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但總有例外:老酒香醇、老友可人;還有老古董,常令人目不轉睛、愛不釋手。
古董之美,在它的沉斂、溫婉和滄桑,與「身價」無絕對關係。它讓你自由出入歷史和現實之間,與古人神交。聽不盡的,是它曲折的身世和故事;看不膩的,是歲月走過的痕跡。
在時間的流序中,「現在」的意義最難捕捉,不像過去與未來那麼容易辨識。「過去」有跡可循,許多事件把它妝點得比較具體,而「未來」呢?則依簡單的推理形成一幅藍圖,樂觀的人常常擁有近乎隨心所欲的未來。
偏愛未來的人容易為時髦吸引,而喜歡過去的人,假如機緣湊巧,條件相當,他們多半會迷上古董。
考古學家步日耶根據周口店發掘的資料,繪製成五十萬年前「北京原人生活示意圖」。圖左下有排列整齊的獸骨、獸牙,也許就是原始的「收藏」。(陳敏明)
老祖宗玩什麼「古董」?
有一個問題很耐人尋味:最古最古的人類,有沒有什麼類似古董的東西可以喜歡?很自然的我們會想到茹毛飲血的先民生活在狂野的大自然中,該是如何之艱難,而且語文符號未臻成熟,跟與「文化」極有關連的古董怎麼扯得上關係?
其實不然,依步日耶(Henri Breuil)繪製之「北京原人生活示意圖」來看,五十萬年前的北京原人至少可以說已經有了收藏癖。
這張圖是科學概念之下的產品,不會是率性之作。在左下角整整齊齊的放著一些獸骨,大大小小分類陳列,有人認為這就是人類歷史中「博物館的起源」,看來並無不可。但是進一步想,就正規博物館而言,其系統性與學術性應當是必需的條件,境界自當較一般古董收藏為高,且得經得起鑑賞研究的考驗。「北京原人生活示意圖」在這樣的尺度下,只能說是簡單的收藏了。
就純粹的揣測而論,他們之所以把獸骨獸牙長長短短分門別類地排列,還用一圈一圈的石塊圍好,他們對這些「看似平常」的東西是有其偏愛的。
為什麼會特別偏愛,又捨不得拋棄,一定要慎重保存呢?或許這些骨頭在紀念一場驚心動魄的狩獵,或者是遠道友人的饋贈,也可能是某種不常見的鳥獸,也可能什麼具體的原因都沒有,只是因為這個洞穴的主人喜歡,覺得好看。以上的幾種心態,就是一個人會迷上古董的基本原因。經過漫長歷史文化的演變,愈來愈複雜,然而仍然脫離不了「紀念」與「喜歡」的簡單原則。
中國既然是廣大的文明古國,古董必然很多。過去承平時代,惜物為一重要德行,許多大大小小的器物,用上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不是特別稀罕的事情。
一件物事仍在使用中,如老祖母留下來的水煙袋、已經用了百年以上的紅木眠床,還有許多明清之際民窯燒製的碗盤,以及衣飾、箱匣……,這些東西在今天看來都可能是不錯的古董,但是幾十年前許多人家都還當作日用品使用,很少人會想到這些老東西還會值錢。我們時常聽到有的人在古老家宅的後院發現了頗有價值的陶罐,想來就是這種人家。
一件署名郎世寧的扇面,用檀木盒子仔細保存,主人的珍愛,可見一斑。(陳敏明)
鄉下曾經俯拾皆是
日用品的生產今天已經價廉物美,加上教育普及、閒暇增多,好古之心油然而生。過去沒有心情也無時間注意到的許多器皿,近年來都為人喧騰哄抬為古董,也使得傳統的生活秩序受到影響。
有人到鄉下或小鎮去以物易物,拿新產品換當地舊的東西,然後一車車地運走。卡車上的項目無所不包,從床鋪到繡花鞋、從碗盤到屋瓦,連佛龕到馬桶尿壺也一網兜收。
以物易物不成,就改為價購,許多民藝商人,都有收買整屋古董的經驗。門檻精的商人還能接受顧客訂貨,然後按圖索驥。這一類客戶常常都是頗有名望的收藏家,甚至公私立博物館。
但是平心而論,好古之風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讓許多人瞭解到傳統與歷史的價值,培養更多人的鑑賞力。壞處是攪亂了原本樸質的,融合古今的生活秩序;更有許多人因為好古而罔顧道德,偷竊民宅的窗櫺、瓦當、壁飾、神像等等。
現在台灣許多古老宅第,無不創痕斑斑。不是屋主為了圖利自己挖下出售,便是被人盜走。把這些古老的民俗藝品從生活中挖走,放到古董店中,是大勢所趨呢?還是人為使然?是收穫呢?還是損失?很值得我們想一想。
要大致瞭解古董的來龍去脈,從價格上探索比較容易掌握重點。大凡一個人看到或想到古董,多半會聯想到它值多少錢。偏偏古董的價格極不穩定,可以說根本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就更增加了好古者收藏過程的興奮與刺激。
有的民俗古董店專賣老屋的器皿、家俱。數十年前普普通通的家用品,也變成了收藏對象。(陳敏明)
古董何價?
