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非常愛「美」的民族,先民對於剛剛誕生的文字,就曾極力要求它美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與鑄在銅器上的銘文,便是如此。
其後,它們的子子孫孫: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也都因著字形美麗,受到人們的喜愛,使它們不但具有傳達的功能,還發展出書法藝術。
在民間,文字更無孔不入地成為裝飾素材,建築、衣飾、糕餅、手工藝、符讖……之上,都充塞著祈福性的文字。
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珍愛自己的文字,從傳統到現代,我們始終生活在一片字海當中,享受著文字之美。
八月中旬,新象藝術中心舉辦了一次別出心裁的「中國文字之美」展覽。
這次展出不同於一般的書法展,而著重於文字與生活的關係,內容包括:古代名碑拓片、傳統生活食衣住行中與文字相關的實物、現代生活中的各式招牌及廣告、算命卜字……,直到最新的倉頡電腦字體。
這個嶄新的角度,提醒我們在習焉而不察的文字之海中,重新品味中國文字的趣味與美感。
圖1:道教的符命碑,上文是雲篆書,下文是解釋上文的楷體。
倉頡造字,驚天動地
在古老的傳說中,我國文字的創造者——倉頡,乃是個面龐寬大、長了四個眼睛的睿智之人,他體會萬物而創文字,惹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
這的確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有了文字,思想可以傳遞、記憶可以保存、生活經驗可以累積、聰明才智得以發揮;人類智慧自渾沌的狀態被開啟,文明開始探出穩健而充滿希望的腳步。
負責籌畫新象藝術中心「文字之美」展出的莊伯和指出,在世界上各種文字體系中,中國字有其獨有特質,它的發展歷史不僅源遠流長,形成一個龐大體系,且數千年來一直維持綿延不斷的生命力。
圖2:殷代的文字畫。(莊伯和/故宮提供)
甲骨文以象形為主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是這樣愛自己的文字」,莊伯和說:「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使文字具備多樣的功能,它不但超越了語言符號的作用,發展成造形藝術,還含蘊高度的哲學思想。」
而中國文字中的審美意識,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存在。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我國最早的文字。
這是西元前14世紀左右的遺物。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就戰爭、農事等國家大事,分別求神問卜,然後由專司其事儀式的官吏,很慎重地用刀刻錄下來。
甲骨文的造形要素,主要是模仿日月山川草木鳥獸的自然物像,和生活中住居器服等種種形狀,字形充滿對稱之美。
文化大學教授史紫忱表示:「在一片甲骨中,同一個字還有不同的形狀,這是古人為了追求趣味,避免單調的機智表現。」
圖3:結繩是文字發明以前的紀事方法。(莊伯和/故宮提供)
「六書」乃中國文字基本構成原理
從甲骨文開始,中國字就有其他文字所無法比擬的豐富造形;而所謂模仿日月山川草木鳥獸等自然物像,正好符合了傳說中倉頡「仰觀星象曲折、俯察龜文鳥獸」之說。
它像繪畫,又不是繪畫;有象形之勢,又極盡抽象之美。
此後「象形」用盡,變不出花樣了,可是人們卻有新的意念想表達,因此又有表示物的位置與數量等事實的「指事」文字。以後再陸續繁衍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文字,便是所謂的「六書」,也就是中國字的基本構成原理。
