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大幅改觀
「抽蓄式電廠完工後,日月潭變得更美,」鄧相揚說,以往日月潭碰到枯水期,水位下降很快,遊客常常敗興而歸;水源穩定後,有遊艇穿梭,美景更如畫。
然而,水力工程雖然造就日月潭美景,卻也破壞了邵族世居的土地。
「如果沒有邵族人的犧牲,台灣的經濟發展將徹底改寫,」鄧相揚說,日月潭水力工程成就了台灣煉鋁、鋼鐵、水泥等能源密集產業,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但升高的水位卻淹沒了邵族的傳統聚落和耕地,日人將邵族移居到德化社,每一丁口僅分配到兩分地,邵族人口也逐漸減少。
從清朝開始,日月潭就是文人墨客喜愛的尋幽秘境,有當代桃花源之稱。日據時代又挾著「東洋第一」水庫的美名,吸引各地遊客,一躍成為台灣最負國際盛名的旅遊景點。
1916年,一位名為伊藤的日人在潭邊建一豪宅,取名涵碧樓;隔年日月潭發生大地震,許多建築物紛紛倒塌,涵碧樓卻毫髮未傷;水庫工程完工後,涵碧樓遂遭淹沒,日本政府才在現址重建涵碧樓,作為達官顯要和商賈的豪華招待所。
鄧相揚表示,老蔣總統曾以涵碧樓為行館,經常在此招待外賓,環湖公路、慈恩塔、文武廟等周邊建設,都是他指點江山的成果,讓日月潭的人氣歷久不衰。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經過80年的運作,數年前就傳出日月潭淤積嚴重的問題,讓不少人擔心,日月潭會不會消失不見?
事實上,鄧相揚表示,1934年日月潭水力工程完工時,日人就曾以當時的泥沙淤積情況,估算日月潭水庫的壽命約為100年。也就是說,大約在20年後,日月潭即可能就會因淤積問題而無法再蓄水。
「日月潭所剩的時間可能更少,」鄧相揚指出,由於濁水溪上游山區大量種植高山農作,導致水土流失的速度比當初預估得快,日月潭出水口處淤積嚴重,甚至出現沙洲,現已禁止遊艇靠近,以免擱淺。
台電的評估是,日月潭每年沉積高度約為4公分,為了延長水庫壽命,已在現有的引水隧道設計沉砂池,希望能降低流入日月潭的泥沙量;同時也正規劃開闢一條排沙隧道,將日月潭內淤積的泥沙導入濁水溪,不過這項工程的難度頗高,還須進一步評估。無論如何,兼具發電與觀光功能的日月潭,確實需要妥善規劃一套整治策略。
綜觀台灣十大地景,包括玉山、雪山圈谷多是鬼斧神工的地理景觀,唯獨日月潭因有人為水力工程的加持,而更深邃迷人。然而,了解日月潭的地景特色,並不是為了推崇人定勝天,而是透過理解,創造我們與日月潭和諧相處的共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