幾年前英國倫敦的蘇富比古董拍賣市場,曾經以一百萬美元售出一隻中國清代寶藍色瓷器轉心花瓶,一時之間成為全球古董收藏界的話題。
予人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這種轉心花瓶真的價值美金一百萬元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古董並不是在市面上百貨公司裏流通的商品,很難把一般市場與古董市場的「市場」含意等量齊觀。古董常常是有價無市的。也就是說,這一件轉心花瓶售得百萬美金,並不保證所有的轉心花瓶,乃至於與轉心花瓶水準相當、條件近似的古董也都能賣到這個價錢。
轉心花瓶在我們的故宮博物院中就有,而且不止一個,但是不能賣。凡是不能賣的東西,就與價格絕緣,要說它值多少錢是很勉強的。也許在私人收藏中還有轉心花瓶,這另外的一隻也想賣,定價美金一百萬,賣得掉嗎?大成疑問。因為肯出這種價錢買這種花瓶的買主可能全世界只有一個,另外對轉心花瓶有興趣的人,也許頂多只肯出十萬美金或一萬美金。
古老的宅院,若無人看管,不僅容易殘敗,還會成為部份好古者任意拆卸偷盜的目標。(陳敏明)
並非只漲不跌
價格與流通性也有密切的關係。
唐三彩在世界古董市場上一直「有價有市」。其實唐三彩比起許多其他地區其他時代的陶瓷器,也是高下互見,不見得絕對的可以睥睨千古,而且在數量上也非稀物。然而唐三彩名氣大,色澤討喜,不僅許多收藏家把唐三彩當作「必藏品」,就是許多並不刻意收藏古董的人,也可能願意購藏一件放在起居間的玻璃櫥裡。
這就形成了唐三彩蓬勃的流通性,價格也因此穩定不衰。
量與價是左右市場最重要的因素。如中國彩陶,一向稀罕,連故宮博物院也極少,倘若民間另有兩三件,那就十分可觀了。
在過去連彩陶、黑陶的碎片都是許多收藏家以及文人雅士案頭的珍玩。沒想到近年來中共大量挖掘古物,發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彩陶、黑陶,而且動輒數以千百計。因為古人相信在陰間可能要停留很久,陪葬的數量就不可少。這些古物流到全世界各地的很多,於是彩陶的價格一落千丈,有的連原來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了。
決定古董價格的另一重要因素為買主的意願。
有些收藏家或博物館,有系統並有組織的來購藏古物。且以日本的「狩野」畫派為例,從開山祖的作品一直往下收購,假如中間單缺一張這個流派中一位大師狩野常信的作品,這就構成了相當大的遺憾。這時候如果拍賣市場出現了一張狩野常信的畫,那這家博物館就勢在必得了,價格也可能因此抬高。可是等到第二張、第三張他的作品出現,價格又可能立刻下跌,甚至無人問津。
古董拍賣場每月定期舉行拍賣,拍賣場主人木槌一敲,便告成交。(陳敏明)
「價值」有先後「收藏」有專攻
也有人以類別為收藏系統的標準,如果他是一位藏硯家,各地方各種石質的硯台他都有了,獨缺澄泥硯,一旦遇到一方,必然也是不惜工本地收購。
古董藝品商,乃至於收藏者本身,多相信古董字畫都是可以保值升值的,這一點似乎仍有商榷餘地。
近代中國災禍連連,兵荒馬亂的時候,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可能換不到一斗米。
什麼東西的保值升值都與市場相關,古董市場變化多端,一定要追求保值升值就可能落空。
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不是經常出入古董市場交易者,想要買進一件古董,頂好只想有無能力負擔這個價格?自己是不是真喜歡它?除此以外不要多想,要是認定其「便宜」就購藏,到時候可能會後悔。
事實上貶值的古董不見得比升值的古董少。不明就裏的子孫把先人收藏賤價出售的事,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同樣也有收藏家為了要收進現在看上眼的一件古董,不惜把自己過去的收藏拋售抵值——其實愛古董的人也不乏「喜新厭舊」者。
