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出版,就像文化的一幀顯影。台灣自解嚴以來,由於高度的民主化社會與出版環境的自由,為出版產業提供了優異的發展條件。近來,因台灣與東南亞的交流愈發密切,不同的人帶著殊異的背景與機緣,到異國奮鬥求存,最終竟不約而同,在台灣這片沃壤開花結實,長出既代表台灣,又屬於東南亞的創作。
由於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進程領先於多數東南亞國家,所以長久以來,站在文化強勢的位置,因此,即便在台灣每年為數可觀的出版品中,不乏東南亞主題相關書籍,但論及雙邊交流,仍相當受限。好比以具識別度的「馬華文學」為例,在台灣具知名度的馬華作家,如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等,都屬「在台馬華」作家,還有更廣大「在馬馬華」作家,台灣讀者多是一無所知。
台灣是幫助馬華文學走入世界的重要據點,馬華文學則豐富台灣文學的內涵。(林旻萱攝)
松鼠文化:閱讀「在馬馬華」
2014年,當時還在從事翻譯接案工作的賴凱俐,收到朋友寄來的兩本馬來西亞文學出版品:《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我也曾經放牧時間》,這個意外事件,猶如暗室中照進了一束微光,讓她察覺到始終近在身邊,過去卻不曾留意的新風景。
多數台灣人並不知道,馬來西亞華人對於台灣有著強烈的親近感,不只是影視娛樂的流通之故,也因著過去有白先勇、龍應台、李敖等知名台灣作家的作品,滋養著他們的心靈。
有感於文化單方面傾銷的情況,賴凱俐說:「台灣的文學出版很豐富,但去看其他地方的華文作品卻沒有什麼sense,造成內在活動很蓬勃,外在交流卻很稀疏的情況,非常可惜。」她毅然決然在2016年創辦松鼠文化,矢志推動馬華文學在台出版。
循著松鼠文化的書,我們得以看見許多別開生面的馬華作者,台馬連結的線索,也隨著每個作者的生命經歷昭然若揭。好比林韋地的半自傳性小說《消失了妳我的國》,賴凱俐說:「這本書談到馬來西亞的教育、遠距離戀愛等問題,以及作者因為不斷地移動而成為少數,這也是馬華文學的主要特色。」
作為馬來西亞檳城第三代的華人,林韋地在馬來西亞出生,但4歲便跟著父母親來台,直到小學畢業才回國繼續升學之路,自云「整個大腦都很台灣」的林韋地,始終對台灣懷抱著深刻且特殊的情感,長大後因著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問題,不得不選擇遠赴英國求學,最後卻在新加坡定居工作,至今仍時常奔波於東亞各地的他,本人正是華人離散經驗的一幅小影,顛沛流離的心境轉折,也被細細寫進他的作品中裡。
俗語說「事在人為」,與台灣緣分頗深的林韋地(左)與賴凱俐(右)攜手,促進台馬兩地的出版與文化交流。(林旻萱攝)
《季風帶》雜誌:華文評論的新輿圖
因為自小喜愛閱讀、寫作,自然也積極關注華文文壇動態,林韋地在工作之餘,更積極投入文化事業,自稱為「斜槓青年」的他,除了醫生的正職以外,還擁有新加坡草根書店董事、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董事等多重身分,並以此活躍於華文文壇中。2016年,因著有感於馬來西亞文學評論的匱乏,他出資創辦《季風帶》文學評論季刊。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閔旭指出:「一個文學圈若想要升級,深度的文學評論是必要的。」「創作是把作品留給人,評論是把作品留給歷史,因此,我們需要文學評論。」肩負起時代使命的《季風帶》,目前已推出「重勘馬華文學批評之匱乏」、「新華文學」、「港澳新馬詩評」、「書展及出版產業」、「同志文學」、「文學如何教育」等專題企畫,陸續向台港新馬等華文地區的專家學者邀稿,好比張錦忠、楊邦尼、周若鵬、朱宥勳、鄭羽倫、牛油小生……等人都曾共襄盛舉,戮力向內深化,向外拓展華文評論的發展空間。
張錦忠除了主編《夜行:臺馬小說選譯》,另策劃製作馬來文繪本,介紹馬來文字母與民間故事,將於近期出版。
《夜行:臺馬小說選譯》:展現台灣價值
除了民間的出版交流自發性地發生,因應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文化部近年積極推動台灣文學外譯。交由兩位馬來西亞華人學者張錦忠、莊華興共同編選、翻譯的《夜行:臺馬小說選譯》,也在2017年年底由馬來西亞的三三出版社付梓。
