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橫公路通車四十年,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近來特別舉辦了一連串的「中橫四十年系列活動」。藉由此次中橫活動所展出的文獻資料、老照片以及耆老訪談,中橫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至一百年前的合歡越古道。
百年來的中橫有著什麼樣的風貌?而今天尋訪重掩在草叢密林間的合歡越古道,除了有探險家的趣味,還可以認識近百年合歡越古道由盛而衰的一頁滄桑史,絕對是一趟值回票價的地理生態與人文歷史之旅。
太管處為了讓民眾親身體驗中橫前身──合歡越古道的全貌,特地在夏末秋初之際舉辦了一趟合歡越古道探訪之旅。
即使夏日熱浪餘威不減,但一來到三千公尺的山區,溫度即明顯下降十多度。前往古道訪探的日子,就在陰濛霧迷,陽光微露的天候下成行。
在合歡越古道的大禹嶺到松苑段,古道在歷經近一甲子無人侵擾的時空下,步道上堆積一層又一層由台灣二葉松及台灣華山松鋪成的松針軟墊。呼吸著高山純淨甜美的清新空氣,輕步緩行滿佈松針的步道上,這樣的體驗人生又能有幾回?
在山路步行一段,沿途的高山白珠樹,一顆顆白瑩晶亮的果實在濃綠的枝葉掩映下,吸引著旅人的指尖。摘了幾顆嚐嚐,淡然如薄荷口香糖的香味在味蕾上輕彈,頗如古道給予我們的感受。
沿路岩鷚、酒紅朱雀、金翼白眉的身影時隱時現,高山薔薇、台灣野薄荷、褐毛柳更是一路上說哈囉。
在武嶺段的合歡越古道上,可以眺望當年的石門駐在所(現今的合歡山莊)。這一段合歡越古道上的戲碼即是由紫、白、紅、黃、綠這大開大闔的鮮花色澤,在微寒風中展現高山夏日的花季風情。白花香青、一枝黃花、玉山沙參,早田氏香葉草、阿里山龍膽、厚唇粉蝶蘭都是路途記事本上的回憶。一路攀爬步行,除了體驗近距離的太魯閣美景,更從一路上的人文遺跡見識了道路的一段段發展史。
獵人與軍人之路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三縣。含括有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崖、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等,總面積共計九萬二千公頃。而太魯閣國家公園涵蓋由劇烈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的變質岩區,加上由於地殼不斷上升,河流下切作用旺盛,也造成區內多見矗立陡峭的峽谷地形。
距今約二百五十至三百年間,原居於濁水溪上游的泰雅人在狩獵途中,發現中央山脈東側的廣闊原野,於是相率越過群峰,進入立霧溪河谷定居。因早期僅有泰雅人居住此區,山間小路多為泰雅族人為遷徙、禦敵開墾而出的小路。
合歡越古道原是當年立霧溪流域泰雅族各部落間的交通要道及獵人小徑。在立霧溪主流、支流兩岸共有九十七個部落,分為太魯閣番與外太魯閣番。部落間往來頻繁,間有戰爭,此為部落獵徑時期。
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日本人為了獲取東部豐富的林礦資源,發動了「太魯閣征伐的軍事行動」,共動員一萬名警察、陸軍部隊、蕃人隊、漢人苦力等進入山區征討原住民,同時也進入了軍用道路時期。日人軍警為了運輸火炮,當時的軍隊與警察,除了負責作戰任務之外,還需要開鑿道路,將所過之處的道路,拓寬至一米以上。期間除架設原山月吊橋,開鑿巴達岡到海鼠山之間的道路,也完成三角錐山大鞍部路線。
