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縣瑞芳鎮的金瓜石,由於特殊的地質礦床與礦業人文景觀,被文建會選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19世紀,金瓜石的金銅礦產量全球矚目,還獲得「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美譽。然而,隨礦脈漸盡,金光閃耀的璀璨容顏,掩沒在東北季風吹拂下宛如雪飄的芒花舞姿中,金瓜石從炫爛歸於沉寂,逐漸自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就像塵封的神燈,等待一雙摩擦的手。
4年前,一群滿懷熱情的文化工作者,撥開荒涼山城的乾枯芒草,努力發掘、整合這擁有豐富自然及人文寶藏,沉寂多時的礦業沒落小城;2004年,台北縣文化局在此成立「黃金生態博物園區」,黃金山城,終於再度綻放光芒。
隨蜿蜒山路來到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正值菅芒花隨風舞動的季節,礦山芒花清楚訴說時序的推進,也試著喚醒人們對過往繁華如煙消逝的金瓜石些許的記憶。凝視滔滔奔流的內九份溪,時空回溯到百多年前──清朝巡撫劉銘傳,1889年修築基隆到台北間的鐵路,工人在現今七堵與八堵間的基隆河畔,無意間發現河中的砂金,從此,探金的路程從基隆河口溯流而上。
「黃金博物館」設有露天體驗營,遊客可用淘金盤淘洗砂金,一圓淘金夢。
亞洲第一貴金屬山
據載,1892年間,基隆河畔曾出現三千多人同時淘洗砂金的盛況。同年,清政府設立金砂局,管理聞風而至的淘金客並收取「釐金」(一種商業特別稅)。1894年,小金瓜(九份大粗坑)的金脈被發現,加上鄰近的九份地區也挖到金脈,再度掀起另一波採金熱潮。不料,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
有別於先前的河邊淘洗或土法挖掘,日人設廠冶煉,以現代化方式開採,引入先進的機械設備與專門的開採技術,並僱用當地人為公司員工。1905年發現硫砷銅礦後,轉為金礦與銅礦同步生產,由於產量極高,還獲得「亞洲第一貴金屬山」美譽。當時礦區的富裕程度冠居全台,而有「小上海」之稱。
國小畢業後便進入礦區工作、現年78歲的老礦工張高用表示,根據1937年的統計,礦區工作人員約八千四百多人,如果加上家眷,金瓜石的住民數約兩、三萬人。
當時礦區設有3個俱樂部,平常以放映電影為主,有時也演出內台歌仔戲。公司基於優惠員工,電影票價原本5毛錢,俱樂部只收3毛錢,由於不限本地人入場且經常播映新片,因此九份、瑞芳、基隆一帶的民眾都前來金瓜石看電影,戲院經常擠得水洩不通。
礦工生活雖較寬裕,但工作備極艱辛。
「礦坑內的環境本就惡劣,又因為礦體的位置和化學反應導致不同溫度,通常位於前端的金坑,平均溫度為攝氏18度,但愈往裡面深挖,銅的比例就愈高,而銅坑溫度更高達攝氏40度以上;有時挖到兩者相連的金銅礦,一寒一熱的溫差就像在洗三溫暖。此外還要防範坑內土石崩落,以及爆破鑽孔的灰塵對肺部的影響,」1986年從台金公司退休,罹患輕微塵肺病的張高用,語帶感慨地回顧那段歲月。
屋齡近七十年的「環境館」,現場展示各種珍貴礦石。
三方合作
戰後,金瓜石礦業由國民政府設立的台灣金銅礦務局接手管理;1955年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自此金瓜石礦業進入「台金時代」。該礦山自70年代以後金脈枯竭,又由於國際金價偏低,加上附近「禮樂煉銅廠」的硫酸外洩事件,1987年台金公司宣佈結束營業,也為金瓜石的繁華歲月劃下句點。
位於水湳洞停車場附近,建於日治時期、可媲美龐貝古城的「治煉廠(台語)」遺址,是處理礦砂的選礦煉製場,串連漫佈山坡的老舊洗選金銅礦設施,交織成巨大綿密的企業化金銅生產線,不難想像過去的盛況。礦坑封閉後,坑內的礦水從山壁湧出,水中的鐵接觸空氣後再度氧化,將流過的土石染成袪嬰漶A形成國內僅見的「黃金瀑布」,涓涓淘洗逝去的風華。