整體來說,「每一個中國字,都具備了六書當中形、音、義三要素。而『形』的造形要素,是它得以擴展成獨特藝術的一大特徵。」莊伯和指出,「也就是說,中國文字之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演化出來的抽象線條和形體結構上,使它們發展成曲直適宜、縱橫合度、佈局完美的書法藝術。」
圖4:清乾隆中葉出土的殷代散氏盤,上面刻有文字。(莊伯和/故宮提供)
書法藝術充滿線條之美
中國書法造形繁多,各具特色,但很難以朝代或字體截然劃分。
簡單來說,秦漢兩代是書法的轉捩點。秦代的小篆,把以往類似圖畫的甲骨文、鐘鼎文,有系統地變為規律整齊的線條化文字,但小篆過多的圓筆部分書寫不便,漢代隸書於是應運而生。
漢隸大幅擺脫秦以前書法的圖案型態,乃是書法由繁複變為簡易、由寫形步向寫意的橋樑。
其後為了使書寫更方便,草隸(草書)、楷書、行書,都逐漸衍化而生,成為今人通用的文字。
中國有「書畫同源」之說,從線條藝術的觀點來看,書法在本質上,具有比繪畫更形而上、更純粹的一面。
對書寫的人而言,它能讓人直接表達心境,表現出個人的風采、性情,也滿足藝術的宣洩。
就觀者來說,即使不識文意的外國人,也能從流動的線條上,感受出各具神態的美感。尤其是行書、草書,更顯現出如音樂的節奏感來。
圖1:漢代瓦當的拓片,上有「延年」二字。(莊伯和/故宮提供)
裝飾性文字繁複褥麗
正統書法之外,中國文字中還有別出一幟的「美術字」——所謂的「裝飾性」文字。它的繪畫性很強,形態、色彩皆極自由,因充滿遊戲的趣味性質,遂被廣泛運用在美術工藝上。
最早的裝飾性文字,是紀元前八世紀左右,春秋時代的「鳥蟲書」,又稱「鳥篆」。
最有名的例子,是湖北宜昌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踐所用之銅劍,上刻:「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字,銘文上的每個字,都加上鳥頭及其他彎彎曲曲的裝飾,使字體成為一種圖案。這類鳥蟲書常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銅器上。
裝飾性文字到南朝時代達到高潮,字體種類愈來愈多,南朝齊國的蕭子良在「篆隸文體」一文中舉出:飛白、龍書、龜書、雲書、科斗書、仙人書……等43種之多。其中的飛白字體,還在唐朝大為流行。
所謂「飛白」,據說是漢代大書法家蔡邕有一回進宮時,正逢鴻都門在動工修理,工匠持帚在壁上寫字。蔡邕一見,靈感大發,回家就創作了飛白書體。可惜至今沒有人見過蔡邕寫的飛白體真跡。
此外,南梁的「鳥毛篆書屏風」,在以花鳥文樣為底的褐色紙上,以篆、隸、楷書交互書寫,文中篆書還以鳥羽裝飾,並施金箔;隸書則用顏料噴吹,再用美麗的朱點裝飾,可謂極盡繁複之能事。
裝飾性文字過度發展,自是過猶不及,加上宋代以後文人意識高張,審美觀也大有改變,此類文字被認為難登大雅,遂漸式微。
圖2:刻於石碑上的「石紐」二字,年代不詳,字形極美。(莊伯和/故宮提供)
碑碣、鐘鼎之文,是另一種藝術
除書法藝術與裝飾性文字外,鐫刻在碑碣、鐘鼎上的紀念性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獨特的表現方式。
莊伯和說,在古代的埃及、西亞、波斯、希臘、羅馬……等地,帝王為了顯示權威,或是紀念某位英雄,常利用寫實雕刻手法鑄像,甚至以建築或石柱來紀念功跡。
但在重視文字的中國,人們喜以鑄鼎或立碑旌功紀事。像秦始皇巡行天下時,並未替自己留下石像,卻在行蹤所至處,留下許許多多紀念的文字碑。其在泰山、琅玡臺、嶧山……等地立的碑,至今仍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一般說來,我國先人為紀念某件重要的事,往往先用文字記載下來,再將之刻在一塊或多塊石碑上。大碑可高數丈,小則尺餘;從形式來分,也有碑(長方形或橢圓形)、碣(短而圓),以及將死者一生大事刻在碑上的墓誌銘等數種。
