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草酒精、柴油,技術待突破
芒草除了當固態燃料,做成酒精也是一大方向,但技術難度高。酒精發酵技術領先的美國,3年前也找上台灣合作。
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蔣鎮宇表示,合作案由美國農業部出面和農委會簽約,美國伊利諾大學團隊負責發酵的技術研發,包括篩選適合菌種、提高發酵效率;國內則由成大負責找出適合的品系和基因改良,嘉義大學副校長古森本進行光合作用效率的研究。
蔣鎮宇表示,所謂「適合品系」的條件,包括找出抗病力強和木質素少的品種,好讓菌種易於分解。另外也透過傳統育種或基因改造,希望做出3~5倍生物量的品種,以降低生產成本。
第二代生質能的精神在於,以微生物、酵素來分解農業廢棄物或雜草類的纖維素,不像第一代需消耗石化能源來種植作物,投入能源和二氧化碳減量效果相抵而受質疑。但第二代生質能的關鍵技術必須突破植物纖維素的分解,因為植物為了自我保護,細胞壁組成複雜,其中堅韌的網狀結構更是難以發酵崩解,因此各國競相投入研發,目前已找到若干可分解纖維素的菌種,成本可望降低。
蔣鎮宇表示,目前「纖維素酒精」發酵技術,只能先用碾碎等物理方式將細胞壁的木質素組織破壞,讓植物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暴露在外,再用微生物去分解製成酒精。
此外,成大能源科技中心和雲科大、高苑科大則研究將芒草做成「裂解油」,以加入柴油一起燃燒。吳文騰表示,由於裂解油中含水,無法像生質柴油一樣加入柴油一起使用,車輛須做若干改裝才能使用,目前他們正進行和柴油混燒的技術突破研究。
新一代生質能主張
問題是,芒草做成固態芒草炭或是酒精、裂解油和柴油混燒,究竟哪一個潛力最高?蔣鎮宇表示,固態燃料技術已趨成熟,短期以芒草和芒草炭為主流,歐美已用於商業化發電,芒草酒精則是中長期發展重點。
據愛爾蘭學者的研究,若歐洲10%的可用耕地用來種植芒草,就可提供歐盟國家9%~10%的用電,歐盟已大力推動在山坡和高速公路兩旁種植。
至於國內,農委會表示,芒草根系長,一旦大量種在休耕地,將難以復耕而持保留態度。目前能源局的替代能源政策以太陽能、風力為主軸,生質能的角色尚不明顯。
蔣鎮宇認為,即便休耕地不宜種植,仍可找到適合的地區,例如台灣西岸沿海易淹水地區、鹽地等。歐盟引進外來種芒草大量種植,雖有嚴密管控機制,仍有潛在生態失衡的風險,然而為了發展替代能源,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反觀台灣,芒草條件得天獨厚,政府應及早提出新一代生質能主張,否則台灣研發出的先進技術可能因商業利益被技轉至國外,錯失擁有自產能源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