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島嶼行旅

苗栗南庄、三義 慢漫山城幸福

苗栗南庄、三義 慢漫山城幸福

文‧陳群芳  圖‧林格立

2016 8月

山巒交疊深深淺淺的綠,傍著潺潺溪水,時光在山城裡緩慢流動。

這是苗栗客家詩人邱一帆筆下的童年回憶。山林裡的油桐花,是苗栗居民共同的生活記憶,每年四、五月花瓣如白雪落下,淡淡的清香,伴隨山城裡那抹閒適的浪漫,為生活添加詩意。苗栗的三義和南庄,這兩座山裡寧靜的小山城今年2月通過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獲此殊榮,居民的生活好像有些改變也好像沒變,因為「慢」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根植於身體裡對家鄉土地的熱愛,他們聆聽自然的聲音,與大地和諧共處,日復一日地信仰著樸實純粹的生活本質,且讓我們放下都市的塵囂,一起感受苗栗雙慢城的獨特魅力。

清晨五點鐘,南庄的中港溪已聚集了浣衣的婆婆媽媽,溪邊強勁的水流是最天然的洗衣機;七點鐘阿婆們的身影出現在南庄市場的周圍,地上簡單鋪上紙板擺起自家栽種的新鮮蔬果,放上一台秤就開始叫賣起來;上午九點半例行的空襲警報聲準時響起……這是南庄居民日日上演的生活場景。

穿過人潮來往的桂花巷往上走,來到上崁聚落,時空彷彿在此靜止,紅磚屋、木造建築、石板路,都帶有歷史走過的痕跡,閩南與客家建築在這裡並存,一旁還有長老教會的禮拜堂,不遠處的永昌宮,各式的族群、文化在此互相輝映,再再象徵南庄豐富且包容的多元文化。

水流強勁的清澈溪水是最天然的洗衣機,邊洗衣邊話家常的場景在南庄日日上演。

老街重生,在地文化新演繹

採煤、林業是過去南庄主要的經濟活動,現址中山路的十三間老街,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幹道,也是南庄最熱鬧的街道,各式商家林立,木材行、打鐵店、理容院、雜貨店等,甚至還有計程車招呼站。繁華的榮景直到1963年葛樂禮颱風來襲,大水沖垮堤防,淹沒了中山路,居民及商家只好遷往中正路,而後來遷入中山路的人們以住宅為主,不再從事商業活動,中山路上的老街從此沒落。

直到最近鄉公所取得經費重整中山路老街,加上附近居民的支持與回鄉青年的投入,讓十三間老街又重新活絡了起來。有關「十三間」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比較常見的說法有二,其一是早年有位老翁閒來無事經過,隨意點指街道上的店家,數一數共有13間,因而得名。另一說法是老街上有13間房屋相連,當地居民便以此稱之。究竟何者為真,雖然已不可考,但口耳相傳的老街命名,讓十三間老街多了份親切感。

不同於桂花巷的蜿蜒小徑,寬敞的十三間老街店家密度不高,遊客較少,十分適合閒散漫步。走在十三間老街,會發現有些門牌造型不太一樣,木製的門牌上除了標示街道號碼,還畫有叉子、蛋糕、剪刀等圖案,代表這屋子在過去繁華時做的第一個生意。叉子加提袋代表雜貨店,八卦是命相館,剪刀梳子象徵理髮廳,蛋糕表示麵包店等,每塊門牌都各有玄機,讓人邊走邊發現,充滿樂趣。

十三間老街上的店家雖然不多,選擇在此開店的人,大多都充滿對在地文化的熱愛,隨意進入一家店,店主都有滿滿的故事與客人分享,客家人好客的精神表露無遺,「好客在一起」便是其中之一。

台三線上漸層耕作柑橘、 茶葉、水稻,組成帶有客 家傳統的景色,Valai農創 店為在地物產搭建舞台, 期望找回如牆上彩繪的美麗地景。

與藍鵲幸福在一起

來自台中大都會的劉英華,原本從事商品設計工作,因為喜愛客家文化,愛上南庄的好山好水,而選擇在充滿文化意涵的十三間老街落腳,開起了南庄第一間文創禮品店,並將山林裡常見的藍鵲化身為幸福青鳥。劉英華說:「藍色代表客家藍衫,藍鵲會儲藏食物,就像客家媽媽醃福菜,而且藍鵲也是少數會共同育雛的鳥類。」成為她心中客家精神的象徵,也有她想要傳遞與家人朋友一起幸福的意思。

