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彭士豪──創造肥料的附加價值
1997年,年僅23歲的彭士豪追隨父親的腳步到了馬來西亞,父親投資的木材加工廠卻經歷金融風暴,讓他體認到原料導向、又是單一客戶的生意,容易受到景氣波及。考量當時台灣的優勢產業:電子業和農業,彭士豪決定在農業領域一較高下。
馬來西亞是農業大國,其農業強在量化管理;台灣農業則因土地面積有限而發展出精緻農業,兩者各有其利弊。彭士豪取其長,避其短,將馬來西亞的大型農作與台灣精緻農業與生物科技結合,開始他的創業之路。
農業經營的六大要素是品種、氣候、土壤、管理、病蟲害控制及肥料。彭士豪從肥料切入,初期藉由台灣農業相關單位的協助,再加上他自己苦讀自修。中研院院士楊秋忠的《土壤與肥料》是他當初入門的聖經,他捧著書,一步一腳印的實際操作。彭士豪苦笑地說:「現在想起來有點可怕,一邊做一邊學,代表著你已經做了才學,就像頭洗下去,沒得回頭了。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萬事起頭難,再加上彭士豪又從電機工程專業180度地轉到農業領域。在農學專業上,他要補修的學分包括生物科技、土壤學、作物營養學、病蟲害防治等,幾乎等同是一名農學院的學生。他靠著勤勉與努力,一路苦心研究,再加上田間實作的實驗,逐漸將產品從純有機肥料定位修正為結合微生物、化學、有機的功能性肥料。
什麼是功能性肥料?彭士豪以手機作業系統做比喻,肥料就像一個Android系統,把各種細菌、微生物放進去,它們就好比是各類型的app,可以發揮不同的功能;傳統的肥料只有滋養的功能,而彭士豪結合有機質與真菌,把肥料功能化、智慧化。
「其實我們是把生物科技運用在傳統產業上」,彭士豪解釋道。肥料人人都可以做,但是經過特殊功能的處理,讓肥料功能化,產品的價格自然增值。他比喻說,地上的泥土人們踩了都嫌髒,但當把它捏成碗,就可賣到碗的價錢,裝了黃金就變成聚寶盆。就像他把抗病的微生物放到肥料裡,就可以把肥料當葯品販售。
全宇從2001年創立,到2008年才損益平衡,如今已是亞洲最大的化學有機肥料工廠,在大馬擁有八成以上的市佔率,產品不僅得到馬來西亞政府官方如油棕局、橡膠局、胡椒局等多個單位認證,並外銷到菲律賓、印尼等國。2009年馬來西亞皇室授予彭士豪「拿督」封號(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者之授銜),並委任他為綠色農業科技顧問。2010年,彭士豪更獲選為中華民國海外華人創業楷模。而當年彭士豪當作教科書的《土壤與肥料》已發行第九版,楊秋忠邀請彭士豪代言,對他來說,更是無比的驕傲。
彭士豪的言談中,隱隱藏著一股傲氣,那是他貨真價實的努力與實力。他創造了功能性肥料的附加價值,也看見產業的未來性。話語間他不經意的透露近期正執行的新計畫,卻又像個小男孩一般賣關子,等我們下回造訪再揭曉,但他的聲音壓抑不住雀躍地說:「我現在的心情就像我當年創業一樣」,更讓人期待他的新版圖。
全宇生技控股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化學有機肥料工廠。 (全宇生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