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汽車公司是我國汽車工業的創始者,曾擔負起「為中華民國裝上輪子」的光榮使命,更曾經創下國內汽車市場佔有率的最高紀錄。爾後卻在競爭對手相繼出現、本身技術未能突破等因素下,不再能叱吒一時。
在逆境中,掌舵者吳舜文發出「追求第一」的強烈訊息,在公司內部掀起一陣改革風潮——提昇品質、提高自製率、注重研究發展……,並逐漸見諸成效。這個汽車業的「老大帝國」,已似睡獅甦醒,又發出無限活力。
裕隆公司擁有許多「全國第一」:
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
規模居汽車業之冠。
第一家建立「中心——衛星工廠」體系的企業。
成立卅年來,市場佔有率始終遙遙領先其他同業,最高時曾達46%。
民國六十九年,首開國產汽車外銷紀錄。
次年,設立工程研究中心,是現在國內規模最大的汽車研究設計單位。
去年,投資新臺幣十億元,建立自動化巨型壓造工廠,規模在東南亞首屈一指。
右圖:裕隆公司三義廠中,工作人員進行汽缸頭機械加工。(張良綱)
保持並創造更多的「第一」
「我們的公司文化,就是保持並創造更多的『第一』。」裕隆董事長吳舜文說。
以好強、果斷、性急出名的吳舜文,行動如風,將今年工作重點訂為「拉下來」——有瑕疵的產品一律不准過關,期能做到「品質第一」。
裕隆汽車的前身——「裕隆機器製造工廠」,成立於民國四十二年。創辦人嚴慶齡出身江蘇紡織世家,是留德的機械碩士,也是我國第一個能製造紡織機器的工程師。
嚴慶齡生前以為,汽車製造是綜合性的精密工業,可帶動有關工業發展,為帶領國家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因此,隨政府來臺後,他即將家中產業——臺元紡織廠,交給太太吳舜文經營,自己則全力興建汽車廠。
裕隆三義廠各工廠工作情形。左上:車身壓造。(張良綱)
從無到有,備嘗艱辛
當時政府遷臺不久,百廢待興,有力問津汽車的人極少;而且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實施「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殖民地經濟政策,使臺灣全無機械工業基礎。在既缺市場、又乏技術的情況下,簡直沒有製造汽車的條件。
但嚴慶齡意志堅定、不畏萬難,在臺北近郊新店設立工廠,先由製造發動機做起。
民國四十六年,裕隆與日本日產汽車公司簽約,進行技術合作,開始產製汽車。自此揭開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序幕,也開始裕隆與日產至今仍維持的長期合作關係。
裕隆創立的前十五年,一直處於慘澹經營狀態,吳舜文說:「當時裕隆虧損之鉅,主持人心中之焦慮,如今想來,仍覺餘悸猶存。」實際的情形是,還好關係企業——臺元紡織營運情況很好,乃以其盈餘支持裕隆發展。
左下:車身點銲。(張良綱)
國內汽車市場擴大,裕隆得到轉機
民國五十八年,裕隆的營運開始有了轉機。那時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快速發展,國民所得提高,民眾購買汽車的意願及能力大增;加上政府在全臺各地積極輔導三輪車轉業計程車,創造了一個廣大的汽車市場。裕隆車以招牌老、維修方便、價廉、省油等特點,銷售量激增,市場佔有率達40%以上;尤其在計程車市場上遙遙領先,至今仍有約80%的佔有率。
國內經濟急遽的發展,使得裕隆業績呈等比級數成長。年營業額從民國六十年的新臺幣未滿一億元,到民國六十五年的三億元,七十年時,則增至一百五十二億元。裕隆也一躍成為國內第三大企業。
右:成車出廠前,進行漏水試驗。(張良綱)
「價廉」但「物不美」?
