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何處去?不去渡假、不去逛街、不參加營隊、也不在家裡蹲,大多數的大學生會告訴你,今年暑假,他們要打工!
暑假前夕,國內知名的104、1111人力銀行皆發佈消息,指出有超過8成的大學生準備在暑假打工,比例較去年同期成長一倍,預料暑期工作的競爭將大為加劇,形成「小學生去旅遊、中學生去補習、大學生去打工」的有趣現象。
其實不只暑假,如今大學生平時打工的比例也相當高。根據勞委會2006年所做的統計,學期中打工的比例將近5成,而據民間1111人力銀行在2007年9月開學前夕所做的調查,有打工意願的比例更高達9成,顯示今天的大學生與「草莓族」的印象相反,不僅願意打工,而且有愈來愈多的學生已經實際進入職場,捲起袖子、付出汗水。
報酬相對優渥的家教工作,如今已是打工市場上的貴族選項,幾乎全由頂尖國立大學明星科系學生包辦。
兩頭夾擊
大學生打工比例的上升,來自兩股力量的共同作用。
第一股力量就是家庭經濟拮据的壓力。
近年來台灣經濟不景氣,家庭實質所得增長無力,但一波又一波物價上漲的壓力,卻已把中低收入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來。再加上各大學紛紛採取高學費政策、逐年調高學費,造成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年年攀高(2007年累計總數已超過36萬人),也使得家境背景並不富裕的眾多大學生,在學期間必須投入打工市場「加減賺」。
行政院青輔會第二處處長施建矗表示,學費較高的私立學校學生,打工的比例比公立學校高出約8個百分點,達到43%。平均來看,賺生活費、貼補家用等經濟因素是大學生打工的主因,比例約為4成。而一些企管經理人士所鼓吹的「放下身段、體驗職場」式的少爺小姐心態,其實僅佔學生打工動機的17%。
學生打工比例日益升高,工作類型也日趨多樣化。左圖為在宜蘭蜜月灣打工擔任衝浪教練的吳志航,打工兼休閒,不亦樂乎。
前途無「亮」怎麼辦?
促成學生打工比例上升的另一股力量,則來自於青年就業市場的失衡。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數據,今年5月份全國勞工平均失業率為3.84%,而大學以上學歷者失業率為4.28%,遠超過平均失業率,顯示大學學歷早已不再是高人一等的就業保證。更嚴重的是,5月份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0.36%,是所有年齡層中失業率最高的一群。
在這種情況下,「畢業即失業」的陰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這一代的大學生,逼得他們不得不提早進入職場暖身卡位,學著如何與孔方兄打交道。
於是,前有未來就業市場的嚴峻挑戰,後有家庭經濟惡化的沈重壓力,使得部分大學生的打工時間直追上課時間。根據104人力銀行6月份發佈針對打工大學生所做的抽樣調查,大學生每週平均打工時數高達18.3小時,與平均18.5小時的上課時數旗鼓相當。
事實上,許多重視實用的科系早就鼓勵學生在畢業之前,以實習或兼職的方式體驗職場。
目前任職於公共電視的黃敬涵,就讀於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時,便利用大四實習課到公共電視兼職打工,每週不遠千里往返於台北內湖與花蓮之間,畢業之後也順勢留任至今,將所學與打工、就職完全結合。
現年18歲的洪毅承則是另一個例子。就讀於高職餐飲科的他,也依據所學先後找了餐廳、7-11等場所打工,除了直接的經濟需求外,更希望這些經驗能有助於他日後朝餐飲管理方面發展。
在學費高、物價高、薪資成長停滯的背景下,大學生平時打工者已高達5成,暑假打工者更高達8成。圖為打工學生揹著大桶子在街頭促銷飲料。
學非所用,依然有用?
可惜的是,實際上學生打工能夠學以致用的例子並不多。根據勞委會2006年的「大學生打工狀況」調查統計,高達7成的學生打工工作與所學並不相關。可是與此同時,卻有8成的打工學生認為打工經驗對未來職涯發展有助益。
這就不禁使人疑惑:如果學非所用,這樣的打工體驗對自我的專業能力與未來就職,究竟有何助益?