古董收藏也有「時髦」,有的時候一陣風尚大家都要收藏古玉,古玉自然價格看俏,等到流行一過,古玉也就冷冷落落了,可能代之而起的是銅器。所以也有像炒股票一般「炒古董」的人,眼光要準、出手要狠、買賣要穩。這種人憑經驗智慧下判斷,同樣也擔有很大的風險。
紐約蘇富比古董拍賣公司出版的一本中國古董的目錄,封面是一件即將拍賣完美的唐三彩花瓶,價格約在七至九萬美元。(陳敏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古董也不見得比現代工藝品值錢。
試以日本的漆器而論,一組現代漆器工匠製作的「輪島塗」,開價動輒數十萬日幣也不稀罕。但是某些古董店中的老漆器,也很精緻,價格可能是前者的幾分之一。
至於陶瓷器,有的名家作品之價格,予我輩而言,已達天文數字,但是平心而論,有些古董店的便宜貨,比他們一點也不差。
再以現代瓷器為例,古人噴釉全靠人工,一件色彩勻稱的作品就很難得,但是現代機器噴釉既細且勻,加上其他的科技條件配合,大致來講水準並不輸過去,瓷胎成份的控制,也比古人精到,所以現代工藝作品也常能見到精美絕倫,價格不貲的藝術。
在台北的畫廊中,畫家作品高出古人者甚多。一般畫家水墨作品都在五百美元以上,油畫作品則達一千美元以上,名氣大的更不得了。憑如此之價格,欲購明清名家的作品,只要有耐性,也有機會遇到。
當然,畫廊中的作品,特別是專門展覽的作品,贗品極少,古畫市場就很難講了。買古董字畫多少都有些風險,即使是非常老到的鑑賞家,也不敢保證不會看走眼。
因地製宜的價位
古董的價格也因地而異。在此可以中國古書為例說明:按中國的古書,明版之前就已經相當珍貴(固然有的大學圖書館裏有,但是不可能出售)。如果是元版宋版,幾乎可以黃金逐頁計價。
在台灣要從古書市場購進一部明版的書,也許只是清代中期的書,已經非常不易,同時還得花得起價錢。因為在光華商場,連民國初年上海棉紙銅版書都當作古善本書在賣了。但是若到日本東京神保町的古書街去,買到真正的明版書並不困難,店東也不會亂開天文數字的價格。
再以瓷器為例,南洋的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很容易買到明清兩代的貿易瓷,當然大多不是內府官窯的水準,可是比起台北的價格要便宜多了。
在紐約的古董商店,最昂貴的是西洋中世紀的古董。東方的東西,如中國、日本、印度之古董,很沒有標準。台灣更由於百年以上古物字畫管制出口,無法與國際市場充分流通,價格自然也格外的參差不等。
歸結而言,古董物品之價格變化多端、難以捉摸,基本上是受到三種價值觀念的彼此干擾,那就是:一、藝術價值。二、學術價值。三、市場收藏意願。
這三個條件永遠無法齊一化,古董價格也就永遠無法「定於一尊」。
牯嶺街,古董街
台灣地區近年來也開始有了古董定期拍賣的交易,這是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的成果之一。
光復初年,生活程度遠不如今,雖然日本人被遣回時留下不少古董器物,當時卻都一堆一堆近乎舊貨般地脫手了。
早期一般古董原來就在牯嶺街的舊書攤與書一起擺出來,但是顯然大家對書的興趣超過古董。經過許多年,可買可賣的舊書差不多沒有了,許多原本徘徊書肆的人漸漸把眼光投射在古董字畫上。直到北市牯嶺街舊書攤遷到光華商場,樓下主要是書店,可是大多賣二手教科書、參考書,樓上則變成了古董市場,規模雖然不大,卻也琳琅滿目,各有風貌。
近年來每週定期舉行古物拍賣,老闆顧客都可參加。起價多半比較低,但也有不少高價脫手的東西。這裡古董商生意並不忙碌,但他們並不擔心,古董生意本來就不必招攬,它們做的是願者上鉤的買賣。而且進價與出價差別很大,進一出十普普通通,有時甚而進一出百。顧客只要看上一件古董,也就無所謂貴不貴了。
中華商場三樓的一些古董民藝店,也是台北市頗有歷史的古董市場。此地以玉器與陶瓷較多。別小看這幾家小小的店面,他們早已馳名國際。
近年又有許多新的古董店興起,他們在陳設裝潢上更講究氣氛,有的功夫館、茶藝館也兼售古董,至於裱褙店、文具店、茶葉莊等兼售古董,則是本來就有,現在更加蔚為風氣。
一槌在手,噱頭十足
不過台北的古董拍賣不論場地多考究、參與的人多麼踴躍,仍然不具世界規模。