但消費者對裕隆車並非全然滿意。常有人指責裕隆車「價廉物不美」——品質不夠好,尤其是鈑金部分,鐵板太薄,容易撞凹、生鏽,每二年就得大修一次,折舊率太高。
而且所謂「價廉」,也僅是指與在國內銷售的外國汽車相比。因為進口車須付高額關稅,故售價高;但若與外國車在產地的售價相較,就不僅不廉,而系偏高了。
因此消費者對政府提高關稅以保護裕隆車的做法相當不諒解。其實政府有一番苦心,係鑑於汽車為火車頭工業,希望能以幫助國產汽車擁有市場的方法,促使它快速發展,以帶動其他工業技術生根。但發展汽車工業畢竟不是易事,國產汽車的自製率始終不高,重要零組件多靠進口;而進口零組件的成本高,使得汽車售價亦偏高不下。
左圖:三義廠員工進行車底裝配。
競爭者環伺,亟待有所突破
政府見裕隆的發展、成長速度,未能符合大家的期望,乃開放外資汽車公司在臺投資設廠,福特六合、三陽、三富……等廠因此加入國產車陣營。每家公司推出的汽車各有特色——有的馬力足、車體大、造型現代化,有的則輕便、省油,都成為裕隆車的競爭對手,予裕隆不同程度的壓力。
這段期間,因國內經濟成長快速,因此儘管競爭者不少,整個汽車市場仍在不斷擴展中,足以消化各家廠牌的出品,因此裕隆的營業額並未下跌。但是面對競爭壓力,公司方面很明白,有必要在生產、管理和行銷上,作改進、求突破。
那段期間,公司主持人嚴慶齡生病,吳舜文甫接手,面對改革的壓力,不免有心餘力絀之苦。
直到嚴先生過世,吳舜文正式掌理龐大的裕隆企業,她在銜哀奮勵的心情下,決定承繼夫志,竭盡所能把裕隆帶往一個新里程。再加上民國七十年以後,碰到世界經濟不景氣,國民買車能力不如過去,各汽車公司競爭白熱化,裕隆車的銷售量開始下降。而此時又逢政府為使工業生根,籌設大汽車廠,又給業者和裕隆帶來另一重壓力。
右圖:新店廠進行汽車底盤組合情形。(張良綱)
衝擊迭來,尋思對策
在這些因素交相衝擊、影響下,吳舜文開始快速尋思突破之道。她最先採行的應變措施,是減低售價——每車降價一至二萬元。
這是國內汽車界首度的減價攻勢,效果良好。實施三個月,裕隆車的銷售量即增加29%,七十一年全年的市場佔有率,也從七十年的43%,回升至45%。
「這兩年,我們的營業額雖高,但結算下來,實際盈餘卻有限。」吳舜文說。因此,減價促銷只是一劑猛藥,用多了還是會傷元氣的;培本固元之道,還在於:對外開拓新市場,對內力求提高品質、降低成本,以加強競爭力。
發展外銷乃最佳途徑
吳舜文說:「現在汽車已由『生產者導向』轉為『消費者導向』,與時裝一樣,也有流行趨勢。而消費者的口味不一,潮流又變化快速,因此汽車亦必須走『多樣化』路線。然而國內市場到底有限,製造出的多種車型,如果只作內銷,必不能達到經濟規模,因此一定要拓展外銷。」
民國六十九年起,裕隆汽車已開始有少量銷到中南美、中東,「那是賠本外銷,目的是投石問路,並期望當地消費者對裕隆品牌建立印象。」吳舜文說。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長遠來說,要與行銷世界各地的外國名牌汽車短兵相接,非有競爭特色不可——或是價廉物美,或是價不廉但物極美。如果還是裝配進口零件,成本偏高,在國際市場上就很難與人競爭,因此一定得提高自製率。
去年,我國汽車零件外銷金額達二億美元,是項很被看好的外銷工業。但國內零件工廠多半規模不夠大、設備不夠新,人才流動率高,技術難以累積,因此部分重要零組件仍得靠進口。
不惜虧損,全力提高自製率
裕隆自三義廠開工後,自製率提高很多,已逾70%。其中有些零組件應以外包較合經濟效益,但衛星工廠無力承製;或以本身的使用量來看,進口更為划算;但為提高自製率,三義廠只有勉力投資購置設備,自行生產。
例如去年成立、耗資新臺幣十億元的三義廠車身壓造(鈑金)工廠,即是明知會賠錢、仍自行產製的例子。
「壓造工廠並非有了機器設備即可作業,每種車型都得開發一組模具,而每組模具的開發費用高達新臺幣三億元。因此每種車型的生產量得達到相當數額,才能符合經濟效益。以目前裕隆每年七萬輛的產量,自行壓造車身所費的成本,比直接進口還高。」壓造工場長陳青琪說。
裕隆車的鈑金,一向被消費者視作最弱的一環,「其實以前的車身鈑金是向日產進口,並非裕隆自製的。日產系列的汽車所以省油,就是因為鈑金薄、車身重量輕。」三義廠廠長朱同和說:「現在我們改採高張力鋼鈑為材料,重量不會增加,但堅固、耐用度已提高許多。」