「石碑的文字除說明意義外,更表現出一股莊重的權威,使人為之肅穆。」莊伯和表示,中國人特別把鐘鼎銘文及石碑刻字,所表現出的抽象線條之美,稱作「金石氣」。
清代以後的文人畫家,像金冬心、吳昌碩、齊白石……等的書法,就是將金石之氣融入書畫線條中,而別有一股奇逸。
3:清同治年間,劉明燈題於台北和宜蘭交界處的「虎」字碑。(莊伯和/故宮提供)
摩崖刻字,氣勢壯觀
比石碑更特別、更壯觀的,是在天然山石、懸崖峭壁上刻字,一般人稱之為「摩崖」刻字。
摩崖與石碑的寫法,有很大的差別。由於石碑可以走近仔細欣賞閱讀,規格較小;而摩崖只能遠眺,因此字形非常大;又為了怕複雜的字體從遠處看不清楚,於是筆畫較為減略。
以書法而言,無論是故宮博物院或其他私人收藏,都有珍貴豐富的前人書法真跡,可供摹賞;但國人若想一睹石碑或摩崖字體真貌,就只有從圖片或拓片來揣摩原味了。
本省也存有一些紀念性石碑,其中以臺南赤崁樓乾隆皇帝所賜的九座石龜御碑,和貢寮鄉刻於同治年間、氣勢磅礡的虎字碑名氣最大。
圖4.5:從手抄卷軸到刻本,是我國文字流傳的一大進步。(莊伯和/故宮提供)
傳統建築充滿文字裝飾
抒情喻志的書法,有其婉約之美;旌功紀事的碑碣,則富剛勁之氣;至於充塞在民間生活中、處處表現祈福意味的裝飾文字,則具另一種熱鬧的趣味。
在傳統建築中,無論匾額、牆面、樑柱、門楣、窗櫺……,處處可見以墨蹟、彩繪、木雕、石刻、陶瓷、磚刻……等方式製作的文字裝飾,而其內容,則不外乎福祿壽喜、春到貴富等吉祥文字。
在本地許多傳統建築中,像竹山敦本堂第一進木雕屏風上蝙蝠銜明鏡的圖案裡,暗藏「富貴玉堂春」五字,手法奇絕;北港朝天宮內殿的透雕槅扇,則鐫有夔龍形的「德配乾坤」、「功參造化」對聯,也華麗動人。
至於其他充塞在楹聯、壁題、匾額上的文字,更是不計其數。
居住環境之外,裝飾文字也隨時隨地充塞在衣食育樂各方面。傳統的織錦、刺鏽布料上,拜神祭祖用的糕餅上,都少不了福祿壽喜的字樣。
圖4.5:從手抄卷軸到刻本,是我國文字流傳的一大進步。(莊伯和/故宮提供)
神符文字誇張、神秘
此外,中國人在任何場合中,也都善用文字裝飾,來表達歡樂或哀傷的氣氛。節慶間不可或缺的春聯、剪紙、中國結……,盡是文字圖案的天下;祝壽時,中堂總是掛著巨幅壽屏,或書有各種字體的百壽圖;而婚、喪儀禮中,禮堂四壁也掛滿文字聯幛,以示祝賀或哀悼。
此外,表現於宗教神符上的文字,更透露出濃厚的神秘色彩,令人不由得產生敬畏之心。
道教的神符,在文字天地中,自成一個複雜卻多采多姿的世界。它原為道士或方士的入山符,後來廣及民間,發揮符咒的效用,舉凡驅瘟、求子、安胎、求富、延年、護身、安宅……,皆有不同的文字符號。
「這種文字充滿神秘感。筆勢線條的誇張,有一種原始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其間字體也極難辨認,被稱作『雲篆天章』,就造形而言,可說是文字的分解與重組,且加強了繪畫成分。」莊伯和說。
圖6:陝西郿縣西南方斜谷上的「袞雪」二字拓片,傳說是曹操手蹟。(莊伯和/故宮提供)
立「惜字亭」,是古人敬惜字紙的表現
文字無孔不入地充塞在國人生活的食衣住行之中,昔人也因著對學術、知識的尊崇,而對文字敬惜有加。桃園龍潭至今保有一座莊嚴儉樸的「惜字亭」。
中國人在傳統上認為文字是聖人所創,稱之為「聖蹟」,不可玷汙損毀,因此所有字紙都應丟入一個貼有「敬惜字紙」的紅紙籠中,攜至廟前惜字亭燒燬。每年倉頡公誕辰,鄉人還要聚集亭前舉行祭典,以紀念創字先賢的功跡。
時至今日,無論是敬惜字紙的習俗,或傳統上文字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似乎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漸趨淡薄。但從另一角度看來,文字也以各種嶄新面貌,進入我們的生活。
