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位於東亞航線的中點,經濟又以外貿為主導,海運事業既有需要,又具有利的發展條件。目前世界經濟復甦,政府又採行多項獎勵措施,為國內海運事業,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契機。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中國是個大陸性國家,民性安土重遷。其實中國領土東南瀕臨太平洋,擁有極長的海岸線,沿岸居民自古即嫻於航海。
最遠可溯自史前時期——有考古學家認為,美洲印第安人可能是我們數千年前漂洋過海的表親;近的可證諸華僑在海外經營的航運業,船舶噸位共達七千萬噸,佔全世界船隻總噸數的十分之一。
圖2.3.4:貨櫃運輸方便安全,已成為雜貨進出口最常用的方式;圖2.是陽明海運的高雄貨櫃場,。(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發展航運的條件優越,也有其必要性
而目前我們所居的臺灣,四面環海,又位於東亞航線中點,是東北亞與東南亞船隻來往必經之地,發展航運的自然條件優越。
臺灣地窄人稠、天然資源有限,經濟以外貿為主導。近年來我國國民生產毛額的90%以上,均來自對外貿易,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國家。而貨物進出口幾乎全仰賴商船運輸,這是我們發展海運事業極重要的誘因。
實際說來,我國航運業的發展並未盡如人意。
今年交通部長連戰在國民代表大會上,報告了航運業現況,及政府現正致力推動的三個方向:擴充國輪船隊、拓展遠洋航線、建立儲運中心。
圖3.是貨櫃堆疊作業,圖4.是貨櫃起吊的情景。(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外輪運貨比例偏高
隨著我國外貿穩定、快速的成長,一九七二至八二年間,各港進出口貨物平均量從2500萬公噸增加到6100萬公噸。但是本國的輪船噸位增加速度緩慢,趕不上貨物的成長,導致外籍輪船承攬數量日益升高,十年來,國輪運貨的比例從41%降為29.4%。外輪運貨比例偏高,對國家產生許多不利影響。
最明顯的是大量運費流入外輪之手,據估計,每年流出的外匯高達十億美元。
影響更鉅的,是運輸仰賴他國輪船,缺乏制衡力量,外輪可操縱運費。
再者,敏感的國際政治問題,若波及他國海運政策,可能形成對我不利的情勢。例如中日斷交初期,日本船突然絕跡於臺灣各港,令我物資運送一時陷於窘境。
此外,商船隊是潛在的一股國防力量。戰爭期間,國家得徵召商船從事物資運輸,商船亦有義務接受徵召。因此商船噸位不足,也等於無形中削弱了我國的軍事潛力。
圖2.3.4:貨櫃運輸方便安全,已成為雜貨進出口最常用的方式。(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本國船運公司擁有商船亦多,只是成了「權宜籍船」
國輪運貨比例的降低,並非本國輪船公司未購置新船,而是多半投資在「權宜籍船」上。
「權宜籍船」,是指船籍與船東國籍不同的船隻。
有些國家准許外國人所有的船舶,登記為該國國籍,懸掛該國國旗營運,僅收登記費,及每年按船隻噸位徵收噸稅,除此別無任何管制或要求。巴拿馬、賴比瑞亞和新加坡等國都施行此制度。
登記為權宜籍船有許多便利之處,包括:
一、貸款容易,只要少量資金即可購船。因為允許權宜籍船登記的國家,法律多半對銀行有利,如貸款未能如期償還,銀行可以隨時處理船舶,不虞倒帳,因此他們貸出資金也較乾脆。
二、稅捐輕微,沒有營業稅、所得稅的負擔。
三、船舶檢查、船員資格皆無嚴格限制,便於「偷工減料」,以低成本經營。
所以世界各國的航商,都樂意將船隻註冊為權宜籍。
