科檢查。(張良綱)
十月旺季,要提早登記
登記體檢,普通要等上兩個禮拜,才能排到床位。在九月到十一月這段期間,更因為十月慶典吸引不少僑胞回國,床位預訂一空,若不提早預約,恐怕得等到一兩個月以後了。
在海外中國人當中,體檢口碑甚佳的榮總,擁擠的情況更勝一般,櫃臺小姐會勸你在半年以前登記。榮總體檢科主任鄧光周說:「有的華僑今年回來檢查的時候,就順便預約好明年的體檢日期了。」
健檢的項目,各醫院大同小異。「健康檢查,就是對一個人的身體情況做全面的瞭解,並且希望以最簡便的方法,有效地查出常見的疾病。」榮總體檢科總醫師丁耀宗說。因此每家醫院的健康檢查,所涵蓋的人體重要器官、功能之範圍,並無不同;差別就在於所選用的「方法」了。
比方,檢查胃部和十二指腸有否發炎、潰瘍或癌症,有的醫院既照X光片,又做胃鏡檢視,認為雙管齊下,較不易有漏網之魚。然而胃鏡檢視事先要禁食,過程又不太舒服;有的醫院認為,胃部一向健康的正常人沒有必要接受這種「考驗」,因此只採取上消化道X光照相。還有的醫院向受檢者分析兩者的優缺點,然後讓他們自行選擇做其中的一項。
出院前,醫師告訴受檢者健檢的大致結果。
檢查範圍遍及全身
不論檢查方法為何,健康檢查內容大致包括:敘述病史及常有徵狀,專科醫師檢視眼、耳鼻喉、牙,驗尿以測知腎功能,量肺活量以測知肺功能,血液檢驗(血糖、白血球、血小板、B型肝炎病毒等),胸部、腹部、膽囊X光檢查,以及胃鏡、直腸鏡、心電圖、血壓測定。女性還有婦科檢查,男性則有泌尿科檢查。
各項檢驗的初步結果由內科住院醫師總其成,分別向每一個受檢者簡報應該注意的問題,而受檢者有任何疑難,也可向他求教。詳細的測試資料和數據,以中英文對照方式打在一本「健康檢查報告書」裡,一至兩星期後寄給受檢人。報告書中針對各人身體狀況,列出幾項建議。例如:每隔多久最好做一次肺部檢查,注意避免那一類食物,或為控制血壓宜持續服用某種藥物。這些建議還要經過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查核修改,才能簽字寄出。
在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病需要治療,大醫院因為有各科醫師充分的支援,可以做比較完善的醫療服務。
發現疾病可就近安排診治
以臺大醫院為例,各科大夫若檢查出不正常的現象,簡單的病就馬上開藥,病人拿了處方單即可取藥。如果情況較複雜,醫生便拿門診單給受檢者,約好門診時間請病人來看病。要是懷疑有特殊的器官功能異常,譬如心臟血管、神經、皮膚,健檢部門會找專科的主治醫師會診,並可能加做一些檢驗。
遇到重大疾病,當然立刻安排體檢者住進一般病房,馬上治療。榮總最近就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住在夏威夷的華僑,從幾個月前開始,身體就一直不舒服,可是不知道是什麼毛病。親戚幫她預訂了床位,要她回國做一次詳細的體檢。住院前兩個禮拜,出現明顯的持續徵狀:發燒、關節痛、牙齦出血。體檢中又發現她的白血球數目極低,於是綜合各種現象,醫生診斷出她患的是紅斑性狼瘡——一種免疫系統方面的毛病,目前無根治方法,只能控制病情避免惡化。這名身體虛弱的病人,很快地便被轉至一般病房,進行醫療。
類似的重病患者在健檢者當中,並不常見。因為身體不適的人會去看病,來做健康檢查的,都是一般健康情況尚稱正常的人。
小毛病最多,重病較少見
到底健康檢查多半能找出那些疾病呢?
