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機會去臺北,何不去逛逛龍山寺?
就是常住在臺北的人,沒事兒的時候,也喜歡利用晚間去龍山寺附近走走,看龍山寺的燈火輝煌、香煙繚繞,也看附近夜市的熱鬧與豐饒。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的萬華區,是一座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古剎,建築壯麗宏偉,氣派非凡,香火也很鼎盛。
龍山寺建於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當年的三月二日,居住在萬華地區(當時尚稱為「艋舺」)閩籍泉州府晉江、南安與惠安三縣的人士(俗稱泉州三邑人),開會決定要在當地建立一所寺廟,作為居民信仰的寄託。
三邑人士推舉黃典謨為董事,開始募捐款項,並於同年五月十八日開工興建,花費二年九個月的時間,終於乾隆五年二月八日竣工落成。
至於三邑人為什麼選在現址興建寺廟呢?在民間流傳著下面的說法:二百多年前,由泉州來台的一個商人,有一天從艋舺要前往景尾方面採購藤材,經過當今龍山寺現址時,停下來略作休息。他想找個地方方便一下,為了害怕對他所敬拜的神明有不敬之處,特將佩戴在胸前的香袋取下來,掛在附近的竹枝上。可是,當他方便完畢之後,卻忘了取下香袋,匆匆離去。
當時龍山寺一帶是一片寬廣的曬布場,附近有一棵大榕樹及一叢竹林,那商人的香袋,就一直被遺留在竹枝之上。
有一天晚上,附近的一個居民,遠遠地望到竹林裡有一點朦朧的亮光,覺得很奇怪。他在第二天早上跑去看個究竟,發現那亮光是來自香袋上的金字,而那金字正是「龍山寺觀音佛祖」幾個字。
當地的人們認為這麼一隻小香袋能在深夜裡發出亮光來,引領人發現到它,必定是有靈力的,於是大家便向它祈禱許願。
很奇妙的是,大家向香袋所許的願大都靈驗了,從此,向香袋拜拜的信徒愈來愈多,幾乎遍及艋舺一帶,於是,泉州三邑人就打算在這個地段為香袋的原神興建廟宇。
建廟之事在大家商定之後,便派人回到福建泉州府晉安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去奉請觀音佛祖分靈蒞台供祀。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香袋上既寫的是「龍山寺觀音佛祖」,而在家鄉最有名的觀音佛祖,首推安海鄉龍山寺所祀奉的。根據當時晉江人的說法,安海龍山寺附近山川秀麗,天地充滿鍾靈之氣,兩者相結成為「龍穴」,所以該寺主神的佛德廣大無邊,成為名噪一時的名剎。
當艋舺泉州人恭請分靈來台,艋舺龍山寺興建完畢,就正式成為安海龍山寺的分寺。光緒十七年(西元1892年),艋舺人曾經選派龍山寺董事數人到安海龍山寺進香;嗣後在民國六年,該寺住持吳福智又曾奉觀音神像,回到安海龍山寺進香。這些故事,都可充分證明兩寺之間的密切關係。
在興建龍山寺之前,據說也曾由地理師來決定其座向。當時北部有名的風水先生張察光,曾經詳細勘察地形,認為龍山寺現址是「美人穴」,因此必須配上一面鏡子。於是,依照他的指示,寺前挖掘了一個池塘,塘中種植蓮花。
關於龍山寺前的池塘,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漳州人居住的八芝蘭的惠濟宮,每逢初一與十五日在廟前懸掛天燈,艋舺地區便頻頻發生火災,為了與此對抗,風水先生就指點他們在龍山寺前建一個大池塘,以壓壓火氣。
這個池塘已被填平無處尋覓了,池塘的原址現在興建了龍山市場,當年艋舺人稱為「佛祖的鏡面」的蓮花池,已經蒙塵覆垢,再也照不見什麼了。」