我國由於政治因素,有些地區禁航或限航;加上商船公司客戶來自各國,皆以美金交易,而我國實施外匯管制,資金出入不便,因此登記為權宜籍船的特別多。
圖1:高雄港現為世界第四大貨櫃港。(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積極鼓勵「歸籍」
據估計,我國船東經營的權宜籍船,超過三千萬載重噸。而國輪噸位則有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二、三百萬載重噸上。
船舶的管轄權屬於其所註冊的國家,雖然明知許多船東為國人,但對其在他國註冊的權宜籍船,政府卻無權管理,每年也損失大量稅收。
為促使、獎勵國人及華僑所有的權宜籍船「歸籍」,政府採行了若干措施,例如:推行造船計畫,以優惠貸款和優先承運國貨等有利條件,吸引航商向中國造船廠訂製新船,並掛國旗營運;獎勵華僑所屬權宜船歸籍,給予廿年內免受徵召、船舶出售轉籍不受約束、外匯所得可自行運用等優惠。
圖2.3:以梅花為標幟的中國航運,是已故航業鉅子董浩雲的企業之一。(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多項新措施有了成效
然而這些措施的收效並不大,直到去年六月施行「放寬輸入現成船年限辦法」,情形乃大為改觀,去年底國輪噸數突破了五百萬載重噸。
所謂現成船,是指已造好、且營運了一段時間的輪船,通常價錢比新船便宜三分之一以上,多由國外進口。
進口的船隻,只要在我國註冊,原本可以享受四年免稅的優惠。但民國六十九年時,政府為扶植本國造船業,鼓勵航運業者向中船訂造新船,取銷了貨櫃船等熱門船型的進口優惠。
但因新、舊船價差距太大,加上中船產能、成本未能盡如人意,有船價偏高、交船較遲等情形,許多航商自然願意購入現成船或向國外訂購新船。
在此情況下,既享受不到優惠,許多業者便轉而掛權宜旗幟,以取得某些營運上的便利。
顧及現實情況,去年政府重新放寬限制,只要船齡在一定標準內,進口仍可享受獎勵優惠。
短短半年內,依放寬輸入辦法,向我國申請進口及註冊的輪船,成長了一百五十萬載重噸;承運貨物的比例也提高了,且未來情勢看好。據交通部航政司估計,今年國輪承運進出口貨物比例可能升至38%,運費所得將達三億五千萬美元。
圖2.3:以梅花為標幟的中國航運,是已故航業鉅子董浩雲的企業之一。(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貨櫃船服務到家
航政司司長董孝誼說,海運是國際性的行業,業者在投資經營前,需先對世界航運市場有所瞭解,並對供需作正確的估算。
海運市場榮枯和全球貿易量的多寡息息相關。前幾年世界經濟不景氣,各地交易量驟減,加上新興工業國不願先進國壟斷其運輸,紛紛擴充本身船隊,造成船多貨少,海運市場一片低迷。
公營的陽明海運公司總經理郭洪威指出,散裝船市場至今仍無好轉跡象,近三、四年來,一噸穀物從美國運到臺灣的運費,自四十美元跌為十六元,只能在虧損邊緣營運。
散裝船是運送大宗物資如煤、礦砂、穀物的船隻,多由貨主談妥購買合約後,再尋找航商託運,屬於不定期船。
和它相對的是定期船,多以一般進出口貿易商為客戶,有固定航線和開航日期。定期船過去多是雜貨船,現則多為貨櫃船,已佔90%以上。
談起這種改變,萬海航運總經理陳清治說:「這是運輸上的一項突破。雜貨船只負責把貨物從一個港口帶到另一個港口,貨櫃船則是把貨物從賣主門口送達買主門口。海上貨櫃船和陸上貨櫃拖車,可連成快捷的運送網;並以機械裝卸,效率高,且不受天候影響。傳統的木箱、紙箱或布袋包裝,貨品容易在搬運過程中受損;各式各樣的貨品堆疊在一起,尋找辨識也不易,遺失風險大。規格化的貨櫃包裝,堅固、排列整齊,可減少運送過程的失誤。」
圖4:長榮海運中美航線上的一艘輪船,正駛離美國舊金山。
近年來遠洋航線頗有進境
貨櫃船的運價也因競爭者眾而下跌,但幅度比散裝船緩和,差額在原價的50%以內。