戰爭於同年八月六日結束,日軍留下三個中隊,繼續拓寬內太魯閣道路。一九三二年,「東台灣勝地宣傳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描述開路的艱難,由於其中路線因為岩層堅硬,多縱龜裂,不適合用火藥爆破,「柴田警察班長將身軀用粗繩捆縛,從山上如吊瓶似地降落,首先挖掘一隻腳能站穩的腳位後,再逐漸加以擴大。」
台灣八景
一九二七年太魯閣峽谷經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朝鮮、日本三地讀者票選,成為僅次於鵝鑾鼻的台灣八景之一。一九三五年日人為了成立國立公園,因而將鳶峰到卡拉寶的合歡聯絡路段修築完整,完工之後,全新的合歡越道路成為當時盛極一時的健行路線,並且讓許多人完成了橫越大斷崖、展望中央山脈的一生夢想。
在台中州理蕃課的文獻中,以昭和十年(西元一九三五年)為例,單單七月,就有台北高校、台北高商、台北二高女、台中二中、台中師範等十二個團體申請,共有一百零九人入山,為了行走這條合歡越道路,青年學子每逢暑假更是結夥同行。
此後十餘年,這條從太魯閣峽谷到霧社的合歡越道路一直是相當熱門的登山及觀光路線,許多登山團體都進入太魯閣峽谷,到達天祥,然後至合歡山進行徒步橫越中央山脈的壯舉。
這條路線上比較大的據點,如卡拉寶、合歡山、巴達岡等處都設有山莊旅館,供人休息過夜。當時並發行有宿泊券與休憩券,其中在巴達岡的俱樂部,係由檜木所建造的純日本式屋舍設計,供房五到六間,容納二十人的住宿。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台灣日日新報社並發行花蓮港廳蕃地里程表,將合歡越道路沿線各點的里程作一整彙。
時至民國四十五年,中橫公路開始修築,有部分路段即是沿著原本的合歡越古道修築而成。除了巴達岡到荖西溪的「錐麓大斷崖古道」;天祥到碧綠神木的「立霧溪掘鑿曲流古道」與「合流到蓮花池」、「迴頭彎到梅園」等其他合歡古道支線之外,其餘路段皆成了現今的中橫路段。慈濟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瑞宗在投入合歡越古道的二年調查中,發現,多數古道其實都在中橫公路上下五十公尺的範圍之內,只是在中橫公路開通之後,合歡越古道已喪失昔日的功能,慢慢的被遺忘在荒煙蔓草之間。
古道再生
合歡越古道的「出土」,李瑞宗是最大的關鍵。他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委託,在歷時兩年的調查整理下,古道一段段的「重出江湖」。
在李瑞宗心裡,一條美麗道路的內涵應該包含它的據點、聚落、植被、人物以及故事等元素,這也是他「重現」合歡越古道所著重發掘的內容。
李瑞宗的朱崙工作室裡,堆滿了一落一落的各種日文探險日記、官方理蕃檔案、地契等相關文獻,還有台灣總督府理蕃本署測繪的「五萬分之一台灣蕃地地形圖」以及書籍。口述採訪的紀錄,塵封已久的泛黃照片以及他親手以針筆點畫而成的一張張地景、圖表,古道的調查就在李瑞宗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中,拼貼而出。
他一次又一次地走上根據文獻推測的古道,往往走著走著路不見了,究竟該往上找還是往下,全憑當時的靈感,李瑞宗儼然現代探險家,享受尋寶的偵察樂趣。