自從艋舺的龍山寺興建完成後,許多信徒由各地趕來參拜,龍山寺的香火日漸旺盛,而艋舺地區也逐漸繁茂起來。清朝時代,這兒出了許多富豪、舉人或秀才,使得艋舺聲名大噪,而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嘉慶廿年(西元1817年)六月五日,台灣北部發生大地震,艋舺地區的房屋建築傾頹者不計其數,龍山寺也未能逃此劫難,除了正殿佛座無恙外,幾乎全部倒塌。
當時董事楊士朝、黃朝陽等人,發起集資重建,終於同年十月十八日修建完成。但是,同治六年(1866年)八月廿日,又有強烈颱風來襲,龍山寺受害甚距,破損慘重,重又需要再度大事修建,於十月八日大體恢復原狀。
後來經過十多年的歲月,雖然未曾再受到天災地變的侵害,但因年久失修,丹粉剝落,樑柱也多受蟲蝕,正殿顯得搖搖欲墜,董事們為顧及大家的安全,遂再有全盤修建之議。
這次修建因為工程浩大,所需資金也多,於是擴大範圍向全省各地的信徒募捐,募得廿三萬多銀元作為基金,然後拆毀舊宇,於西元1920年十一月開工,至1926年十一月完工,這回的重建工程雄偉浩大,使得龍山寺的規模在當時冠於全台。
當時除了上述廿三萬多元的基金外,另外還有信徒捐獻的各種料與裝備品,所以實際上在此次重建工程所花費的金額,總計高達六十萬銀元以上。
龍山寺,顧名思義該是佛教寺院,然而寺內後殿所供奉的卻是民間信仰的對象:天上聖母(媽祖娘娘)。原來在乾隆五年興建龍山寺時,只有正殿,後殿是後來艋舺的泉郊人士,特別為供奉媽祖而興建的。所謂泉郊人士,是當時專門與福建泉州方面貿易往來商人的總稱,他們因為需要常常渡海赴大陸,為了祈求航海行程的安全,決議興建媽祖廟,於是大家對自己經營的商品交易一律課以五分之稅,然後集此稅款,興建了後殿的媽祖廟。
這個後殿究竟是何年建成,目前已沒有詳細資料可以考證,然而一般推測大概是在乾隆末至嘉慶初年間,因為嘉慶廿二年艋舺泉郊曾在海上遇難,祈求媽祖保佑後,得以化險為夷,安全歸來之後就在後殿奉獻了一個大匾額,以為向媽祖謝恩。
民國卅四年六月八日,龍山寺遭到盟軍飛機轟炸(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該寺的中殿及左廊被炸毀,然而觀音佛像卻仍巍然端坐在蓮花座上。遠遠近近的善男信女都因此嘖嘖稱奇,彼此一傳十、十傳百的,龍山寺的香火就更見興旺了。
在這一次轟炸中,許多具有紀念價值的匾額,像:光緒皇帝題字的「慈輝遠蔭」、浙江提督王得祿的「大慈大悲」、福建陸軍提督孫開華的「慈雲普蔭」、林爽文的「此即是佛」、總兵曾玉明的「慈雲普覆」……等,很可惜地全被燒光了。次年開始,龍山寺的復建工作次第進行,直到民國四十八年才具備規模,恢復了舊觀。
如今的龍山寺,香火雖不似過去那樣鼎盛,而且漸有為其他寺廟取而代之的趨勢,但它仍是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莊嚴古剎,且早已成為臺北市的觀光勝地之一了。
由於觀光遊客的往來頻繁,使得龍山寺裡的住持無法經常舉行法會,這對一個寺廟的收入和信徒的多少有極大的影響。
一般而言,寺廟中的和尚或尼姑做法會和誦經的用意,不外乎替信徒祈福、消災或超渡亡魂,做一場法事下來,信徒所樂捐的香油錢是非常可觀的。而龍山寺因為人來人往太熱鬧,無法清除閒雜人等,在一種安寧、肅穆的情境下做法事,信徒自然而然會轉向別個寺廟祈願了。
龍山寺仍然擁有一些忠實的信徒,他們不曾為別個新興的寺廟所吸引。舉例來說,台灣有名的厚生塑膠公司的老闆娘,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即坐著大轎車,自己帶著掃把,畚箕到龍山寺來。她會利用一、二個小時的時間,細心地把龍山寺內外清掃一遍,以表示她的虔敬之情。直至天光大亮,開始有善男信女入廟來進香時,她才帶著疲累的身軀回家。就這樣數十年如一日,未曾間斷。
前面曾提到過,龍山寺並非一所純粹的佛教寺廟,所以在供觀音菩薩的前殿,信徒們是以鮮花素果祭拜,他們稱為「拜素」。而後殿因為供的是民間所信仰的媽祖,就可以「拜葷」了,供品中不乏雞、鴨、魚、肉,十分豐盛。