陽明海運總經理郭洪威說,這是因為貨櫃船造價高,貨櫃本身也是一項支出;再加上為定期航線,不管載貨多少,都得維持固定開銷;……使得沒有上億美元資金和對業務來源有十足把握者,不敢貿然加入。因此業者雖在增加,但仍較為緩和,不致因競爭對手太多而使運費滑落太大。
國內經營貨櫃定期航線的公司,在全球海運低潮的情勢下,猶能奮力前航。業者都認為,這得歸功於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
雖然世界性經濟不景氣也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但除民國七十一年為負成長外,貿易曲線仍是一路往上。在貨源不缺的情況下,近幾年國內航商逐漸將勢力延伸到遠洋定期航線,且實力不斷增強。
長榮海運中美航線上的一艘輪船,正駛離美國舊金山。(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中航」歷史久、口碑好
屬於已故航業鉅子董浩雲集團的中國航運公司,與其關係企業香港東方海外公司,共同經營從遠東運往世界各地的航線,已有很長的歷史。他們也是首度引進貨櫃輪的亞洲航商。
中航副總經理王靖宇說:「由於起步早,海外關係良好,中航的遠東∼北美洲、遠東∼歐洲航線,都是開風氣之先。我們並且常和他國輪船公司合作,以聯運方式提供客戶密集的船期服務。」
中航在民國五十六年就加入了「遠歐運務協會」(或稱遠歐運費同盟),這個組織是一些經營遠東∼歐洲定期航線的船公司,基於共同需要而結盟。他們採取聯合運務、統一運價方式,以維護彼此利益,已有百年歷史,會員多為規模大且聲望高的船公司。這些公司信譽好、收費較昂,也掌握了相當貨源,行駛同一航線的其他航商不易與之競爭。而獲准加入這個組織的公司,可說資格、規模都受到肯定。
中航旗下現有七艘國輪,分別行駛歐洲、美國、澳洲、中東和印尼航線。
圖1:高雄港現為世界第四大貨櫃港。圖2.3:以梅花為標幟的中國航運,是已故航業鉅子董浩雲的企業之。(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陽明海運經營得有聲有色
政府遷臺前的航運界,是民營的中航與公營的招商局分庭抗禮。今天承繼招商局船隊的陽明海運,也做得有聲有色。
陽明總經理郭洪威說:「我們是公營事業,當然全力支持國家的政策——所有船隻皆是中船或臺船(中船的前身)所造,航線也以臺灣為中心,全力配合國內的進出口貿易。但我們並未賠錢,從去年七月到今年六月,定期貨櫃航線的收入貼補散裝輪的虧損後,仍有盈餘新臺幣兩億元。」
陽明過去係採不定期散裝船與定期貨櫃航線並重的策略,目前正加足馬力發展貨櫃航線。例如陽明在去年三月開航的西北歐航線,以低於運費同盟10%的價格,爭取到不少生意,而引起遠歐運協的恐慌,有些公司甚至以不實的宣傳攻擊陽明。然事實勝於雄辯,陽明正派、認真的經營,很快就使風波平息。陽明雖然收費較廉,但「薄利多銷」,每個航次幾乎都是滿載,跑一趟可獲美金廿五萬元左右的盈餘。
今年五月,陽明又將開闢臺灣∼澳洲的新航線,可望再提高國輪在海外的影響力。
圖4:長榮海運中美航線上的一艘輪船,正駛離美國舊金山。(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長榮異軍突起,普受矚目
若論近年來國內最受矚目的輪船公司,長榮海運當之無愧。
成立方十六年,長榮的船舶載重噸成長了七十五倍,從最早的一萬噸,到去年底增為七十五萬噸,其中有十六萬噸是在國內註冊的國輪。
長榮以經營雜貨船起家,九年前才正式跨入貨櫃船經營行列,他們以雜貨船定期航線的經驗、人員及業務,很快建立了北美、地中海、歐洲與東南亞的全貨櫃定期航線。
圖1:政府計畫使台灣成為遠東的儲運中心,圖中的高雄港將以貨櫃轉運為主。(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將開拓世界第一條雙向環球航線