裕隆與日產的合作契約中規定,雙方技術合作生產的汽車,裕隆若要外銷,須徵得日產同意,此外還有些別的限制條件。「要避開這些限制,只有一條路——外銷完全自製(自己設計、生產)的汽車。」吳舜文說。
因此,她在明知困難、且帶點冒險的情況下,投資新臺幣廿億元,設立工程研究中心,自行作汽車設計。
從更多管道引進新技術
為了培養自身能力,避免完全倚賴日產,近年來三義廠的機具設備都向歐洲採購,「歐洲貨與日貨相比,售價貴、運費高、維修較不便,派去受訓者的旅費亦較高,但為了從更多管道學到技術,我們認為這些投資還是值得的。」朱同和廠長說。
裕隆公司現約有四千名員工,除總公司外,還有新店與三義二個工廠。新店廠主要生產卡車,三義廠則以生產轎車為主。
目前三義廠僅完成第一期工程,預計民國七十五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後,新店廠也將遷至三義。
三義廠是目前國內設備最新、最完備的汽車製造廠,採自動化一貫作業,平均四分鐘可以生產一部車。全部工程完成後,年產量可達廿四萬輛。
「中心—衛星工廠」體系已建立有年
三義廠裡,還有一處規畫好的衛星工廠區,供衛星工廠設廠,以便集中輔導,並節省零件的運輸費用及時間。目前約有卅家衛星工廠已承購土地,但因值經濟不景氣,許多業者認為「一動不如一靜」,故目前完成設廠的僅五、六家。
一部汽車約可拆解成一萬二千個零組件。這些零組件,中心工廠不可能完全自製,故每家中心汽車廠都有固定合作的衛星工廠。
我國汽車零件業的發展,約於民國五十五年開始,當時所有工廠的產品都供應裕隆。至民國五十九年,裕隆已有四十家主要供應商,並在裕隆的輔導下,組成「協力會」。
現在裕隆共約有一百廿家外包商,其中加入協力會的(較重要者),有六十九家。裕隆提供協力會會員廠商有關技術、管理、財務等多方面的支援。其中許多廠商還經由裕隆安排,與日產的衛星工廠技術合作。
裕隆設有輔導科,專事輔導衛星工廠。該科廿幾位成員,各有「轄區」——他們經常到各工廠,實地瞭解、協助解決各種難題。
輔導衛星工廠不遺餘力
「輔導科只是個負責溝通、聯繫的『窗口』,尚有廣大的後援部隊。技術、管理等問題,都由公司內的有關部門提供協助。」裕隆公司顧問熊天強說。
裕隆公司由採購、生產、品管、技術等部門人員組成的衛星工廠評鑑小組,每半年到各工廠評鑑一次。評鑑成績與平日交貨情形、貨品品質等分數累積起來,名列前茅者,可享有現金支付貨款的待遇。
此外,裕隆還促使協力會的會員每月聚會一次,輪流在各工廠舉行。聚會時,大家先參觀地主廠,然後提出心得與建議,再聚餐,增進情誼。
這些衛星工廠,很多都與裕隆有長期的合作關係,專門承製裕隆汽車的零件,彼此已建立共存共榮的良好默契。
裕隆的張淞生副理說:「衛星工廠的技術與產品水準,直接影響成車品質。衛星工廠的技術水準愈高,我們中心廠就愈不需要做不合經濟效益的投資,而仍能達到提高自製率的目的。」
因此,裕隆對衛星工廠的輔導不遺餘力,連最近該公司正在推行的「全公司品質管製」做法,也輔導衛星工廠實施:代為安排訓練課程、邀聘授課老師及提供訓練場地。
推行「全公司品質管制」
「全公司品質管制」辦法,係自日本引進,裕隆於去年初開始推行,希望藉此達到提高品質、降低成本的目的。推動工作由品質計畫部負責,吳董事長直接指揮。
「以往企業所說的品管,多是指產品的製程管制;全面品管的管制範圍,則涵蓋整個公司的行政、研發、設計、製造、銷售、售後服務……等所有的部門。」品質計畫部經理歐陽鍾智說。
製程品管一般人較易瞭解:由工作性質相同的人組成品管圈,每圈約七、八人,自行定時聚會,討論工作上的問題,並設法改善、解決,以使產品品質提高、成本降低。
但行政、研發、銷售等作業,沒有具體的成品,如何進行品管呢?歐陽經理說:「要提高辦公室作業的生產力,必須每個單位都把接觸的對象(包括公司內與公司外的單位或個人)當成顧客,提供最好的配合與服務;對內則力求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各單位在此前提下,定出最理想的作業方式與流程。其實這也就是要求作業合理化。」
建立標準化作業,以提高生產力
如欲提高辦公室的生產力,可從小事做起。例如:不需要的東西儘量丟棄;常用工具放在固定地方,而且最好觸手可即;有關連的東西擺在一塊;表格、公文的規格標準化……等。
建立標準化作業,是提高生產力的一項有效措施,既可形成制度,使新人容易進入情況;又有助各部門人員的溝通。