前殿中有兩根大石柱,上面雕著龍形,右邊的龍柱據說是有靈力的。信徒摸摸龍頭,就可以得智慧聰明;摸龍肚子,就可以找到好伴侶;摸龍腳的話,則可以發財。大家都希望有智慧、有財富,也有好伴侶,所以通常都是三者齊摸,以致這條雕龍被摸得平滑、光亮起來。
龍山寺的整個建築是由「唐山師傅」(大陸來的師傅)經手的,所以規模型態都與大陸上的傳統廟宇建築極相類似;結構的堅實與雕作的精美,更是首屈一指。
大殿的天花板,是一大特色,據說上面沒有用一根釘子,也沒有用榫頭,但它精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點兒沒有日久會鬆動之虞。當年唐山師傅把木頭刨成有陰有陽,二者卯扣在一起,就穩固地支撐起來了。台灣鹿港龍山寺的屋頂也是用這種方法興建的,同樣堅固牢靠,這實在是中國傳統木工的神奇之處。
龍山寺一向對外充分開放,由著遊人四處觀看探究,不似別的寺廟總有幾處懸著「清修重地」的牌子,喝令遊客止步。因此不論信與不信者,都喜歡走進來瞧瞧,把這兒當成了一處有趣的所在。這也就是它發展成為一處觀光勝地的主因吧。
但是寺中還是有一座鐘樓和一座鼓樓,平時是不開放的,只有在農曆除夕夜的零時整,廟中住持才會開啟鐘樓和鼓樓,將它們敲擊起來,表達除舊布新的意義。
龍山寺雖然很少做法會,但早晚誦經還是有的,不過規模不大。農曆的七月一日至十五日,龍山寺和全台其他廟宇是循例不唸經的,因為民間俗稱七月是「鬼月」,七月一日鬼門大開,由孤魂野鬼出來遊歷,所以和尚尼姑都不唸經,放他們自由自在,讓他們出來「渡假遊玩」。待七月十五(中元普渡)鬼門關了以後,唸經又照常進行,不由鬼魂四處遊盪了。這當然只是民間的迷信,但卻蠻有點人情味的,是嗎?
農曆的七月初一至十五,龍山寺大門前照例還要豎起一枝燈桿,上面掛的燈籠是要給鬼引路的,大概是要引鬼來廟中(平時不准來的)享用供品。也有人在燈桿下擺設案桌,放上各種祭品,用意也是給他們已故去家人親友的魂靈享用。
曾是蓮花池所在地的龍山市場,是臺北有名的夜市,裡面有價廉物美的小吃與衣物。小吃方面,蚵仔煎、肉圓、炒米粉、鵝肉扁、香菇肉羹、肉粽、魚丸湯、魯肉飯、四神湯、當歸鴨、金針排骨、白切雞……等,是道地的台灣小吃。價錢從新台幣五元到十幾元不等,只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品嚐多種可口的吃食,難怪很多人都認為逛龍山夜市是一大享受。
龍山寺附近還有一條華西街,也是有名海鮮夜市,每當入夜,整條街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熱鬧非凡。這條街上供應的海鮮食品種類繁多,價格大眾化,所以生意特別好。
差不多每一家海鮮店裡都有各種最新鮮的魚、蝦、蟹、鱉………,有很多還是活蹦亂跳的,現吃現煮,滋味鮮美。吃海鮮的時候,大家都喜歡配上一點冷凍的生啤酒,淡黃色的酒液盛在大玻璃杯裡,泡沫四溢,飲用起來芬芳清涼,沁人心脾,與美味的海鮮相得益彰,叫人充分領略了吃食的樂趣。
這條街上除了眾多的海鮮店以外,也有些草藥鋪和許多家的蛇店。這兒有一家有名的跌打損傷大夫廖五常開設的草藥店,店門口擺了許多「千年靈芝」,很吸引了往來行人的注意,這些靈芝據說是從深山裡採擷來的,有的大如面盆,有的小如花朵。
廖五常說靈芝可以入藥,如果與其他幾種藥材適當地調配在一起,可以治風濕痛、高血壓、失眠、頭痛、虛火上升……等症,但它絕不能單獨服用,因為它本身是有毒的。
靈芝是中國古來神話故事中的仙丹,現在仍然用它來治病,而日本人更宣稱它還有治癌的功效,這使得靈芝身價百倍,供不應求。靈芝一共有三種:黑靈芝、金線靈芝與金靈芝,其中以金靈芝身價最高,一兩要新台幣六百元,因為它的藥效最好,其次是金線靈芝,再其次是黑靈芝。黑靈芝體型碩大,又黑又硬,看起來簡直可以做板●了,真不明白它怎麼能治病呢?
