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別名「萬國博覽會」的世界博覽會首度跨出歐、美強國,移師亞洲舉行,並由戰後經濟急速成長的日本取得主辦權。這場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主題的大阪萬國博覽會,總計吸引了全球6,422萬人次參觀,是截至目前為止「人氣最旺」的世博盛會。
對台灣來說,這場博覽會也別具意義,因為彼時我國尚未退出聯合國,得以用「中華民國」的國名正式與會。那一年的中華民國館,是由國際知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領軍設計,他所擅長的「三角幾何」空間風格,在展館內外一覽無遺,也成為大阪世博最吸睛的亮點之一。
然而,打從1970年以降,台灣陸續退出國際組織,從此再也無法親臨世博盛會綻放異彩。睽違40年後,本屆由中國大陸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台灣終於在兩岸的和解善意及政府民間的攜手努力下,再度取得了參與世博的門票,並且一口氣推出「台灣館」、「台北館」及「震旦館」3大展館。
為了這場不能錯過的盛會,本刊記者於3月底走訪上海,一方面驚豔於上海的蛻變,一方面也探究台灣3館的折衝過程;下期將繼續推出以中國館領軍的各展館介紹,內容精采,敬請期待。
2010年3月28日清晨6時,當多數台灣民眾還躲在溫暖的被窩和睡神最後溫存時,海峽彼岸的上海市,已有成千上萬市民及外地遊客冒著冷冽寒風,蜂擁至黃浦江外灘,要一睹「東方華爾街」和「上海香榭麗舍大道」的華麗登場。
原來這天正是外灘整建工程峻工的日子,上海人忍受了近3年粉塵飛揚、噪音貫腦、日日塞車的等待,終於迎來這一日。
整修完成的新外灘,增建了長達3.7公里、共計雙層6車道的「外灘地下通道」,可將擁擠的地面車流導入地下;而原本多達11車道的道路縮減為4車道,行人徒步區則大幅拓寬。旅客漫步其上,可遠眺對岸金融大樓林立的陸家嘴,也可近觀江面遊船往來,細品身旁52棟氣勢恢弘、風格各異的經典建築。
為了擴增公共空間,上海市府還拆除了黃浦公園的圍牆,並與外灘原有綠地連接為春意盎然的「城市生態公園」,讓未來所有觀光客都能以最貼近自然的角度浸淫外灘──這個民初時期全世界最著名的英租界,數不盡的歷史滄桑、燈紅酒綠,以及最讓人低迴不已的中西文化交纏激盪。
放眼上海大街小巷及各大地鐵站,均被世博吉祥物「海寶」的各種造型,以及各種標語與宣傳活動攻占,上海市民及觀光客想不注意世博也難!
「外灘是上海的象徵,濃縮了百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而新外灘不僅延續了外灘的歷史文脈,還將對促進浦江兩岸的功能轉換發揮重大作用。」這是上海市長韓正在外灘重新開放儀式中的感性致詞。
上海市不惜砸下7億美金(約合新台幣222億3,500萬元),大手筆整建外灘,除了考量觀光及交通效益,更重要的原因,當然是著眼今年5月1日即將隆重開幕的「上海世博」。
據中國官方估計,為期半年的世博會,全球將有7,000萬至1億人次的觀光客湧入,身為上海指標性門面的外灘,怎能不妝點整齊,以最美麗而煥然一新的面目接待訪客?