至今走訪古道不下十數次的李瑞宗形容,早期的合歡越道路就像是日本的銀座一般,人潮絡繹,不絕於途,而在合歡越古道尚未鑿築完成之前,一般人想要進入太魯閣,橫斷中央山脈,就像今日進行太空之旅一般難以想像。
驚魂畢祿斷崖
尤其合歡山又是可以眺望中央山脈的最佳位置。「當時的中央山脈,是望也望不到的一個地理名詞。」而一生之中能有一次遠眺中央山脈的機會,是日本統治地區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李瑞宗引述了一段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村社生在台灣農事報發表的「內太魯閣紀行」:「不久我們到了荖溪第一分遣所,今天一定要徹底的欣賞中央山脈的雄偉群峰作為一生的回憶。」
合歡越古道其中最驚險的路段在中橫公路金馬隧道下方的畢祿斷崖,由於上方公路的開發,落下的碎石已經將原本的路面掩去了大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並不鼓勵遊人行走這個路段,但幾位參加古道之旅的攝影記者依然小心翼翼地「爬」下去。大家眼看著他們時而行走於草叢枝葉之上,時而攀附在岩壁上,辛苦的代價是將沿途河谷山壁的景致盡收在鏡頭之中,記錄下讓人驚奇的山河印象。
尋覓過往人文活動留下的痕跡也是步履古道的樂趣之一,釘在二葉松上的礙子(電線的電阻),路旁老舊的日本酒瓶,一塊突兀平整的開闊空地、嵌合整齊劃一的頁岩殘牆,以及汲取松脂的刻痕等人為設施,都是成功尋得古道的關鍵。
行走於古道之間,面對著合歡主峰、東峰的雄偉山勢,令人不禁深吸一口氣。根據文獻,當時合歡山頂曾放牧有牛一百四十頭,當夏季玉山箭竹長出新芽時,牧人便將牛隻放牧至合歡山頂啃食。今日望著滿山橫翠連綿,遙想當年風光,真是人生難得的經驗,也是一堂「認識台灣」的最佳課程。
登山博物家
由李瑞宗歷經十數次颱風、缺水等驚險狀況摸索而來的人文、史蹟、植被及林相等資訊,從此讓中橫路段的旅遊者,也可走下公路,循著稜線、懸崖、峽谷等高高低低的路線,連結成為廣大的面像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深入太魯閣、進入中央山脈,體會與自然脈搏合一的感受。
「當我們以一天二十公里的速度前行,一路上可以觀察到景物。可是當我們以一天二百公里的速度前進,路上的景色全成了浮光掠影,」李瑞宗所強調專屬合歡越古道的質感,正是這條崎嶇蜿蜒的小徑在歷經半世紀的荒廢,猶能安藏於崇山危崖中,保留其青森寧謐的本質。
李瑞宗更提醒,未來民眾前往古道健行時,應該專注於路途上自然事物之美的關心與感受,體驗全面向的旅遊文化。
藉由長途步行,能夠充分在大自然裡,解脫現代生活無所不在的壓力。同樣也期待有一天,台灣能興起古道熱,讓更多喜好登山的民眾,改換心情,以登山博物家的精神,在台灣一條又一條的古道網絡中,重新認識台灣這片大好山林。
合歡越古道
旅遊交通資訊:
據太管處說明,由於合歡越古道整修的計劃尚在研擬,如民眾欲親身體驗合歡越古道,建議可沿中橫公路於碧綠神木、大禹嶺、昆陽等處進行合歡越古道懷古之行。另由於中橫部分路段因地震、颱風,正在緊急搶修中,公車班次亦減少,建議民眾可開車前往下列定點體驗古道之旅。
1.車行台八線至碧綠神木停車場,沿著碧綠神木休息站,一路走至卡拉寶的流籠頭所在。流籠頭的終點即是過去的卡拉寶駐在所。