蛇店供應蛇膽、蛇鞭、蛇血與蛇湯,現殺現煮,十分「恐怖」。據說蛇有清火、明目、強肝等作用,所以當蛇店老闆在門口當場表演殺蛇時,總會有客人上門,等著生吞蛇膽,據說蛇膽的效果要比蛇血和蛇湯高,尤其是毒蛇膽,據說效果更好。看著有人用高粱酒一骨碌吞下一個生膽,一點也沒有不適的表情,實在叫人困惑。
蛇因為是冷血動物,與鱉一樣血液不多,所以更被視作補品。一條蛇大約只能放出一小杯的血,也是和以高粱酒吞服。
夏天去喝蛇湯的人很多,許多小孩長癤子、長痱子的,父母都會帶他們去喝蛇湯,去火氣。蛇湯埵h半配有中藥,所以也吃不出蛇的本來味道了。
夜市在熱天時到處可見冷飲攤子,像愛玉冰、仙草冰、檸檬冰、楊桃湯、鳳梨湯、酸梅湯等,售價三元到五元一杯,清涼可口。
愛玉冰的生意最好,用愛玉子搓出像洋菜那樣鵝黃透明的果凍,冰鎮了以後,摻一點檸檬汁,再加些糖水,酸酸甜甜的、滑溜溜的,有人一喝就是二、三碗。
仙草冰的外貌不太討喜,黑烏烏的,但裡面的仙草(一種藥草)有清涼的滋味,喝起來也確有祛暑的功效。
賣刨冰的冷飲店也不少,刨冰的種類之多,真令人眼花撩亂,諸如:雞蛋布丁、紅豆牛奶、綠豆牛奶、花生牛奶、芋頭、西貢米凍、四果、什錦水果、粉條、…等,小孩子來了,往往要楞上半天,也不知點那一種好。
賣苦茶的攤子生意興隆,苦茶是好幾種草藥熬煮而成,的確「苦不堪言」,但是聽說它清涼退火,還可以治青春痘,所以愛美的小姐常常會來「花錢找苦」吃,捏著鼻子咕嚕喝下一杯。說不定它真的很有效,否則怎麼會生意這麼好呢?
苦茶盛裝在一口褐色的大缸裡,看來真是很「鄉土」的。賣苦茶的攤子多半還賣百草茶,百草茶也有清火的功效,但是效果沒有苦茶好。百草茶中加了薄荷,味道不很「怪異」,比較容易下嚥。
除了這些吃食之外,龍山寺附近還有許多因龍山寺的存在應運而生的店鋪,有雕刻神案、神像的,有香燭店,還有繡製喜簾的。
喜簾,是一種精美的刺繡工藝品,是本地人士家有喜事時,懸掛在門楣之上的,長約2公尺半,高約半公尺,多半是紅、黃的錦緞為底,上面繡有吉利的圖樣,色彩豔麗,富貴華美。
每當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龍山寺附近又是臺北最大的「燈市」,因為龍山寺每年元宵節都舉辦盛大的花燈展覽,展出各色電動花燈達數百盞,總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參觀品評。附近的商店趁此機會大賣手提花燈,種類極多,製作精美,價錢也很公道,所以,每年正月十五前數天,龍山寺附近的店鋪,甚至街道上都堆滿了花燈,五顏六色,也是這兒的一大特色。
總而言之,龍山寺與它附近的一帶,是一處極富本地色彩的地方。社會這樣進步,都市這樣發展,它仍不為所動地保留了許多屬於過去的生活方式。
或許人們在高度競爭的工業化社會裡,也正需要這樣的一處所在,工作緊張、思緒混亂的時候,可以走進廟中,去聽聽暮鼓晨鐘,去看看出家人心無雜念地敲木魚、唸經,當然你不一定信這一套,但感受了這種氣氛,總會使人慢慢把情緒鬆懈下來,心情也平寧起來。
當我們全心全力地工作了一天之後,晚上能到這兒來逛逛,吃點什麼,也喝點什麼,再選購一點廉價衣物,不是也很愉快?好比加上一點潤滑油,第二天這機器就又能加速運轉了。
當你走出了這一帶,逛夠了,吃飽了,也喝足了,你不妨回顧這古老名剎,它依然屹立在燈火闌珊之處,默默地支援著許多善男信女的信仰。然後,你想到自己即將擁有一個酣甜的睡眠,你會情不自禁地心滿意足起來——能過這麼一份有情趣的生活,多麼好!於是,你會再次回頭,悄然吐出:晚安,龍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