經過三年的規畫,長榮又準備在今年七月開闢環球雙向航線,計畫投入十六艘四萬二千載重噸的貨櫃輪,預計每十天一個航次。待一九八六年所有訂造的船舶驗收完畢後,即增至七天一航次。
這是個創舉。以往雖出現過單向環球航線,但都不久即停航,因為行駛環球航線有很多困難。例如船的航期長,調度困難;所需船數及人員多,成本極高且管理較麻煩;而最大的難題,在於需有穩定且充裕的業務來源,否則載貨偏低,將使利潤減少,甚至賠本。
因此,以美國海陸運輸公司為首的世界前三大貨櫃船公司,對這個「小老弟」的大手筆都頗感震驚。目前有的按兵不動,靜觀其變;有的也開始了大規模的造船計畫,預備一較短長;還有的表示要把棒子交出,讓長榮接手了。
圖2:陽明海運總經理郭洪威表示,陽明今年五月將開闢中澳航線。(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事先經過周密、審慎的籌畫
而長榮何以敢冒此險?該公司副總經理王仲謀說:「我們是仔細計算過成本與可能的營收後,認為可行,才做此決定。」
他解釋:「長榮現有的東西航線,均是由遠東出發,又回到遠東,在遠東地區的停靠港口重覆,這使得停港費用增加,也浪費時間。若把現有的航線串起來,再加入連接美國東岸和歐洲的大西洋線,成為環球航線,則只要增加航行於大西洋中七天的費用,即可消除航線重覆的問題,節省許多停港費用。且航線延長,可承攬的業務範圍擴大,比現行方式更合乎經濟原則。」
圖3:中國航運副總經理王靖宇說,中航和東方海外公司合作,是最早引進貨櫃船的亞洲航商。圖4:煤炭等大宗物資以機械裝卸。(楊永山/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國航運提供)
規模不夠大的航商另闢蹊徑,亦有可為
經營遠洋定期航線,船隻、人員及燃料等固定成本高,業務需要量大,必須具備相當規模的公司才能辦到。因此,國內有不少規模較小的航商不走此途,而專營行駛韓、日、香港、東南亞的近海定期航線。
萬海航運是近海航線上相當有活力的航商。民國六十五年中船建廠完成後,首批貨櫃輪訂單中就有萬海的。
萬海總經理陳清治說,鑑於雜貨運輸貨櫃化已成世界趨勢,早些年他們就決定將原有船隻逐步汰舊換新,走向全貨櫃船的經營。目前萬海有六艘船,都是貨櫃輪。另外並投資了兩個貨櫃場和一家貨櫃拖車公司,規模雖比不上遠洋航商,但貨櫃運輸的要件也樣樣齊全了。
陳清治表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近海航線同業,而是順路經過他們航線範圍的遠洋定期輪。比方從遠東開往美國的貨櫃輪,可能自香港啟程,經過高雄、釜山、東京幾個大港後才穿越太平洋;而由香港到東京這一段航程,便可沿途承運短程貨物。
近海航線以航次密集、停泊港口多取勝
遠洋線的大公司信譽好、航期穩定,很能吸引貨主。「我們的競爭本錢在於密集的航次和停泊更多的港口。一艘大船靠港每天要支付兩萬美金,所以遠洋線貨櫃輪只能在幾個重要港口停泊,再由拖車或駁船把貨物轉運到其他港口。相較之下,近海線的小船停靠成本低、機動性高,可以多停幾個港,交貨更快。」陳清治說。
他又表示:為了善用這個特點,萬海把臺日航線分為兩條,一條經日本關東地區三個港,另一條行經關西地區的四個港,並且將航程延伸到香港,這樣經過的港口多,且一個月停靠基隆廿四船次,停靠高雄十二船次,可減少貨主等待船期的困擾。
臺港、臺日兩線,共有廿三家船公司營運,萬海佔有五分之一的市場。
定期船的服務對象是為數眾多的貿易商,不定期散裝船的客戶則是少數幾個大貨主。以國內佔大宗物資進口量最多的煤炭而言,貨主是臺電、中鋼等大機構,小麥、玉米穀物的貨主則是各穀物進口商公會。
國內不定期船的噸位比定期船多得多,專營散裝輪,規模最大的是益利集團。
國貨國運政策,有助國內航運事業發展
益利集團旗下有四家船公司:益利輪船、偉業、遠東、瀛海航業,共有五十艘船,四百萬載重噸,其中有兩百萬噸屬於國輪,是現有國輪最多的船商。