值得玩味的是,這本由台灣文學館負責執行的小說選集,計畫初始,並沒有給予編者任何限制。然而,當我們翻開書籍,竟不見台灣文學傳統印象中主流的閩南、外省作家,而是客家作家鍾理和、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瓦歷斯‧諾幹,與馬華作家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等少數族群作家的作品。尤其,當我們比對歷史上第一本台馬對譯的小說選集,2014年由中華民國筆會與馬來西亞國家翻譯圖書院共同編選的《臺灣與馬來西亞短篇小說選》,這樣的差異更為顯著。
多數的文學翻譯選本,往往期望藉由不同作家筆下所描繪的台灣風光,向外人拼貼出一幅猶如觀光宣傳片的台灣景觀,《夜行:臺馬小說選譯》反倒異中求同,尋求對話的可能性。在執行的初始,交由在台的馬來西亞華人張錦忠代表台灣方來進行,便已是一大突破,詹閔旭指出:「當我們看到,由張錦忠所挑選的作家,都可以代表台灣文學,就知道台灣文學的包容性有多大。」他詳細解釋:「過去,我們一直試圖告訴別人台灣的文化、歷史是什麼,但現在卻告訴別人台灣的價值,就是民主、自由,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張錦忠分享道,初挑之時,他便思考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共通性,除了台灣的原住民作家具有海洋文化與南島語族的特性,可與馬來西亞接壤,台馬共通的族群議題,更是雙邊對話的主線。好比選入書中,由鍾理和撰寫的〈假黎婆〉,「假黎婆」是台灣人對於原住民的稱呼,故事講述漢人對原住民的想像、衝突與交融;又或馬來西亞作家楊謙來,擁有不同族群混血身分的他,以馬來文書寫〈老人世界〉,敘述華人後代嫁給馬來原住民的故事。
張錦忠說:「異族、語言、宗教都是由於『他者』帶來的,但我們看待他者,時常有刻板印象,又因文化差異而歧視對方;但怎樣看待他者,反映出來的就是你自己,這些文本都在突顯這樣的問題。」在同屬多元族群社會的台馬,且作為官方色彩濃厚的一本書,更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詹閔旭認為,文學對譯不應只是單向輸出台灣的風俗民情,更應從作品中展現台灣的精神價值。(林旻萱攝)
慢工文化:從亞洲出發的紀實漫畫
文學出版品以外,2018年初創刊的《熱帶季風》紀實漫畫雜誌,在正式出版以前的募資階段,便已在網路社群上引起熱議。這本刊物,由台灣讀者所不熟悉的「紀實漫畫」出發,主訴由亞洲人講述具有亞洲觀點的故事,從形式到題材都有獨到之處。
「紀實漫畫,就像是漫畫的紀錄片。」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這樣介紹。由於受限於過去台灣社會對於漫畫的偏見,加上市場規模較小,台灣至今仍僅有出版社零星引進,未能形成一股風潮。然而,紀實漫畫是以成人為主要閱讀族群的新興文類,在歐美日等地區發展已有約20年之久,因兼顧視覺美感與內容深度,又被稱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2013年成立慢工文化之時,「從一個沒有人認識的人,沒有人認識的出版社,做一個沒有人認識的東西。」黃珮珊回憶當時創業的艱辛。一個門外漢憑著愚勇便跨入出版,若要追溯動機卻相當單純。已在中國與東南亞邊境地帶生活約9年的她,深深著迷於當地文化的多元性與旺盛的生命力,由於是劇場設計出身,又有留學法國的經驗,她原想為當地拍攝紀錄片,卻因實際操作時面臨種種困難,才想起過去在法國常見的紀實漫畫,因此轉換方向,甚至將過去所學的分鏡、設計技巧,運用在漫畫編務上。
閱讀量相當龐大的黃珮珊,談到自己讀過許多歐美作家筆下的亞洲,往往帶有獵奇、誇飾的成分,加上難免會重複扁平的刻板印象,但長期的邊疆生活經驗與紮實的田野考察,告訴她並非如此。因此,她從故事的選材企劃、作者的開發與養成,到市場行銷等,都以整個亞洲作為主體來思考。