事實上,打從2002年底「申博」成功開始,上海市就積極投入大大小小的公共工程,例如將兼具疏運功能及環保形象的「軌道交通」地鐵線,由3條大幅擴增為11條,預計總長度可擴建為420公里,已微幅領先倫敦的408公里,躍居全球地鐵線最長的城市。
另外位於市中心虹橋機場西側的上海虹橋站,也將趕在世博前建設成全球最大的鐵路客運中心,未來這裡會發展成為集結航空、高鐵、鐵路、地鐵、地面公交(公車)、出租汽車(計程車)和磁浮列車等多重交通動脈的巨型轉運站──「虹橋樞紐」,預估每日至少疏運110萬人次,約為三鐵共構的台北車站(每日客流量40萬人次)的2.8倍。
此次盛會的核心主體,則是橫跨黃浦江兩岸、面積廣達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除了園區內各項必備的基礎工程,以及當地1萬8,000戶居民及272家工廠的拆遷安置外,包括周邊的數百棟民宅,都在官方強制要求下,進行外牆粉刷及屋頂裝修的「美化拉皮」,原本斑駁簡陋、高低不一的公寓大樓,都換上「藍頂白漆」或「紅頂白漆」的整齊外衣。
加上鋪天蓋地的各種軟體宣傳,像是隨處可見的世博吉祥物「海寶」、各大商場與地鐵站「和諧的城市,我們大家的世博」等宣傳標語,甚至連計程車也一律配備「先睹為快」的觸控螢幕,運用電腦動畫,讓乘客能預先得知購票訊息及各展館的有趣「看點」。在中共中央的財政支援下,上海市不計成本,傾全城之力投入籌備建設,目的就是希望能改頭換面,躋身世界一流城市之列。
造型彷彿空中「月亮船」的「沙特館」(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館),造價高達新台幣48億元,內部還將設置全世界最大的3D立體影院,光是螢幕就廣達兩個足球場,讓觀眾「如入實境」地接觸阿拉伯古文明及手工藝等。
據大陸的駐外媒體估計,中國官方這6年來至少投入了4,0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兆元)進行世博建設和城市配套工程,這個數字雖遭官方否認,但由上海這幾年讓人目不暇給的整體改造觀之,應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中國耗費鉅資,籌辦「史上最貴的世博」,背後當然有深遠的政治和經濟考量。
研究「會展」產業多年的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黃振家指出,5年一度、已有159年歷史的世界博覽會,原本即為各國展現國力的最佳競技場,在這個看似「全世界最大主題樂園」的展場中,政治象徵其實凌駕一切。
「中國在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後,已經成功向全世界宣告『大國崛起』,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則有進一步向世人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指標性意義。」
黃振家分析,中國憑藉「申奧」、「申博」向全球誇示富強,其實與日本接連於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1970年舉辦大阪萬國博覽會的發展軌跡極為相似,北京及上海各為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重鎮,地位即等同於當年的東京和大阪。
藉由舉辦這兩次大型的國際活動,中共對內可宣揚政績、凝聚全民愛國共識,並能減少抗爭阻力、「名正言順」地推動各項建設,促進老舊城區大舉更新;對外則具有增加國際能見度及宣揚國威的積極意義。
為了落實政、經、外交等各層面的積極目標,中國官方也極力在本屆世博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紀錄。
西班牙館是由8,524片手編籐板配合鋼骨結構組合而成,藤板的顏色深淺不一,乃因其浸在「柳汁廢水」中的煮沸時間不同所致。
除了參展規模最大(計有242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參展)、預估參觀人次最多(7,000萬~1億人次),在主題設計上也突破近十餘年來世博大多聚焦在「環保」的關注面向,反而著眼於最貼近人類生活的主題──城市。
上海世博局副局長陳先進在今年3月來台參加「UFI(國際展覽業協會)亞洲公開研討會」時曾指出,本屆世博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題,是希望和全世界分享中國獨特的城市發展經驗──從1980年改革開放開始,計有3億農民工從偏鄉逐步移居城市,在這群人胼手胝足的努力下,不僅成功促進沿海及內地各大城市飛快發展,也反向帶動貧困農村邁向小康。
陳先進認為,這3億農民工得以「和平過渡」為城市人口,其實就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然而,在嚴格的戶籍制度管控下,目前在中國157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中,雖未出現如美國及第三世界中令人觸目驚心的貧民窟、垃圾山或犯罪現象,卻隨著資本主義掛帥的發展趨勢,城市的貧富差距日益加大,各種隱憂仍令中共當局戒慎以對。
