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進駐中小學
為了不使藝術節如一般表演的曲終人便散去,「文化立鎮」中扎根的重頭好戲便落在「中小學傳統藝術教學計畫」上。
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林鋒雄指出,其實傳統藝術進駐校園並不稀奇,近年來已有零星學校展開,譬如台北市平等國小的微宛然布袋戲、板橋後埔國小的北管後場等;教育廳自七十九學年度始也擬訂每一中小學擇一項傳統藝術學習。「但是像汐止這樣讓全鎮八所國小、兩所國中統統上陣的例子還不多見」,他說。
目前,本土音樂、戲劇和舞蹈在每週六的社團活動時間和汐止的小朋友見面。儘管學生「小」,請來的師資卻都是赫赫有名的祖師級人物。像小西園布袋戲團團主許王和長子許國良;北管戲后潘玉嬌及其夫婿邱火榮;善跳車鼓和跳鼓的民俗舞者蔡麗華;「皮皮影子劇團」的張福里;汐止國小百餘名的阿美族山胞學生更組成了山地歌舞團,由族人胡芳美指導;僅有的兩所國中扛起舞龍大任,由楊文詳指揮;成立已有兩年的國小及國中國樂團,則由台北民族樂團指導等。
在鎮公所的藝師招待所尚未建成前,老師們紛紛自樹林、淡水等地趕來,潘玉嬌更是大老遠從台中坐火車過來。問他們甘苦,許王和潘玉嬌都說,只要看到小朋友學得高高興興,難以後繼的技藝能有機會傳遞下去,就歡喜啦。
然而在活動之初,家長的反彈聲浪卻不小。潘英湖表示,許多父母一聽到北管、車鼓,立刻聯想起婚喪喜慶上的行伍。有人說:「我們是送小孩來念書,不是來學送葬。」也有人認為,「這些雜耍上不了檯面。」然而經過新聞媒體接踵而來的肯定,家長也覺得與有榮焉,甚至轉而大力支持了。
培養一群高雅的票友
其實不管大人們在那裡紛紛攘攘,小朋友卻個個學得興高彩烈,任誰看了也會感動。
像廟會時表演跳鼓的武陣,由穿紅戴綠的「小壯丁」(女生則反串)舞弄起來,非常活潑逗趣,一掃以往予人的粗俗印象,不但被媒體鏡頭所追逐,甚至還因外界邀約太多而讓學校產生困擾。
在北管課上,小朋友扯開細嫩的嗓子,以特有的官話高唱:「雙足如風湧,殺氣連天動,看征塵蕩劈,空想是籲。」雖然他們不解其意,卻進度驚人;而那邊學身段的,則在教室中間掄棒舞扇。王瑞裕不由感慨,「現代的孩子並不是不再喜好傳統藝術,只是沒有機會去接觸罷了。」
投資了龐大的經費和人力,每週只上一次課,學習步調會不會太慢?要想出師恐怕還遙遙無期呢。「能夠多多練習當然最好,不過我們的目的與其說要專業傳承,倒不如說是希望培養一群高雅的票友,以厚植藝術人口」,王瑞裕說。
學校這頭儘管忙得不亦樂乎,汐止鎮民的表現又如何呢?
子弟精神正在復甦
根據秋季藝術節的問卷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五的居民不清楚有這項教學活動,負責藝術節執行的潘英湖更說一開始起碼有百分之七十的汐止人不知道他們要辦藝術節,還得賴工作人員沿街廣播、散發傳單,首演才告客滿。但地方人士透露,汐止鎮民草野氣息濃厚,要把他們從六合彩拉出來,恐怕還得費一番功夫。
王瑞裕卻從籌備過程觀察到:往昔農村為了迎神賽會,「出錢出力」、「輸人不輸陣」的子弟精神正在復甦,極有可能成為以後辦活動的主力。下一波他們計畫「把節目送到家門口」,讓藝術季在社區及學校「實況重播」,以求落實扎根。
除了藝術節、學校的傳統藝術教學活動外,「文化立鎮」還有一個「傳統藝術推展計畫」,鼓勵鎮內軒社老子弟如「樂清軒」、「集英社」、和「灘音國樂社」等重新起動鑼鼓,整理弦線,並且協助他們整理曲譜。至於籌備中的「傳統藝術薪傳計畫」則要向文化建設委員會申請專案補助,把瀕臨失傳的南牌大鑼鼓、台灣說唱及台灣崑曲,藉著研習班傳給有志薪傳者。值得一提的是堪稱台灣說唱一絕的楊秀卿和楊再興夫婦原本就是汐止人,多年來卻流轉外地,如今終於以薪傳獎得主的榮銜,被當地人視為鎮寶,迎回故里。
汐止的街道仍然塵埃四揚,施工處處,但是在車馬喧囂之下,有一些樂音在蘊釀,有一些舞姿在起動,空氣中因此洋溢著一股希望。
〔圖片說明〕
P.118
張老先生毛遂自薦表演大陸絕活「流星槌」,在汐止秋季藝術節上令人一開眼界。
P.119
「鈸鐃」這項台灣特有敲打樂,本已瀕臨失傳,如今在小朋友的舞弄下重被賦予新意。
P.121
人手一個泉州戲偶,在許王老師的帶領下,齊聲吆喝上馬囉!(邱瑞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