苦思許久,劉英華將店取名「好客在一起」,她表示,在一起就是與家人朋友幸福在一起,她將客人當做朋友,歡迎大家「共下來寮」(客語:一起來玩吧)。就像南庄裡有客家、閩南、泰雅族、賽夏族、新住民,多元文化在此交會,「在南庄文化融合,卻不會互相排斥。」劉英華說,於是客家藍布衫、泰雅圖騰、賽夏臀鈴都成為她創作的元素,化身為一隻隻可愛的藍鵲。

劉英華表示南庄的生活很豐富,早上起床摘花,到瓦祿產業文化館與原住民工藝師聊天,南庄處處都適合散步,轉個彎就有山林美景,客家媽媽總是熱情接待她,招呼她到家裡喝茶聊天,傍晚邀請她一起吃晚餐,「常常我走路出門5分鐘到郵局辦事,因為一路串門子,要2小時才走得回來。」劉英華笑說。二月賞櫻、四月賞螢、五月油桐花、七月看星空聽蛙鳴、九月品嚐大閘蟹、十一月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南庄每月都有不同風情。在南庄,生活步調是緩慢的,但可以做的事好多,與其他回鄉青年成立十三間老街的協會、籌辦市集,設計可以學習客語的互動桌遊……,劉英華期望將南庄與十三間老街的文化魅力,透過設計帶給更多人認識。

Valai農創,對山林的美好讚嘆

循著十三間老街走到底,一間風格清新的咖啡店映入眼簾。這是耕耘南庄在地文化多年的大南埔農村辦公室創辦人邱星崴,繼「老寮背包空間」後,團隊開設的農創店。Valai農創店,強調以農為本,調和年輕人的創意,企圖為南庄的產業注入新力。「Valai」一詞在泰雅族語的原意是「真的」,而客家話裡則有很厲害,對美好事物的讚嘆之意,成為南庄多元文化融和的最佳實例。

Valai農創店裡提供以在地物產設計的餐食,春天有原住民採的桂竹筍,冬天用原住民種植的段木香菇煮雞湯,現值夏天,利用在地小農種植的鴨間稻、自家菜園的時令蔬果,製作清爽的餐食。店裡的瓦祿馬告蜜茶,是用在地小農的蜂蜜搭配原住民摘採的野生山胡椒──馬告調製而成,充滿文化交融的味道。邱星崴在Valai為在地物產搭建了舞台,但他不單是推行有機友善耕作,更大的期望是找回客家文化。

省道台三線上一層水稻、一層茶葉、一層柑橘的傳統地景正逐漸萎縮,這是當地客家人百年來依循海拔、順應自然的耕作方式,是具有文化意涵的傳統。於是,店裡販售了以古法契作的番庄茶、客家人特有的酸柑茶,還有米鬆餅、柑橘米餅乾等,期望能為消失的地景帶來生機。

十三間老街上不約而同聚集於此的青年,他們熱愛這塊土地,如同南庄的山林經濟曾在此交會,多元文化也在南庄彼此激盪,邱星崴說:「要把十三間老街變成可以閱讀的文本」,山林裡南庄豐富的文化內涵正等著旅人前來細細品嚐。

劉英華(右)自都市移居十三間老街, 用設計串連南庄的美麗故事,希望大家幸福在一起。

「藝遊」未盡,品味三義

繼續南下來到苗栗另一座慢城──三義,濃濃的藝術氣息散發出來,一幅壯觀的階梯彩繪衝擊視覺,這裡是廣盛村的建中國小。位在小山坡的學校前方的階梯在三義鄉長徐文達的推動下,經由藝術家魏榮欣的巧手彩繪,勝興車站、龍騰斷橋、石虎、油桐花等三義特色全躍上石階,不論是在地面仰望全景、置身階梯各個角落、或站在頂端俯瞰社區街景,每個角度都有不同風采,十分令人驚艷。

舊稱三叉河的廣盛村是三義最早發展的社區,行政中心、歷史悠久的五穀宮、三義最老的傳統雜貨店、日據時期的集合式住宅三鬨屋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廣盛村裡閒適的慢遊,許多家戶的牆面都彩繪了可互動的客家風景,拿張椅子坐下來沏壺茶欣賞油桐花,戴上斗笠遙想過去的挑炭情景,也可以蹲在地上和小朋友玩起彈珠,到處都有令人會心一笑的創意。廣盛村裡多是充滿生活味道的老房子,有時還會看到客家媽媽在門口曬起福菜,居民彼此親切的招呼談天,整條街道充滿客家風情,名副其實的「好客走廊」。