儘管10年前,文化界就發起在金瓜石籌建博物館的聲音,卻因金瓜石地權分屬不同的國營單位及原屬礦區的諸多限制,始終停留在勾勒藍圖的階段。2002年,在當時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的出面邀約下,台北縣政府、台電公司、台糖公司,達成了三方合作發展金瓜石的共識,黃金博物園區的理念才撥雲見日,付諸實現。
同年5月,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正式受命,接任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的軟體建置工作,並朝台灣首座「生態博物園區」的理念規劃。
整體保存,在地參與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以一個建築物為範圍,「生態博物園區」是將該地域本身的自然及文化資源當做博物館主體,由居民主動自發地參與發揚、保存與維護的工作。
建館初期即參與勘查、協商等工作的黃金博物館館長江明親表示:「博物園區指的是以珍惜、小心呵護的態度對待遺址,所以執行團隊訴求的絕非是遊憩樂園,更避免帶入成千上萬的旅客,毫無節制地放任市場機制侵入、毀壞這裡的人文特色。」
該園區與一般傳統博物館最大的不同,在於打破民眾對博物館「一名一館」的刻板印象。江明親強調,傳統博物館的責任在於保存文物以及提供參觀者個人的成長,因此展品及相關的專家學者是主角;然而在生態博物館中,整個受到保護的自然、歷史人文資產才是主體,社區居民對地方資產的珍視程度,是博物館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
因此,除了館舍內的特定展覽之外,生態博物館的重點在於結合社區力量,將金瓜石地區珍貴的自然景觀、礦業遺址、建築遺跡及人文資產做一完整的保存,並企圖賦予新的生命。
「多年的訪談與相處,才發現金瓜石處處是故事,處處令人著迷,」江明親年輕的臉龐,煥發著鎏金山城獨有的溫潤光彩。
日治時期,礦區會社的組織層級分明,不論在工作分工、住宅區域規劃或生活上,都明顯區分出「日本人」與「台灣人」,然後再分出上下階級。工作上,日本人多擔任層級較高的專門技術人員或是管理階層;台灣人則多是礦工,少數擔任機械操作或維修的工作。
「不同的階級,所述說的故事,竟有天壤之別,讓人很難想像他們生活在同一時空、地點。」就像電影《無言的山丘》中的場景,當高級職員的子女,打扮光鮮整齊地坐在教室,礦工的子女卻穿著破洞長褲,打赤腳上學。二戰末期,更有四、五百名在南洋被俘的英籍戰俘遣送來此挖銅礦,許多人不幸埋骨於此。種族、階級的隔閡與心結,事隔多年後,透過園區所做的口述歷史彙整,才讓當地居民有機會分享彼此深藏已久的記憶與故事。
位於水湳洞停車場附近,建於日治時期、可以媲美龐貝古城的「治煉廠(台語)」遺址,串連漫佈山坡的各種洗選金銅礦設施,不難想像過去採金的盛況。
太子賓館
黃金博物園區佔地5公頃,從遊客中心沿著金光路上的清水磚道走進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排列整齊的「四連棟日式宿舍」,這是專門規劃給日籍高級職員的居住區,園區以「修舊如舊」的工法修復原貌後,預計今年將開放為「生活美學體驗坊」,作為當地居民活動的空間。
沿石梯而上,可看到「環境館」,該棟屋齡近七十年,日治時期是變電所,戰後曾是台金、台電、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辦公室,是棟深具紀念意義的老建築,也是認識金瓜石概貌的入門磚。
透過館內的立體模型,可以看出金瓜石三面環山的口袋地形;東邊有無耳茶壺山、半平山,西北邊是基隆山,南邊就是金銅礦脈遍佈的「本山」,同時可清楚看到外九份溪和內九份溪匯流成金瓜石溪,再向北流入因受到金銅礦脈影響所造成的奇景「陰陽海」。