慢工的合作對象來自四面八方,是黃珮珊運用網路社群、人脈牽線引介,甚至舉辦工作坊、徵稿等方式,多管齊下才逐步開發、培養出來的。趣味的是,這些來自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關島……等不同場域的作者,許多都擁有跨域生活、多種專業的特質,也在無形中豐富了作品內涵。好比Jimmeh Aitch(黃駿),今年才代表台灣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他,本身是台灣的西拉雅族人,目前以語言學家的身分任教於關島大學,由於太太是菲律賓與法國的混血,他以菲律賓的親家為素材,甚至融合語言學上的專業,創作《哈囉哈囉馬尼拉》。
至於集結多篇短篇的《熱帶季風》,黃珮珊說:「這本刊物主要就是希望能傳達出多元性。」以創刊號為例,建築、動物、盲人、馬來西亞生活等不同主題共聚一堂,振聾發聵地傳遞出亞洲草根文化的活力。黃珮珊再將刊物交由首屈一指的平面設計師何佳興操刀,依照每則故事的內容,從排版、選紙、用色等裝幀設計的細節量身訂作,處處可見的細膩講究,讓整本雜誌充滿華麗的質感,與精緻的畫工相互輝映,成功在台灣讀者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
台灣成為東南亞的一片風景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林開忠曾談到,所謂的「東南亞」,最早便是因為戰略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概念,區域研究有許多限制性,但人的活動從來不會因邊界的界定而受限制。
如今,從東協十國到台灣,不管是人的離散、遷徙或旅居,文化上的碰撞與混聲,甚至是圖書出版產業的合作與相互支援,跳脫國族、語言的畫地自限,以更大的包容性去想像彼此的互動,似乎已是各方齊聚的共識。尤其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出版環境,以及前人累積下來豐富的文化資產,身為島國子民,更應具備開放的胸襟加以善用。
以文學來說,張錦忠談道:「風土對人的影響很大,跟台灣接近的其實是東南亞,我們何不把台灣文學擺在同一個水平線去看,這樣會不會更好、更豐富。」投資多種文化出版事業的林韋地則提及,港台新馬都有市場太小的困境,尤其如今圖書出版產值紛紛萎縮崩盤,台灣也不是孤例,「但是,如果港台新馬與其他華文地區,可以同步建立起互相支援的市場,那便是約5,000萬人口的自由華文世界,等同歐洲一個大國的人口,壓力會比單打獨鬥來得小的多。」
當林韋地、黃珮珊兩人不約而同破除國家的界線,選擇以亞洲特有的氣候現象為刊物命名,意味著他們的格局都已在新的高度。林韋地說,《季風帶》的立意初衷,即是希望不同場域的人能跨域對話,除了建構馬華文學論述,甚至希望能將關懷視角觸及聲勢更為稀微的新華、菲華、印華、泰華等場域。
台灣因出版產業蓬勃及文壇機制完整,許多馬華作家甚至得藉由在台獲獎、出版,才能在華文世界獲得一席之地。因著台灣出版在華語圈的影響力,林韋地與賴凱俐共同在台灣成立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以經銷商的角色,積極引進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文出版品,促進跨國的閱讀與交流。
慢工文化則善用台灣在出版上的優勢,以台灣作為出版、行銷的基地,但內容的產出方式則嘗試多方創新。好比媒合畫家陳沛珛與國際獨立記者廖芸婕合作,畫下核災後的車諾比,或者將泰國作家帕達‧雲(Prabda Yoon)的短篇小說〈括弧裡的或然率〉轉譯成漫畫。
不計時間成本投入生產出來的作品,黃珮珊不希望它們只流通在台灣市場,也由於留法的背景,她已經將作品鋪到少數歐洲的書店。不過,她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將版權重新賣回東南亞。她說:「東南亞很有趣,市場也很大,在地理、氣候、文化上,與我們都有親近性,但總要我們先打開來接納人家,人家才會接納我們吧!」只要我們願意融入其中,迎來的將是無限寬廣、富饒的新風景。
慢工出版的作品,有別於一般台灣讀者熟悉的日本商業漫畫風格,自由的主題與高度的實驗性令人耳目一新。(慢工文化提供)
慢工出版的作品,有別於一般台灣讀者熟悉的日本商業漫畫風格,自由的主題與高度的實驗性令人耳目一新。(慢工文化提供)
黃珮珊以絹印進行少量印刷,墨色的飽滿度與深刻的內容相互呼應。(慢工文化提供)
現今的圖書市場不能只看台灣,媒合跨國交易的版權經紀人益顯重要。圖為光磊國際版權公司。 (林格立攝)