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螽斯臥葉綠;
多子多孫多福氣,
翠玉化作翠琉璃。
民眾票選故宮「鎮館之寶」第一名的翠玉白菜,永遠是訪客駐足觀賞的焦點。她晶亮、剔透、色澤飽滿卻不招搖,即便上面俗稱「紡織娘」的螽斯斷了一根觸鬚,也絲毫不減其低調的貴氣。
世間美玉、玉匠何其多,但恐再難琢磨出能與之媲美的玉器。
1931年,日軍發動「918事變」,隔年,故宮文物開始南遷,文物按其存放的殿室,以《千字文》的文字為代號,分別裝箱。翠玉白菜是「歲」字號,收自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曾經住過的「永和宮」。
相傳出身「他他拉氏」官宦家庭的瑾妃極富生活品味,不但嗜吃美食,更愛於起居處擺設花瓶盆景。她的嫁妝翠玉白菜,就是「種」在盆裡當作擺飾,除了象徵她身家的清白,菜葉上的一對蝗蟲與螽斯,亦有祝願「多子多孫多福氣」之意。
這株白菜,琢磨自一塊半白、半綠的樸拙翠玉,原先雜有裂隙、斑塊,經玉匠的巧手而把裂紋磨作菜梗、菜葉上的自然脈絡。所謂「巧奪天工」,正如是也。
「妳看,是白菜呢!」「旁邊小棵的也挺漂亮的。」兩名操著上海口音的姑娘,對著台北故宮禮品部裡的仿製翠玉白菜評頭論足。「是玻璃做的吧?」其中一位望著櫥窗喃喃自語。
正確來說,那是一棵仿古的「琉璃」白菜。它的材質是「水晶玻璃」,與普通玻璃一樣都含二氧化矽,但因額外添加了24%的氧化鉛,因此折射出來的光澤更為明亮,常作為鑄造仿玉藝品的材料。
我們找到了幫故宮代工仿製翠玉白菜的匠師李財旺。住家與工廠都在「陶瓷故鄉」台北縣鶯歌鎮的他,與眾不同地從事琉璃工藝創作與代工,作品包括小型佛像、飾品等等。
製作流程如圖:製作蠟模(左一、左二)及石膏模→脫臘→填入玻璃→燒製→開模→修飾、拋光打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