香火已傳承280年的五穀宮,殿外用各色石頭一粒粒拼貼而成的壁畫,宮裡梁柱牆面上的雕刻工藝,不僅具有歷史感,更有台灣傳統的藝術氛圍。主祀神農大帝的五穀宮,是三義最古老的宮廟,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現任主委韓茂傑表示,神農大帝庇佑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還能行醫濟世。早年醫藥衛生不發達時,民眾都會前來求藥籤,還能細分內外科、眼科、婦兒科,殿內古味的木櫃裡至今仍保有各式藥方籤詩。在三義土生土長的韓茂傑,見證了廣盛村的興衰,他說:「廣盛村有三義最早的老街,現在還有很多人燒柴煮飯煮水,」客家人會把吃不完的蔬菜曬乾或製成醃漬品,在這裡能看見客家人勤儉精神,體驗客家米食文化,「期望廣盛村能發展成long stay的社區,讓大家在這裡體驗道地的客家生活,活絡社區發展。」韓茂傑期盼地說。

曾經因採礦、林業而繁華的十三間老街,聚集一群熱愛這塊土地的青年,重新演繹在地文化。

一期一會,野百合祕密花園

依據慢城公約,維護生態環境、居民參與度都是其中的一環,在三義有座野百合祕密花園,正是切合慢城精神的最佳例子。沒有對外營業、不為商業利益,純然是對自然環境的愛護,園主王逢華夫婦已默默復育山林生態30年之久,滿山谷的野百合是土地回報他們的珍貴禮物。王逢華說:「野百合是台灣低海拔山林生態的指標,春天發芽,遇上除草劑來不及生長就死掉。」平常住在三義市區從事木雕藝術工作的王逢華,自30年前接手老家的土地,便開始了每日往返照顧環境的生活。過去曾種植稻田、果樹的老家,因為肥料、除草劑的使用,使得土地失去了生機,「噴灑一次除草劑需要6年才能恢復原貌」。經過長時間不間斷地努力,山林恢復了生意,老鷹、五色鳥、紅山椒、藍腹鷴等鳥類都前來棲息,夜裡獼猴爭地盤發出的聲響、池裡青蛙鳴叫,成為天然的交響樂。

為維護原始的環境,園區平時並不對外開放,每年大約6月底到7月野百合盛開,王逢華便在粉絲團發布消息,歡迎大家前來參觀。也許是客家人好客的天性使然,入園不收取任何費用,有時還會準備茶水以及用自家曬製的福菜煮的客家麵,甚至還全家總動員為民眾解說生態,希望大家在欣賞野百合之餘,更能感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山城裡寧靜和諧的氛圍,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 享受閒散的時光。

泡茶賞花,寫意人生

三義的好山好水與精湛的木雕工藝,吸引了各方藝術家前來聚居,木雕協會理事長蔡獻堂說:「三義的雕刻風格自由,同好都會前來交流。」在人口1萬7,000人的三義竟有多達二百位以上的工藝師。陶布手作工房的蘇文忠與曾琬婷夫婦,一個柴燒陶藝,一個手作布藝,自外地移居三義,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三義已成為他們第二個故鄉。李花、桐花、紫藤、野百合、相思花……,曾琬婷笑說:「三義四季都有不同的賞花風情,三義最差也都是綠色,而且綠還有各種層次的綠。」因為愛喝茶,兩人的創作也都離不開茶,蘇文忠說:「三義處處是美景,我們常約了朋友就在樹下擺上茶席」,閒適優雅的氛圍,生活簡單而浪漫,心中滿是對美景的感動,創作的靈感就會源源不絕,藝術家自然而然到此匯集。

誠如鄉長徐文達所說:「國際慢城的認證是榮耀,更是一種責任。」慢城的宗旨是營造未來更美好、有品質的生活;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在苗栗慢城裡努力耕耘的人們,不管是在地人、移居者,都心懷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山林裡的慢慢人生,邀請各地的朋友前來品味,一同勾勒心中幸福的慢城藍圖。 

山城裡寧靜和諧的氛圍,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 享受閒散的時光。

青山、紅磚、鐵道,組成三義舊山線的迷人風景。

走累了嗎?到廣盛村坐坐,沏壺茶, 感受客家庄裡的客家風情吧!

經藝術家巧手彩繪,三義的各種風情躍上建中國小前的階梯, 仰視俯瞰每個角度皆美。

三義處處是美景,邀請各地好友一起到此感受濃濃 藝術氣息,共同勾勒心中慢城的幸福藍圖。

蘇文忠親手燒製的陶罐不僅盛裝茶葉, 也滿載他對三義土地的熱愛。

王逢華夫婦攜手用野百合祕密花園表達他們對土地的愛,為人們與自然生態帶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