針對此一矛盾,大力推動學生打工以體驗職場的青輔會施建矗處長分析,由於現在大學畢業生數量暴增,一般企業的中階技術職位不愁找不到人,所以現在企業主進用新人時反倒以要求工作態度為主,專業技能是其次。
所以,今天打工與所學無關並不是什麼問題,「重點是在打工過程中接受勞雇關係,培養服從、認同、合群、積極的工作態度,」施建矗解釋。
在學非所用的現象之外,工作類型集中在低技術的服務業職類,也是打工市場上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
隨著台灣經濟的轉型,就業人口從以往主力的製造業大量轉向服務業,學生打工也少有進入製造業的,而多半是餐飲服務生、超商店員、課輔老師、行政助理等服務業職位。
這些職位普遍具有低技術、低薪資、工作無長遠發展性、人員來來去去流動性高等特點。根據勞委會2006年的調查統計,超商店員的平均時薪只有81元,餐廳服務生89元,加油站加油工85元,就連課輔、安親班的時薪也只有133元。
學生打工時數直逼上課時數,且工作普遍與所學脫節,令人擔心經濟與勞動市場的壓力是否已危及這一代青年累積知識、充實專業的空間?
可望不可及的家教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家教。在過去大學生少、打工比例也低的時代,擔任家教幾乎就是人們對大學生打工的典型印象。曾幾何時,平均時薪高達351元的家教,已成為打工族中的貴族勞工。
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佳和觀察,家教比較像「提供私人協助而收取報酬」,本就與一般進入勞雇關係的打工非常不同。此外,過去家教除了輔導課業之外,還帶有監督甚至褓母的角色;但隨著教育服務市場的分化,前者逐漸被補習班取代,後者則被安親班取代,使得傳統的家教機會大量減少。
「更麻煩的是,現在的家長對家教老師要求很高,非頂尖國立大學明星科系不要,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機會,」林佳和表示。
馬兒好,不吃草?
儘管有許多人把學生願意打工、體驗職場視為積極現象,但林佳和卻對此表示憂心。
「現在許多企業不肯進用正職員工,而大量使用派遣、兼職與工讀生,正是看準了有大量打工學生可用,可以大幅壓低人事成本,」林佳和說,「結果,這一方面使得原本可以勝任這些低技術工作的中高齡失業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也讓大學生失去了專心唸書、精進專業知識的餘裕,對台灣志在發展的知識經濟十分不利。」
更糟的是,職場態度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如果大學生習慣了「合則留,不合則去」、「反正打工機會到處都有」的臨時工心態,日後對「天長地久」型的正式職場可能心生恐懼,淪為「飛特族」(自由工作者)的機率不小。
相對的,若賣場、餐廳等服務業寧可忍受定性和專業性都不足的打工學生,而不願好好投注心力和金錢去招訓正式員工,那政府一直努力推動的服務業創新升級,也終將成為空談。
林佳和強調,大學生打工問題應該與勞動市場政策和教育政策放在一起思考。否則一面採行高學費政策調漲學費,一面又抱怨現在的學生不讀書、專業不足;一方面採行勞動市場「彈性化」政策,允許企業走後門大量進用約聘僱人員,造成整體薪資停滯不前,另一方面大量學生被迫投入打工貼補花費,又使得真正需要賺錢養家的成年人更難找到工作。
「如果『爸爸失業、兒子打工』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這樣惡性循環下去,那打工真是可以休矣!」林佳和感嘆。
走出合成謬誤
邏輯學上有所謂「合成謬誤」的概念:指在局部、個別中看似正確的命題,未必可以適用到整體層次上,若硬要套用就可能產生謬誤。
在打工的例子中,大學生想多賺點錢、體驗職場;企業想節省人事成本、便宜行事;學校為求營運順利必須提高學費;政府為活絡經濟、因應企業需求而鬆綁勞動市場......,這一切從個別、局部的角度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加在一起交互作用之下,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便可能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這便是合成謬誤的實例。
下次,當你在街上看到站在路邊發傳單的工讀生,或是咖啡店裡的年輕服務生時,除了鼓勵、享受他們的服務之外,不妨也想一想,他們會不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地影響到你的工作機會、產業前景,乃至國家的競爭力。
大學生打工時薪排行表
家教351單位:台幣
補習班/安親班133 一般公司行號108 遊樂園/KTV/戲院97 工廠95 其他 92 大賣場/百貨公司91 速食店/飯店餐廳/飲料店89 加油站85 超商商店81 平均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