圖1.2.3:中國書法的三種書體,依次為明代文徵明的隸書,宋代常杓的篆書,以及唐代懷素的草書。(莊伯和/故宮提供)
我們仍然生活在充滿文字的環境
在家裡,我們隨處可見充斥著文字的報紙、雜誌、書籍及各類印刷品……;出門後,又可看到小巷牆上孩子的塗鴉、路邊的落價紅布幔、以霓虹燈組成的文字招牌、滿是站名的公車牌……,觸目皆是文字。
擦身而過的路人身上,也可能身著印有文字圖案的洋裝、T恤、領帶;脖上或許還掛著一條刻有吉祥文字的金飾、玉珮……。
辦公室裏則充滿各類文件、中文打字機、中文電腦,以及牆上的標語、守則……。
我們果然仍活在字海中。至於這些文字是否賞心悅目,就要看主事者的審美眼光了。
圖1.2.3:中國書法的三種書體,依次為明代文徵明的隸書,宋代常杓的篆書,以及唐代懷素的草書。(莊伯和/故宮提供)
愛惜文字,也擅用文字
有趣的是文字還搬進了運動場。
啦啦隊員手持五彩繽紛的色板,前後翻動,看臺上一組組的文字就生動有趣地變幻、舞動起來。
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唐代就已出現了類似的字舞。武則天所創的「聖壽舞」,便是由140位身穿不同色彩衣裳的舞者,連續舞出12個字,其華麗精彩,可以想見。
原來從古迄今,中國人一逕是這樣地喜愛文字,擅用文字。
我們的文化靠著文字傳衍下來,我們的生活因著文字而豐富,而我們也在汲取代代文字之美的經驗當中,感受到一分傳承的使命感。
圖1.2.3:中國書法的三種書體,依次為明代文徵明的隸書,宋代常杓的篆書,以及唐代懷素的草書。(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4:漢代的銅雀瓦硯,其上刻滿清代名臣詩文以及乾隆鑑賞章。(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5:裝飾性極濃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每個字都依其典故,繪圖指事。圖6:求雨的神符上,雷電二字造型宛若閃電。(莊伯和/故宮提供)
求雨的神符上,雷電二字造型宛若閃電。(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1:傳統建築的門楣扇間,常見文字裝飾,圖中刻的是香爐形的「香富貴」三字。(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2:北港朝天宮內殿的透雕對聯之一:「德配乾坤」。(莊伯和/故宮提供)
3:古厝門上漆有「簪花」二字,表示這戶人家的祖先曾中過進士。(莊伯和/故宮提供)
4:石雕竹節窗上方的書卷形雕飾,內鑲有瓷質文字。(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5:美濃古厝石牆上的「壽」字雕飾。(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6:台中潭子「摘星山莊」的橫匾、堂號與對聯,三種字體各具美感。(莊伯和/故宮提供)
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圖1:排字表演為運動會增色不少。(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2:金飾也常刻上各種文字,意寓富貴吉祥。(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3:清朝后妃大喜日所戴的頭冠,鑲滿珊瑚珠串成的喜字,字上並以珍珠做為點綴。(莊伯和/故宮提供)
(莊伯和/故宮提供)
圖5:項羽臉譜眉下書有「壽」字,暗示「不壽」之意。(莊伯和/故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