2.車行台八線至大禹嶺,沿著大禹嶺涼亭階梯而上,可一路步行至松苑農場。
3.車行台十四甲線至武嶺,可沿公路或山路,一路行至昆陽。昆陽即是當年合歡山駐在所的所在地。
p.70
從石門山遠眺合歡東峰與主峰,昔日山凹處的日本軍隊紮營處,已經成為今日的寒訓基地。
p.72
高山花卉細緻華美的神采,幽微的清香,是乘車遊山易錯過的風光。
p.73
從武嶺出發,在李瑞宗的解說及帶領下,大夥準備步履合歡越古道,體驗百年古人情。
p.74
太管處為了初次的合歡越古道探訪特意整理一番,設置繩索與竹架等安全措施以嚴防意外。
p.75
合歡越古道上的畢祿斷崖,其中許多路段只能凌空於凸出的植物矮灌上,或攀附枯禿的裸岩上,始能通行,萬分驚險。
p.76
合歡越古道上,爭妍的花卉與松枝間跳躍的鳥兒,是緩步慢行的遊人一路上的驚喜。每年夏天,桔梗科的高山沙參(圖1)在岩縫中盛開。菊科的白花香青(圖3),喜歡群生於乾燥向陽的岩屑地,夏、秋間開出的白色頭狀花,更像是飛旋的舞衣。步道旁小薊(圖5)紫紅的管狀花,與厚唇粉蝶蘭(圖4)嬌媚的身影,吸引著遊人的目光。杜鵑花科的高山白珠樹(圖7),長滿解渴多汁的果實。開著小白花的冇骨消(圖8),花序間雜有黃橙色的杯狀腺體,吸引蜂蝶。黃艷艷的一枝黃花(圖9),是箭竹草原常見的風光。菊科的尼泊爾籟簫(圖11)是台灣典型的高山植物,植株矮小,全株佈滿綿毛以及具乾膜質的頭狀花為極佳禦寒裝備。喜歡日照旺盛地的玉山龍膽(圖12),春夏秋三季皆為它的花期。岩鷚(圖2)、酒紅朱雀(圖6)與金翼白眉(圖10),更是不時的在裸岩及草原中低飛跳躍,忽現的身影成了一路中驚呼的焦點。
p.77
在畢祿斷崖僅供一人迴身的小塊平台上,仰看逼近眼前的高山峻嶺,是人生難以忘懷的經驗。
p.78
觀雲山莊前壯闊巍峨的屏風山,是百年前人們一輩子的想望。
(邱瑞金)
高山花卉細緻華美的神采,幽微的清香,是乘車遊山易錯過的風光。(邱瑞金)
從武嶺出發,在李瑞宗的解說及帶領下,大夥準備步履合歡越古道,體驗百年古人情。(邱瑞金)
太管處為了初次的合歡越古道探訪特意整理一番,設置繩索與竹架等安全措施以嚴防意外。(邱瑞金)
合歡越古道上的畢祿斷崖,其中許多路段只能凌空於凸出的植物矮灌上,或攀附枯禿的裸岩上,始能通行,萬分驚險。(邱瑞金)
合歡越古道上,爭妍的花卉與松枝間跳躍的鳥兒,是緩步慢行的遊人一路上的驚喜。每年夏天,桔梗科的高山沙參(圖1)(邱瑞金)
酒紅朱雀。(邱瑞金)
在岩縫中盛開。菊科的白花香青(圖3)(邱瑞金)
紫紅的管狀花,與厚唇粉蝶蘭(圖4)
喜歡群生於乾燥向陽的岩屑地,夏、秋間開出的白色頭狀花,更像是飛旋的舞衣。步道旁小薊(圖5)
酒紅朱雀(圖6。(邱瑞金)
嬌媚的身影,吸引著遊人的目光。杜鵑花科的高山白珠樹(圖7)(邱瑞金)
長滿解渴多汁的果實。開著小白花的冇骨消(圖8)(邱瑞金)
花序間雜有黃橙色的杯狀腺體,吸引蜂蝶。黃艷艷的一枝黃花(圖9)(邱瑞金)
金翼白眉(圖10),更是不時的在裸岩及草原中低飛跳躍,忽現的身影成了一路中驚呼的焦點。(邱瑞金)
是箭竹草原常見的風光。菊科的尼泊爾籟簫(圖11)(邱瑞金)
是台灣典型的高山植物,植株矮小,全株佈滿綿毛以及具乾膜質的頭狀花為極佳禦寒裝備。喜歡日照旺盛地的玉山龍膽(圖12)(邱瑞金)
在畢祿斷崖僅供一人迴身的小塊平台上,仰看逼近眼前的高山峻嶺,是人生難以忘懷的經驗。(邱瑞金)
觀雲山莊前壯闊巍峨的屏風山,是百年前人們一輩子的想望。(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