榮總丁耀宗醫師表示,如果不論病情的輕重,只管發生頻率的話,牙齒有問題的人最多。「十個人裏面,九個人牙齒有點小毛病,以齒垢、齒齦炎、蛀牙最常見。」患痔瘡的也不少,若把輕微的和嚴重的痔瘡合併計算,受檢者大概十之六、七有這個毛病。
至於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的病症,多數醫院並無詳細的統計數字,臺大和長庚均表示,準備利用電腦處理受檢者資料,但目前都還未輸入。榮總最近的一次分析是在五年前。當時發現,19.7%的體檢者查出高血壓,15.7%有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女性33.52%有慢性子宮頸炎,男性7.19%攝護腺肥大。而一般人最害怕的各種癌症只佔0.63%。
聽起來,發現重症的人數並不多。有些人因此認為,國內健康檢查項目過多,所投資的時間、人力與其成果不成比例。
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賴美淑表示,由於國內沒有家庭醫師的制度,很少有人從小到大都找同一位醫生看病,因此病歷(如果沒被扔掉的話)散見大大小小的診所、醫院,沒有一個醫生有一貫的瞭解,能針對病人特殊需要,隨時提醒注意,或建議做某項功能的檢查。這時一個徹底的全身檢查是值得一做的。
每隔兩、三年,要做一次全身體檢
她建議,從三、四十歲起,可做一次全身總檢查,其後依照個別需要,每年只要做一次重點體檢;隔二至三年再做一次詳細體檢。六十五歲以後,由於身體器官老化,各種問題多,最好每年做一次住院健康檢查。
目前健檢頭等病房收費在一萬一到一萬三之間,按照檢驗內容來看,定價並不高,但是普通收入的民眾恐怕不會願意花這個錢。過去甚至有人視定期體檢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不過一和國外相比,我們現有的健康檢查就顯得價廉物美。旅居紐約十年的李保羅先生說,在當地,年紀超過六十五歲的人,可以享受免費醫療,每年也會收到通知去檢查身體。但根據他自己的經驗,所有的檢查在一天之內做完,醫師、護士的態度流於公式化。而他這次在國內檢查的印象就全然不同,他覺得可用「醫院設備科學化、工作人員技術化、服務態度感情化」來形容。
態度好、費用低、檢查詳細
在洛杉磯附近經營一家連鎖牛排店的胡道梓先生,最近趁休假回國檢查身體。他說,美國有各種金額的醫療保險,在投保之前,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被保險人提出一個體檢證明;以後視投保種類,也許每年規定做一次體檢,但是檢查項目都不會很多。
他覺得自己年過四十,有必要做一次詳細的全身檢查,而在美國檢查,必定所費不貲。「我猜想,如果把這次我在國內做的所有檢查,整個拿到美國去做一次,恐怕會花上八百塊美金,這個價錢相當於我回臺灣的來回機票加上健康檢查的全部費用。我當然喜歡回國檢查了。」他說。
目前居住在加拿大的川名太太,娘家在臺灣。她說,除了費用低,又可以回來探親之外,還有個重要因素促使她回國做體檢——語言。和外國醫生溝通雖然沒什麼問題,但是「敘述自己的病痛,感覺上用中文表達好像更切身、更具體一點。」
賴美淑醫師說,華僑回來做體檢有另一個好處。一些中國人特別常患的病,像肝、鼻嚥方面的病變,本國醫師在檢查時比較留心,也會增加特殊的檢驗項目。若在國外做體檢,可能這方面的考慮便不夠周詳。
保健要靠日常功夫,健檢不是健康的包票
但是不論健康檢查的項目多麼詳盡,總是「依照『普遍』需要而訂的」,沒辦法切合每一個人的狀況。賴醫師常常提醒做健康檢查的人:「做了『健康』檢查,並不能保證一輩子『健康』;就像信了教並不表示一定能上天堂一樣。」
對受檢者來說,最重要的是體檢完畢以後的事。如果發現身體有弱點,就要繼續追蹤,想辦法找出原因加以治療,或注意保養;如果沒發現任何問題,也不可就此放鬆對健康的維護,仍要隨時留意身體發出的訊號。健康檢查是日常保健中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全部。
不過,一般民眾對這個環節的認識還很有限。根據賴醫師兩年前對臺北市七十歲以上居民的抽樣調查顯示,僅有0.6%的古稀老人曾經做過健康檢查。
臺大公共衛生系教授林家青認為,經濟能力不允許做全身總檢查的中、老年人,可以從定期檢查血壓、尿糖開始,多一分預防總比完全無知要好。更積極的作法,是普遍建立「人體船塢」(human dock)的觀念——一個人就像一艘船,需要定期回到船塢檢修保養,再出航時,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我們有這麼好的『船塢』,為什麼不多加利用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