現場展示各種礦石,除了珍貴的自然金礦石,還有因色澤像黃金、又稱「愚人金」的黃鐵礦;亮黑色柱狀晶體是產銅主要礦石之一的硫砷銅礦;傳說具有神奇力量的石英;遇酸會冒泡的方解石……。有些礦物本身雖然不起眼,卻是探勘時的指標,例如探勘到重晶石和黃鐵礦,就表示離黃金礦脈不遠了。
拾階而上,就是1922年特地為昭和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裕仁天皇預定來訪所蓋的「太子賓館」,佔地360坪,建築配置與外部庭園融合成雁形排列,建物大量使用檜木和當時的高級建材,如玻璃窗,另有水泥迷你高爾夫球場與射箭場。雖然後來昭和太子改變行程並未到訪,「太子賓館」卻成為台灣現存首屈一指的日式木造經典建築。
佔地360坪的「太子賓館」,是台灣現存首屈一指、保存完好的日式木造建築。
本山五坑
沿著櫻花道,便抵達「本山五坑」,此坑道所挖掘的礦脈為「本山礦脈」,因所處的山區過去曾有露天礦脈形似金瓜(南瓜),當地人遂以「金瓜石」稱之,久而久之就形成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日治時期本山共有9條坑道,地下坑道縱橫交錯,長達六百多公里;「本山五坑」是純金礦坑道,也是現存唯一可通行的坑道。為了讓遊客親身體驗漆黑坑道內的工作經驗,園區特別從舊有坑道向上挖掘一條長110公尺的新坑道,現場佈置礦工實際作業模型和語音導覽,遊客拿著派工卡、戴上安全帽,透過180公尺長的坑道,體驗採礦工作。
本山五坑旁就是「黃金博物館」,入口處迎面是由金箔貼出的礦工群像圖,從透明玻璃步道下的本山礦脈模型,可直接觀察百年礦業的礦脈分布、金瓜石特有礦體及其形成的相關地質作用。櫥櫃內還展示礦工工具、生活器具、私人煉金模型等。
二樓是名副其實的「黃金館」,展示黃金的科技應用、金雕藝品,重頭戲莫過於「鎮館之寶」──220公斤、純度999.9的大金磚。龐大的尺寸不僅打破金氏世界紀錄,製作鎔鑄上更是史無前例,當時館方派了8名壯漢才將大金磚扛上展場,民眾可親手觸摸;如果摸黃金不過癮,三樓還有露天淘金體驗營,可用淘金盤淘洗砂金,一圓尋金夢。
從炫爛歸於沉寂,逐漸從人們記憶中消失的金瓜石山城,因為黃金博物園區的成立,再創另類黃金傳奇。(卜華志攝)圖右下角為老礦工蠟像。
打造另類黃金傳奇
為了發揮黃金山城特色、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園區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合作,開設金工培訓班,讓設籍瑞芳鎮的居民免費前來學習金工設計、行銷,並計劃將園區內的煉金樓舊址整修後,成立金屬工藝研究中心,未來還要將金瓜石老街轉型為金屬工藝街,甚至舉辦貴金屬設計大賽,與國際接軌。
走進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就像走進一頁歷史,更像走進另一種生活氛圍;歇腳時不妨到酒保口市集品嚐山城傳統小吃,聆聽老礦工訴說第一次發現愚人金的喜悅。
夕陽映照下的黃金山城,依然有夢,在園區與當地居民攜手努力打造下,再創另類黃金傳奇。
國小畢業後便進入礦區工作,現年78歲的老礦工張高用,回顧那段用無數汗水與生命,造就舉世知名的亞洲金都,語氣中仍難掩感慨。
從炫爛歸於沉寂,逐漸從人們記憶中消失的金瓜石山城,因為黃金博物園區的成立,再創另類黃金傳奇。(卜華志攝)圖右下角為老礦工蠟像。
黃金博物園區將現存唯一可通行的「本山五坑」純金礦坑道,從舊有坑道向上挖掘一條長110公尺的新坑道,讓遊客親身體驗在黑暗中採礦的感覺。
鎮館之寶的大金磚重達220公斤,不僅打破金氏世界紀錄,製作鎔鑄上更是史無前例,民眾還可親手觸摸大金磚,沾點財氣。
「黃金博物館」二樓是名副其實的「黃金館」,展示黃金的科技應用和各式金雕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