一般的拍賣方法,是先把要拍賣的古董在拍賣現場展示幾天,有意思的買主就可以仔細觀察思量。到了拍賣時間,拍賣場主人把器物字畫一件一件的在大家面前展示,並且讓大家喊價。
到場的顧客手中會有一本目錄,上面註明品名、編號、底價。主人開始喊價時,大多低於底價,如果有人有興趣,就可以呼應,喊價在彼此競爭的情況下節節升高,假如升到登錄底價之下的一個價格就無法再升,古董主人有權決定出賣與否。如果升到底價以上,則必需賣出,主人如果後悔,只有自己也參與出價競爭,不過這樣的情況不多。
我們古董拍賣市場與紐約、倫敦等拍賣市場比較,有一點不同的便是我們的江湖氣較濃。拍賣者一槌在手,卻有許多噱頭。他可能對於拍賣品有許多說明,但說明是否實在,則不得而知。有的拍賣者、說得跡近乎吹噓,經驗老到的,更能舌底翻花,把氣氛哄抬得極為熱烈。有熱烈的氣氛,就有高額的成交量,拍賣場也就增加了收益。
另一點不同的是,本地有的拍賣者還參與競價,宣佈自己也要買某一件收藏品。這在國際有規模、有規矩的拍賣場是看不到的。拍賣者參與競價會使得價格的徵信受到懷疑。但是這樣江湖氣的拍賣,也使得拍賣過程十分生動,有時冷眼看看台上台下、真真假假的鬥法,即使一件買賣也沒做成,對旁觀者而言,不僅得到不少樂趣,有心的話,還能學得一點門道。
拍賣場拍賣最後是以敲槌為定,槌子一落,再無爭議,這也是有趣並且富於戲劇性的結尾。
不耍嘴皮只賣寶
以世界最具規模的蘇富比拍賣為例,拍賣的情況與台北所見大異其趣。
基本的程序差不多:先是展出,並且公告拍賣日期,然後執行拍賣。
蘇富比的買賣流動量很大,因此最多只有展出幾天,短的甚至只有一、兩個下午。由於某些拍賣品身價特殊,他們也會在事前印好拍賣目錄,這種預備作業依規定在半年以前就開始了,也就是說,目錄可能在展出前兩、三個月就出版了。
為了要讓精於鑑賞的顧客瞭解得更清楚,目錄的攝影、製版、簡要說明,都是專家作業。蘇富比重要拍賣的目錄,有的就是藝術研究或藝術史的重要文獻。
蘇富比拍賣市場的大客戶未必出現在拍賣場上,這些人自己或許住在瑞士或紐約的高樓中,但他們看過蘇富比郵寄過來的目錄後,自會派經紀人處理有關問題。因此人們常常見數百萬美金的古董或繪畫易手,竟不知買主是誰。
拍賣的時間一到,場內每人發一枝鉛筆,一個像小圓扇子似的號碼牌。拍賣台兩側則有彩色電視終端機。在拍賣某一號東西的時候,螢光幕上就會出現那件東西。實物可能在展覽完畢時又歸入倉庫了。
除了必需價購的彩色目錄之外,現場也有所有拍賣物品的詳細目錄,厚厚一疊,有時多達千件以上,每件都有底價。
拍賣在秩序井然中進行,拍賣台上的人以飛快的速度報價,面無表情,不帶絲毫判斷的意味。價格每一節都固定,絕不跳節,底下有意購入者只消舉一下號碼牌便可,到再有別人舉牌時,價格便上升一節,每節價格只報三次,三次當中沒有人再舉牌,立刻一槌敲定,因此一件古董常在數十秒內完成拍賣。
古董也有「場外交易」
國外多用信用卡,所以買者可以當場付出部分或全部價款。報價拍賣一定輪班進行,因為太單調,容易疲勞。大概平常人都沒有辦法以那樣的速度報價,他們必需具備的修養是嘴快眼尖與手準,否則數百件古董無法在短時間處理完畢。
有一種交易應該是在本地獨有的,那就是「場外交易」,所謂場外未必是出場,也可以指在公告拍賣時間以外的交易。有時買主剛剛從港澳來到現場,已過交易時刻,偏偏又得快趕回去,這就只得以「場外交易」進行。
場外交易手氣比較重要,因為比價的人少,可能買到價廉物美的東西,但是這些人大多特別好古或內行,所以競爭也可能更加激烈。從正規的拍賣古董情況而言,場外交易對於古董拍賣商的權威性有損害。
目前國內的古董拍賣,單在台北市就有十家左右,每家每週至少兩次,座位時常客滿,台灣好古之風的蓬勃可見一斑。
陷溺太深,得不償失
好古雖然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某些人為收藏古董以致家庭失和、破產,似乎並不值得。一般薪水階級的人,如果不是對某一古董格外喜歡,偶一為之尚可,還是不要陷進這種沒底的嗜好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