放眼未來30年,預估中國還會有3億農村人口逐步轉型為城市人口,「我們也希望向全世界的其他城市借鏡經驗!」陳先進如此表示。
也因為有這樣的考量,上海世博此次特別打破歷屆世博僅有國家主題館、國際組織館和企業館的慣例,另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並邀集全球主要城市參展,分享各地別具特色的城市規劃進程。其中台北市以「無線寬頻」、「資源回收」等兩大案例獲選參展,也是全球首批唯一有兩個案例入選的城市。(見「寬頻無限、資源永續的台北館」)
上海市長韓正在4月初來台參加「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時也指出,「城市的發展進程是人類文明的縮影」,因此他特別希望能在世博期間與各國際城市,交流如何促進產業升級、降低失業率、解決城市交通壅塞、住房不足等負面問題,以及如何在城市高度發展的過程中,能同時兼顧環保與生態的兩全良策。
以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為靈感設計的波蘭館,在世博期間每天都會舉行蕭邦鋼琴演奏會,以紀念波蘭作曲家蕭邦的200歲冥誕。
對於中國而言,舉辦世博是繼2008年京奧「出場秀」之後的再一次國際大秀;而對於一水之隔的台灣,本屆世博不僅是千載難逢的曝光良機,也是兩岸在外交談判策略上互信合作的極佳典範,並可望成為未來台灣重返國際舞台的試金石。
由於負責協調、審議歷屆世博會的「國際展覽局」規定,必須是該組織的正式「會員國」才有資格參與世博,並在展覽期間籌設「國家館」。而我國在1970年參與大阪博覽會後即陸續退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外交處境日益艱難,加上歷屆世博主辦國礙於中國阻撓,通常不願邀請我國參加。
即使與台灣交流頻繁的日本,當2005年舉辦愛知博覽會時,也僅准允台灣藉著開設「ILHA FORMOSA」(美麗之島)餐廳的方式「藏身」會場,推介美食及農特產,而無法像其他國家般籌備正式展館。
但這樣的困境在上海世博卻出現極大突破,睽違40年後,台灣竟又重新正式受邀參展,還一口氣設置了「台灣館」、「台北館」及「震旦館」3館,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既然本屆世博以「城市」為題,台北市如同大阪、首爾等亞洲重要城市,經向國際展覽局提案後獲邀參展「城市最佳實踐區」,可謂順理成章;「震旦館」方面,則由該企業以「台資企業」身分向上海世博局提案參展,最後也成為聳立在浦西園區的18棟「企業館」中,唯一來自台灣的企業。就參展項目來看,台北館及震旦館的出線並無爭議。
但背負主權象徵的台灣館就不一樣了,它既不具備國家館參展資格,也不是城市館或企業館,該如何定位才能避開政治爭議?在在考驗兩岸談判雙方的智慧。
促成此次台灣館得以順利建館營運的靈魂人物、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指出,中國是在2009年5月17日向我國提出參與世博會的正式邀請,由於事關重大,經由馬英九總統召開國安會議討論後,才做成了「台灣一定要參加」、「由貿協以民間身分參加」、「絕對避免國格被矮化」,以及「由於是民間身分,所以政府不出資,所有建館及營運經費須由貿協自籌」等4項決議。
瑞士館最外部的紅色帷幕由大豆纖維與樺樹脂製成,具有發電及動態感光功能;綠色屋頂則以瑞士領土為造型,觀眾將可乘坐纜車穿梭其間。
既已決定參展,下一個兩岸角力重點則轉向展館名稱和區位選擇。在中共統治的土地上,台灣當然不可能以「中華民國」名義參展,因此雙方將其定位為「由台北世貿中心以民間身分營運的台灣館」,至於它到底是不是「國家館」?就留給兩岸各自表述的模糊空間。
名稱底定,另一個棘手難題則是區位。中國官方原本想把台灣館「安插」在中國館區內,與香港、澳門等「特區館」並列,意圖塑造大一統形象,此舉我國當然無法接受,於是再度由貿協出面斡旋,終於促使台灣館「抽離」於港、澳及中國其他省市館之外,擁有自己的區塊。
台灣館最後座落的位置,是在集結眾多亞洲國家館的浦東「A片區」,緊臨「世博軸」(世博園區的主要幹道),並與中國館隔著一條高架步道「既近且遠」地遙相對望,在地理及政治寓意上也符合現況。
提及這段過程,王志剛表示,對於本屆世博,兩岸早已有「台灣不能缺席」的共識,在談判中自然會採取較為積極、正面的態度,並在兩岸大和解的氛圍中,同意立基於現況,為對方設想難處,相互諒解及妥協。或許對我國來說,以民間身分參展不能令國人百分百滿意,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政治現實。
「從另一方面想,台灣在睽違多年後又站上世博舞台,自是意義非凡;而且此次兩岸樹立了良好的談判前例,未來的世博或其他國際盛會,台灣或許就能比照這次模式參加,對台灣絕對是一大『加分』,」王志剛表示。
2009年7月17日,貿協與上海世博局簽約確認參展、成為所有國家中「最後一個」加入者,並立即在最短時間內邀集國內數位知名建築師投件競圖,最後由設計台北101大樓、並以北京「盤古大觀」豪宅在中國享有高知名度的建築師李祖原勝出。巧合的是,李祖原也是40年前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設計團隊成員之一!