雖然目前散裝船市場相當不景氣,但益利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副董事長許志堅解釋:「因為我們和貨主簽的都是長期約,貨源相當穩定,運費也有一定的標準。」
對於政府提倡的「國貨國運」政策,許志堅認為,這使他們得到很大的幫助。國內大宗進口貨物一向是他們的主要業務,如中鋼進口的礦砂,便全由益利承運;小麥進口也有三分之一委託益利承運。
散裝船常繞道走遠路
散裝船的航程有個有趣的現象:
由於大宗物資多半是長期固定需要的貨物,運約內容寫明一年要運多少艘船的貨,但每個月運幾船,就有相當的彈性。
為了避免以空船直放目的地載貨(燃料支出太大),一艘要到美國載煤回臺的船,便可在時間許可的範圍內,先空放澳洲,從那兒載一批貨到歐洲,卸下之後,或許再承運一批貨,或許就以空船橫越大西洋到煤產地,運煤回臺灣。雖然兜了全世界一圈,但沿途多半有貨可載運,運輸成本得以降低。
但是這樣兜來繞去地走遠路,有時也會發生船期脫落太久的情形,貨主與航商的糾紛便因此而起。過去益利承運進口玉米時,曾有嚴重脫期的例子,後來雖依法賠償了事,但玉米公會至今不肯再將貨物交給益利運。
如果說,船隻和航線是海運舞臺上閃亮的明星,港口便是勞苦功高的幕後英雄了。
積極建設港口,發展儲運中心
臺灣有高雄、臺中、基隆、蘇澳、花蓮五個國際港。對於港口建設,我國政府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動,例如高雄最近已趕上香港,躍居世界第四大貨櫃港(次於紐約、神戶、鹿特丹)。中航副總經理王靖宇就極讚譽政府的遠見,在民國四十七年就展開十二年的建港計畫,奠定了高雄港的基礎;近年來對貨櫃裝卸與儲放設備的投資,也都能配合現實需要,並顧及未來發展。
除了不斷擴建硬體設備,各港的服務也在持續改善。據經建會委託荷蘭一家顧問公司所做的評估報告指出,我國五個國際港的雜貨和貨櫃裝卸效率已達國際水準。
長榮海運副總經理王仲謀指出,我國碼頭工人一小時可起吊30個相當於廿噸的四十呎貨櫃,和普受稱道的日本工人相比,毫不遜色。
由於港口設備、服務已具相當水準,在行政院為提高我國在遠東經貿地位所採行的一系列措施(如設境外金融中心、自由貿易區等)中,建立海運儲運中心的計畫率先在院會通過,且已於去年下半年開始試行。
儲運中心就是貨物集散地。好比臺北郵局是臺北地區郵件的集散地,全臺各地寄來的信函、包裹都匯集到此,再經分發轉送到收件人手上。使臺灣成為遠東的儲運中心,就是希望各地若有大批貨物要運到遠東地區時,先運到臺灣,再由此轉運到各個目的地。
通關手續宜進一步簡化
在未正式展開儲運中心作業前,高雄和臺中已有貨物轉口業務,特別是高雄港的轉口貨櫃一直持續增加。現階段計畫也正是以高雄港為貨櫃儲運中心,臺中港為大宗物資儲運中心。
為配合發展儲運中心實施的降低港埠收費、簡化手續等措施,的確吸引不少航商利用兩港轉運。據統計,七十二年七月實施儲運中心辦法後,至十二月底時,高雄貨櫃轉運成長280%,臺中大宗物資轉運成長141%。
但是一般航商仍然認為通關及安全檢查的手續還應更加簡化,以爭取時效。尤其香港、新加坡兩個已具規模的儲運中心,以免稅、自由港的身份,充分發揮手續簡便的特點,我們如不能進一步改善現有通關規定,恐難與之競爭。
植基於優良港埠設施和服務水準的儲運中心,若能善加推廣改進,不但有助於我國經貿發展,更可望提昇我國的海運品質。
把握衝刺前航的好時機
綜合國輪噸位、航線、港口三方面的情形,可看出最近我們在海運上確有突破性的進展。
一般預料,今年工業國家的經濟將有4%的成長,全球貿易量也將增加5%。放眼世界市場,一九八四年是世界海運業步向好景的轉捩點,也應該是國內海運業再往前航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