但所謂標準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採行現階段被認為最理想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然後查核績效,再予改善,如此不斷循環。
與品管圈一起進行的是提案制度及目標管理。各品管圈提出的建議,由工業工程科以專業技術審查可行性及效益。如經採納,提案的品管圈可獲頒獎金。基層生產單位的意見,能被行政管理部門採行,很能激發參與感與向心力。
員工熱烈參與品管圈
各品管圈也自動訂定年成長率,及每月應達到的標準,然後朝目標努力。歐陽經理說:「品管圈應是一種自動自發的行為,強迫參加就失去意義,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採用自由組織、參加的方式,公司管理單位僅站在輔導的立場。」
在推動全面品管前,裕隆先編列新臺幣六百萬元經費,委託管理顧問公司代訓人員,從吳舜文親自領隊的經理級開始訓練,接下去是科長級、班長級,到一般作業員,現已進行至班長級。
凡受過訓、深悉全面品管制度好處的,回到工作崗位後,都大力宣傳、發動組織品管圈。因此各部門「組圈」情形熱烈。尤其是三義廠,因為是新廠,全體員工平均年齡僅廿八歲,活力與衝勁十足,做得最為有聲有色。
每天早上八點,三義廠中各品管圈利用十分鐘舉行「朝會」,由圈長主持。首先檢討昨天的工作,接著報告上、下游作業單位的反應及建議,大家一起討論。同樣的,如果圈內成員對上、下游單位有何建議,亦可在會中提出,由圈長代為反應。
每部機器旁都掛有各圈自行整理的「標準作業要領」,牆上則貼著每月工作目標。與今年目標並列的,是去年同期的成績,及日產汽車廠的成績,以為比較。
員工提案充分發揮功效
提案制度在三義廠也已發揮功效。例如:工具科刀具研磨班組成的品管圈,提議將磨損待棄的進口高精度刀片再作簡單加工,即可使刀片「再生」,每年約可節省經費四十萬元,現已開始實施。
又如鑄造工廠提議,延長每天工作時間,星期六則全天休假,藉減少開工日數,節省機器開動的電費。經工業工程科估算,如此全廠每年可省下新臺幣一百多萬元。此案已在鑄造及鍛造工場試行。
「去年一至十一月實施的種種改善方案,合計使三義廠『受益』新臺幣四千七百萬元。雖然這與全公司的營業額相比,仍算不得什麼,但是積少成多,未來必會有可觀的成果。」三義廠工業工程科科長江健文說。
工作過程中的改善,固可逐步進行;但成品品質的改良,卻是刻不容緩。因此,吳舜文除要求各生產線,詳細檢驗經手的部分,在製造過程中將一切有瑕疵的半成品「拉下來」外,並耗資千萬添置品檢設備,加強成車的品質檢驗。
行銷策略有待突破
雖然現在汽車行家都瞭解,裕隆車的品質已是今非昔比,但一般大眾並不瞭解裕隆近幾年來的努力與進步。也就是說,近年來大眾對裕隆車的評價,並未與它實質的進步成正比。這一方面是既有的形象不易改變,另方面則是裕隆的行銷策略較為保守。
裕隆一向不太講究行銷技術,這或許與創辦人嚴慶齡學理工出身、講求實在的個性有關,吳舜文形容他是「關著門、悶著頭做事」。吳舜文接掌後,雖已較為注重宣傳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未能有效改變大眾對裕隆車和裕隆企業的印象,未能盡速建立良好的新形象。如何加強行銷,是裕隆今後須再加強努力的課題。
目前裕隆備受關切的另一問題是:董事長吳舜文已年屆七十,誰會是接班人?吳舜文表示,她目前正積極培植一批人,以組成強有力的班底,「群龍之首」可能就從其中挑選。但她尚在就學的兒子,如果有興趣、又有能力的話,也不排除他接班的可能。
員工皆以公司文化為榮
愈深入瞭解裕隆,就愈能體會它多年來在夾縫(既要提高自製率,又須提高品質、降低成本)中掙扎圖存的艱辛。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面臨許多抉擇的關口時——是要降低成本,還是要提高自製率?是要先提高品質,還是先提高自製率?——都選擇漫長、辛苦但正確的路,盡力予以兼顧,為我們汽車工業的長遠打算,而不取短視、近利之途。
「我們裕隆最笨。」幾乎每一位裕隆員工都這麼說,而他們的言語神情,卻充分流露出其實他們以此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