由中國世博局贊助展館硬體營建經費的非洲聯合館,是非洲42個國家及非洲國家聯盟的綜合展示平台,展館主題則為「充滿希望和機遇」的大樹。
深受國人喜愛的北縣平溪「放天燈」活動,正是本屆台灣館的構思來源。李祖原以「山水心燈」為題,運用玻璃天燈的概念設計台灣館,並以「玻璃燈幕」、「LED燈心球體」及「全天域球幕劇場」等元素,進行炫麗多彩的聲光展演,讓「小而亮」、「小而大」的台灣館化身為一個精緻藝術品,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見「『山水心燈』台灣館」)
台北館則請來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擔任影片總監,拍攝結合3D立體影音多媒體與360度環狀劇場的《台北.生活.微笑》影片,希望讓各國參觀民眾以最貼近實景的欣賞方式,感受台北生活的美好與友善;另一支《未來台北》影片,則利用投影折射方式,在結合台北盆地模型的金字塔型劇院中舞動虛擬影像,以呈現未來台北在「無線寬頻」及「資源回收」兩大領域的先進規劃。(見「寬頻無限、資源永續的台北館」)
首次開啟我國企業參與世博先例的震旦企業,則透過「全息科技」(即光學全像攝影)最新展演技術,呈現震旦博物館多年收藏的「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期文化,距今約六千多年)至明、清兩朝等各時代的四十餘件代表性玉器,值得喜歡歷史文化的民眾細細品味。(見「以玉會友的震旦館」)
此次參與上海世博的台灣3館,定位與主題雖異,卻交織反映出政府及民間力圖藉此盛會,將台灣重新推向國際舞台的期許。對海峽兩岸來說,本屆世博也提供了探索未來合作空間的絕佳契機;而在為期半年的展覽期間,這3座「Made in Taiwan」的展館,將宛如3顆在黃浦江兩岸發光的璀璨明珠,為世人展現台灣最令人驚豔的軟實力。
「從建設中迎向更美好的未來」,這是上海人面對世博與新城市願景的展望,而從這對正在暢遊新外灘的父女笑容中,也彷彿說明了這一切。
在墨西哥,風箏代表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而由色彩斑爛的風箏與碧綠草地結合而成墨西哥館,則代表墨西哥倡導「生態、環保、和平」的未來城市生活理念。
以陸家嘴地鐵站為家的上海「盲流」們,靠著擺攤賣海寶仿冒品過活,日收入僅幾十元人民幣。對他們而言,手上的「假海寶」就是世博最重要的意義。
上海「世博軸」的核心建築「陽光谷」,是由鋼結構及玻璃組合而成,可將陽光、和空氣導引至地下,亦具雨水收集功能,可讓身處地下空間的觀眾也不覺悶熱。
放眼上海大街小巷及各大地鐵站,均被世博吉祥物「海寶」的各種造型,以及各種標語與宣傳活動攻占,上海市民及觀光客想不注意世博也難!
外觀色彩鮮豔的愛沙尼亞館,以「節約城市」為主題,展館內部33座超大尺寸的「小豬」儲蓄罐,參觀民眾可自由投入自己改善城市生活的願望。
世博國家館等同於國家「門面」,各國無不精心設計力求勝出。如澳大利亞館的造型靈感來自澳洲曠野綿延起伏的弧狀岩石;紅赭色外牆則象徵內陸的紅土。
上海世博的台灣三館
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城市的人口膨脹、貧富不均、交通壅塞等問題也愈趨嚴重。圖為上海外灘重新開放時,參觀人潮如洪水般湧入的驚人情景!
繼2008年北京奧運後,上海也將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世界博覽會。兩大國際盛會接踵而至,中國昭示世界「大國崛起」的夢想已告實現。圖為上海最知名的「外灘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