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我是台灣來的學生,有一件事不得不一吐為快。
我注意到「光華雜誌」的工作人員在使用英文名字時有三種方式。一、姓在前、名在後;二、名在前、姓在後;三、取個西方名字。
我是非常反對中國人(除了在海外土生土長的華人外)使用西方名字,尤其是代表國家對外的人員尤其不可。去年此時台海情勢正緊張的時候,美國三大電視新聞網報導了許多相關的消息,並且訪問海峽兩岸的官員。我非常驚訝地發現,從當時的外交部長錢復到民意代表用的都是西方名字,而對岸的中共官員則使用羅馬拼音──姓在前、名在後。江澤民一定是Jiang Zemin。中共在這方面要比在台灣的中國人來得堅持多了。
去年在選修的中國歷史課上,授課的美國教授對我使用姓在前、名在後羅馬拼音的中文名字很意外。他意外的是,我是唯一他知道從台灣來的學生中不以名在前、姓在後,或者取個西方名字的人。事實上他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從台灣來的中國人大多不保留自己的名字。
在海外似乎也只有從台灣來的中國人會取個西方名字,或者遷就西方人的習慣將中國傳統的姓在前、名在後顛倒過來。在美國的外來移民,不論他們的名字多麼地非「西方」,都保留自己的姓名傳統。如果西方人到中國人的土地上不「入境隨俗」地取個中國名字,或者把他們的名字前後換過來,為什麼中國人就該呢?first name和last name的觀念並非全球通行。
很多國人常因工作,或者趕時髦取個英文名字。八年前我初到台灣的一家英商公司工作(當時只有總經理和行銷主管是英國人),中國同事間不但彼此以英文名字互稱,並且只以英文寫字條。有一次我母親打電話找不著我,不是因為我不在,而是因為總機只知道職員的英文名字(公司並未規定雇員要取個英文名字)。我也因此發現國人在使用西方名字似乎有點兒走火入魔了。
西方名字大多源於聖經裡的人物,並不能反映個人不同的特性。中國名字則能依個人背景自由想像發揮,因此變化無窮,也常富有特殊意義。事實上,中國人名字豐富的創造力和內涵是很令西方人羨艷的。
代表國家對外的人員尤其應該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為榮。
編按:姓名譯法、用法,一般而言,可以說是時空背景下的產物。許多在台灣或中國大陸,甚或只是因學中文的西方人士也入境隨俗地取了姓在前名在後的中文名字,但在國際間交流、移民越來越盛的情況下,究竟中國人用什麼名字最好?最能代表自己和母國文化,卻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